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奇
浙江省浦江縣中醫院 浙江 浦江 322200
裘昌林主任中醫師為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40余年,學驗俱豐,筆者有幸跟診學習,受益良多。現將裘師治療三叉神經痛驗案一則介紹如下。
患者陳某某,女,61歲。2016年5月4日初診。患者2016年3月下旬以來,反復出現右面頜部疼痛,每次發作情況類似,均呈抽搐樣疼痛,痛勢劇烈,每次發作持續約數秒鐘至3分鐘,說話、進食或洗臉時易誘發疼痛,怕張嘴。2016年4月底疼痛進一步加重,在外院查三叉神經磁共振提示右側三叉神經根部上方與小血管關系密切。予服用卡馬西平片0.1/次,3次/天,服藥后疼痛有所減輕但仍較劇烈。診見:口苦,大便10日未解,右三叉神經痛第一第二支痛覺過敏。舌質偏紅,右側舌苔黃膩,脈弦細。中醫診斷:頭痛(肝經濕熱證);西醫診斷:三叉神經痛。治法:清利肝膽,搜風通絡止痛。處方:炒白芍、川芎、生石膏(先煎)、郁李仁各30g,黃芩、生地黃、炒枳實、厚樸、豨薟草各15g,柴胡、當歸、焦山梔、烏梢蛇各12g,地龍、蟬衣、甘草各9g,龍膽草、全蝎各6g,蜂房5g,細辛3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并囑續服彌可保片每次1片,1天3次。二診:言語時右側面頜掣痛仍有發作,但張嘴而不進食時已無疼痛,口苦得減,更衣不暢。舌紅、苔微黃膩,脈弦細。前方去豨薟草,加澤瀉12g,烏梢蛇改為蘄蛇6g。7劑。三診:藥后痛勢較前大減,雖言語、飲水時仍有痛作,但可自行緩解。背部發脹,胃納可,大便2日1行。前方去黃芩、澤瀉,加白芷10g,蘄蛇增至9g,龍膽草減量至4.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疼痛衰其大半,依前方法鞏固療效。
按:裘師認為,本案患者發病是由于肝經濕熱,循經上犯,攻沖頭面,故見面頜掣痛;熱盛動風,故疼痛時作時休;口苦,舌質偏紅,舌苔黃膩,脈弦細者,均為肝經濕熱之外候也。患者疼痛部位主要是右三叉神經第一第二支分布區,恰為足厥陰肝經目系分支之所過,故以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從肝經論治。另,患者更衣不暢,陽明腑熱可循經上擾頭面,面部正是陽明所屬,故又予枳、樸、郁李仁等通陽明腑實。藥證合拍,故療效良好。裘師治療三叉神經痛心得獨到,筆者總結其處方用藥有以下特點:新病多以祛邪為主(活血通絡、搜風止痛等),久病則扶正祛邪并重;善用蟲類藥以搜風止痛;“久病入絡”“久病必瘀”,故重視活血化瘀法;喜用川芎(一般為30g)善行之性及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活血化瘀藥多溫性易耗傷陰液,故常佐生石膏、知母、生地、麥冬、玄參等藥以兼制。此外,裘師指出,三叉神經痛時作時止,變化無定,與風邪善行數變之特點正相符合,故臨證多用蟬衣、蜂房、全蝎、烏梢蛇、地龍、蘄蛇等搜風通絡止痛,聯合白芷、川芎、細辛等通散之品,蕩邪而使正復,方獲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