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君朱翔貞連建偉(指導)
1 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中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連建偉教授,系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批浙江省國醫名師,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四十余載,治學嚴謹。對于許多疑難雜證,連師常從肝論治,以逍遙散屢建奇功,本案亦如此。介紹如下。
患者,女,46歲。2017年4月3日初診。患者訴其目睛熱燙、夜寐不安20余年。患者患有結膜炎,上眼眶時常感覺發燙,如開水般灼熱,且眼中有較多分泌物,黏膩如痰。眨眼頻數,自行難以控制,若冰敷可略微好轉,然須臾復作。自訴其曾試過多種“眼藥水”,均無明顯效果。患者有強迫癥病史,思慮良多,入睡困難,時常自覺一夜未睡,時需服西藥控制,癥狀仍反復。患者平素怕熱,夏天汗出多,動輒更甚。尿頻,自覺尿不盡,時有起夜,有時甚至1日10余次,雨天或氣候更替時更甚。胃納尚可,平素喜食糕點及油炸類食物。自2016年起月經失調,經量開始減少,且經色偏黯,并時感腰酸腰痛。2017年開始患者月經有時二三月一行、有時半月一行、有時又正常。連師診得其左關脈弦,右脈緩,舌苔白膩,故以調和肝脾論治,擬調和法,方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處方:柴胡、陳皮、薄荷、制香附各6g,赤芍、炒白芍、廣郁金各12g,炒白術、炒當歸、制半夏各10g,茯苓、合歡皮各15g,生甘草5g,丹參、夏枯草各20g,薏苡仁30g。14劑。2017年4月20日復診:訴目睛時熱有好轉,然咽中有痰。左關脈弦,右脈緩,舌苔厚膩,守上方略作加減。至患者五診時,目睛灼熱、咽中有痰均已大減,遂去夏枯草,防過用寒涼損傷胃氣。
按:患者因目睛熱燙、夜寐不安20余年就診,有強迫癥病史,平素自覺痰多,且喜食甜食、油膩之品,故連師從肝脾不和論治。患者雖以目睛熱燙為主癥然其病不在目,而在臟腑失和。《黃帝內經》曾言:“目者,肝之官也。”“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是故目之疾病與肝關系密切,肝氣失和,則目疾易生。患者有強迫癥,思慮過甚,夜不安寐,此為肝郁之見癥,肝郁易于化火,與患者目睛熱燙關系密切。然患者之目疾雖與肝火相關,其本身又怕熱不畏寒,卻不可專用涼劑,正如《審視瑤函》所言:“故治火雖云苦寒能折,如專用寒涼,不得其當,則胃氣受傷,失其溫養之道,是以目久病而不愈也。”且該患者平素喜食甜食、油膩之品,易生痰飲,故自覺痰多,而眼中有較多分泌物,黏膩如痰,此為脾失健運,濕聚成痰所致。歸其根本,該患者的病癥為肝郁脾虛,脾胃濕熱所致,故當調和肝脾,燥濕化痰,連師擬調和之法,治以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赤芍、白芍合用以增強養陰清熱之功,并制柴胡劫傷肝陰之弊;白術、茯苓、甘草健脾和中,使營血生化有源;陳皮、制香附偏于健脾、寬中;廣郁金與丹參、合歡皮合用,寧神暢情志;薄荷清利頭目、利咽;半夏燥濕化痰,陳皮、制香附、廣郁金亦可增強理氣化痰之功;夏枯草軟堅清熱;薏苡仁滲利濕熱。全方合用,共奏疏肝解郁、養血健脾、清熱燥濕、理氣化痰之效。至五診時,患者目睛灼熱、咽中有痰均已大減,故去夏枯草,以防過用寒涼,損傷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