陳 楠
浙江省寧海縣中醫醫院 浙江 寧波315600
肩周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功能障礙,甚至局部肌肉萎縮等為主要的臨床表現。目前,肩周炎的致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與肩關節高強度運動導致肩部受損相關,主要治療原則是減輕或解除患者疼痛,改善關節攣縮癥狀和恢復肩關節功能[1]。臨床上治療方法較多,包括口服藥物、針灸、局部注射藥物、物理療法以及運動療法等,但療效往往不理想。肩周炎屬中醫學的“肩痹”“凍結肩”范疇,多與外傷筋骨、慢性勞損、氣血不足或感受風寒濕邪等有關。筆者觀察分析了對寒濕型肩周炎患者聯用肩三針溫針灸與功能鍛煉治療的療效,及對患者疼痛介質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4例。其中觀察組中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齡56.37±8.60歲;平均病程1.82±1.37年。對照組中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齡56.56±8.43歲;平均病程1.61±1.35年。兩組病例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分型:西醫診斷標準參考《外科學》[2]中有關肩周炎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關于肩周炎的診斷標準:①年齡50歲左右,既往有外傷史以及風濕寒邪類疾病史;②肩部鈍痛或銳痛,夜間加劇,患病肩關節活動受限;③肩周肌肉痙攣或肌萎縮;④X 線片無明顯陽性體征,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⑤中醫辨證屬寒濕型:表現為肩部竄痛,遇風寒疼痛增加,得熱則減,畏風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質淡胖、苔薄白或白膩,脈弦緊。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分型標準;②病程3個月~3年;③年齡在40~80歲;④患者愿意接受針灸與功能鍛煉治療;⑤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頸椎病、肩部腫瘤及骨折者;②急性、慢性感染者;③合并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④近3個月接受其他治療措施者;⑤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1.4 方法:分述如下。
1.4.1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西醫治療,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吉林市吳太感康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03774),1粒/次,2次/天。同時采用功能鍛煉治療,具體為:①左扣手拉伸:將患者左右手交疊,以健肢帶動患肢,進行拉伸鍛煉,鼓勵患者盡可能的拉伸,達到最高點患肢上臂與水平線角度≥90°;②腦后拉手:患者站立,雙腳與肩同寬,兩眼目視前方,均勻呼吸,兩手指交叉后包繞后腦,兩肘盡量打開與身體平行;③“爬”墻運動:患者患側面向墻站立,手指沿墻面逐漸向上爬行,直至由于疼痛難以繼續向上爬行;④甩手鍛煉:患者站立位,幅度由小到大逐步做肩關節的前屈、后伸、內收以及外展運動。
1.4.2觀察組:給予肩三針溫針灸治療,具體為:主穴:肩髎、肩髃、肩貞(簡稱肩三針);辨證配穴:風池、手三里、阿是穴、陽陵泉。選0.35mm×60.00mm 毫針,穴位常規無菌操作后,快速準確地刺入穴位皮下,緩慢推進,得氣后在以上各穴針柄插上小段(約lcm)艾條,距皮膚約2~3cm,點燃艾條施灸,0.5h出針;1次/天,1個療程為7天,治療4個療程。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功能鍛煉,方法同對照組。
1.5 觀察指標:①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治愈:患者肩部無疼痛且功能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肩部有輕微的疼痛,肩關節功能活動稍受限;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緩解,功能部分受限;無效:肩部疼痛未減輕,功能活動嚴重受限。②肩關節功能評分:采用肩關節Neer 評分進行評定,總分100分,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動范圍25分及解剖10分。③血清疼痛指標測定:治療前與治療結束后3天,清晨空腹靜脈采血3ml,分離血清采用ELISA 法檢測血清中疼痛遞質5-羥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采用美國產Multiskan 全自動酶標儀,試劑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1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73%,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Neer 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功能評分及活動范圍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功能評分及活動范圍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上述觀察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eer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eer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分組觀察組(44例)對照組(44例)例數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疼痛評分14.75±4.4026.36±5.51ab 15.14±4.5721.48±4.93a功能評分16.34±3.6724.19±3.93ab 16.80±3.1620.05±3.48a活動范圍評分12.81±3.2319.65±3.80ab 13.24±3.5616.42±3.79a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5-HT、PGE2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5-HT、PGE2水平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5-HT、PGE2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5-HT、PGE2水平比較(±s,pg/ml)

表3 兩組血清5-HT、PGE2水平比較(±s,p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分組觀察組(44例)對照組(44例)例數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5-HT 12.68±3.522.36±0.80ab 12.32±3.766.84±1.29a PGE2 25.78±4.2912.16±2.73ab 26.25±4.1716.34±3.34a
肩周炎是一種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性疾病,好發于40~60歲的中年患者,在疾病中后期患者可以出現肩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肩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西醫尚無治療肩周炎的特效藥物,一般采用藥物內服、關節腔內注射、神經阻滯等,然而藥物的副作用及并發癥成為治療的潛在隱患。肩周炎屬中醫學“痹癥”范疇,又稱“肩凝癥”和“凍結肩”等。中醫學認為,該病多因年齡偏高、體質虛弱、經脈失養兼氣血不足,或外感寒濕、寒性凝澀導致經脈阻滯,血瘀不行,引起疼痛以及活動功能障礙。
中醫藥主要采用舒通經絡、祛瘀止痛等治療措施,治療手段有中藥內服、針灸、按摩、功能鍛煉、拔罐等,均有較好的療效,且副作用少,但單一治療措施很難根治本病。因此,聯合應用多種方法治療肩周炎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溫針灸是中醫常用的治療方法,結合了針刺與艾灸,可以通過針體將艾灸產生的熱力傳到機體內,具有溫經散寒、消瘀散結、通絡活血的作用,適應于既需要針刺又需要用艾灸治療的疾病。肩三針主穴分別選取了肩髃、肩髎、肩貞,此三穴正是疾病疼痛及活動受限的受累區域。同時,肩三針配合辨證取穴,寒濕型肩周炎加風池、手三里、阿是穴、陽陵泉穴作為配穴,具有扶正祛邪之功效,以期標本兼治。在溫針灸后患者積極配合功能鍛煉,通過一定強度和時長的肩關節的被動和主動運動,能使關節黏連松解,肩周圍肌肉收縮,關節腔內滑液流動加快,活動范圍擴大,加快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提示,與單獨采取功能鍛煉治療相比,行肩三針溫針灸聯合功能鍛煉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且患者的Neer 評分明顯改善。說明肩三針溫針灸聯合功能鍛煉治療可緩解疼痛,促進患者康復。當機體組織受到損傷時,受損的組織會分泌一些內源性化學物質進入血液,包括5-TH 及PGE2等,且其水平與痛覺閾值負相關,與肩周炎病情的嚴重程度正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清5-HT、PGE2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肩三針溫針灸聯合功能鍛煉可以顯著降低肩周炎患者神經末梢疼痛遞質的產生,這有助于緩解患者疼痛。
綜上所述,肩三針溫針灸聯合功能鍛煉治療寒濕型肩周炎療效確切,患者的肩關節疼痛明顯減輕,肩關節功能得到顯著改善,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降低患者疼痛遞質水平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