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薇 王力勇
1浙江省醫療健康集團杭州醫院 浙江 杭州310022 2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浙江 杭州310005
慢性腎臟病(CKD)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身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之一。對此,筆者運用健脾益腎祛濁湯治療CKD3~4期并發營養不良老年患者,獲得較好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本院腎病科住院和門診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60~75歲,平均69.58±6.85歲;病程12~30年,平均18.70±4.51年;根據原發病劃分:慢性腎炎18例,糖尿病腎病12例,高血壓腎損害8例,尿酸性腎病2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60~74歲,平均68.43±4.31歲;病程10~31年,平均17.35±5.18年;根據原發病劃分,慢性腎炎18例,糖尿病腎病13例,高血壓腎損害6例,尿酸性腎病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所有患者均采用基礎治療,包括優質低蛋白飲食,控制血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糾正貧血等對癥處理。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口服開同片(復方α-酮酸片,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442,規格:0.63g×20片×5板),3次/d,每次4片。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健脾益腎祛濁湯。方藥組成:黃芪20g,黨參、炒白術、熟地黃、茯苓各15g,當歸10g,制大黃、砂仁各6g。每日1劑,煎煮后取藥液200ml,早晚分2次服,治療均為8周。
3.1 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后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標本,檢測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轉鐵蛋白(TF)、前白蛋白(PA)、紅細胞(RBC)計數、血紅蛋白(Hb)、網織紅細胞(RET)絕對值、C 反應蛋白(CRP)及24h 尿蛋白定量(24hUpr)。②中醫癥狀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擬定分級量化。主癥4項,按無癥狀及輕、中、重度分別記0、2、4、6分;次癥3項,按無癥狀及輕、中、重度分別記0、1、2、3分。③主觀綜合營養評估(SGA)分為營養正常7分;輕-中度營養不良8~15分;重度營養不良≥16分。分值越高,代表營養越差。
3.2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相關標準制定。顯效:中醫癥狀積分減少≥60%,血肌酐下降≥20%,血清白蛋白增長≥30%;有效:中醫癥狀積分減少≥30%,血肌酐下降≥10%且<20%;血清白蛋白增長≥10%且<30%;無效:中醫癥狀及實驗室指標無明顯改善。
3.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分述如下。
3.4.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及主觀綜合營養評估(SGA)的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及主觀綜合營養評估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及主觀綜合營養評估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40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14.78±2.2911.88±1.28*△14.53±2.1213.75±2.15*SGA評分15.55±1.6910.95±1.63*△15.68±1.5113.48±1.50*
3.4.2 兩組治療前后血常規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常規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常規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40例)對照組(40例)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Hb(g/L)84.85±7.91100.10±9.01*△86.30±7.2896.13±7.99*RBC(×1012/L)2.83±0.263.34±0.30*△2.88±0.243.20±0.27*RET絕對值(×109/L)15.85±2.6023.79±2.53*△16.57±2.9219.73±2.34*
3.4.3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指標及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見表3。
3.4.4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見表4。
表3 兩組治療前后Alb、PA、TF、CRP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Alb、PA、TF、CRP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40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lb(g/L)32.90±2.2341.43±2.18*△33.40±2.4040.1±2.65*PA(mg/L)141.45±22.18171.70±21.31*△145.33±22.94155.33±25.20*TF(g/L)1.85±0.362.49±0.38*△1.96±0.372.15±0.35*CRP(mg/L)8.83±2.446.65±1.27*△7.94±2.547.44±2.0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40例)對照組(40例)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BUN(mmol/L)14.22±3.3111.35±4.37*△13.87±3.3513.11±3.26*Scr(μmol/L)222.33±58.22173.73±51.93*△219.13±60.09199.08±55.97*24hUpr (g/d)1.86±0.441.50±0.31*△1.80±0.421.69±0.39*
3.4.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營養不良是CKD 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據報道,未行透析治療的ESRD 患者,合并營養不良狀態達50%以上[2]。而老年CKD 患者較中青年患者更易發生營養不良,其主要原因是熱量和蛋白質攝入量的相應缺乏及不足。老年CKD患者由于各項器官及身體機能的老化如牙齒脫落、咀嚼肌萎縮等因素影響營養的攝入及吸收;而慢性腎臟病疾病本身產生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等消化道癥狀,進一步阻礙營養的攝入及吸收。此外,內分泌功能如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系統的紊亂,CKD 合并微炎癥狀態等因素促使蛋白質分解增加;炎癥反應與營養不良關系密切,CKD 患者多存在全身性慢性炎癥狀態,其可通過激活炎癥因子、影響內皮細胞功能、刺激系膜細胞增生等多種機制,加速腎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加重營養不良,引起腎組織損傷。CRP 作為微炎癥狀態標記物,參與CKD 病程的進行性發展。
健脾益腎祛濁湯是我科依據中醫理論結合現代醫學進展以當歸補血湯為基礎化裁而來,已運用臨床數年。中醫學多認為CKD3~4期屬“腎衰病”“腎勞”“溺毒”范疇,病性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脾腎衰敗,氣血虧虛,濕濁內阻是導致CKD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的主要病機,治療關鍵在于健運脾胃,滋養腎精。當歸補血湯是臨床常見補氣生血之基礎方,也是體現李東垣“甘溫除熱”治法的代表方[3]。本方中黃芪補肺健脾以濟生血之源,當歸乃補血圣藥,和血養血,兩者共用,奏補氣生血之功;熟地黃補腎陰,填腎精;黨參、白術健運脾土,益氣補元,助當歸以生血;茯苓甘淡健脾,利濕化濁,使氣血生化有源;大黃瀉下通腑,推陳致新,導濕濁外出,亦可防參、芪補而壅滯;砂仁化濕行氣以驅濕濁內邪。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健脾益腎瀉濁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治療慢性腎臟病機制包括:調節免疫及抗炎,減少蛋白尿,增加血清白蛋白,延緩腎纖維化等[4-5]。黨參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抗疲勞,改善造血功能,增強腸胃功能,抗炎、降血脂等作用[6]。據報道,黃芪、當歸聯用可促進造血干細胞分化,增加血細胞、免疫球蛋白數量[7]。大黃是公認的治療慢性腎衰竭有效藥物,其具有糾正脂質代謝紊亂,抑制蛋白分解,減少尿素合成,調節氮質代謝,保護殘腎功能等作用[8]。以上藥理學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健脾益腎祛濁湯改善老年CKD 患者合并營養不良的可能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