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英,鄒小平
1.蘭州市經濟作物試驗推廣站,甘肅 蘭州 730000
2.蘭州市漁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自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林業種植技術水平逐漸趨于成熟,全社會對林業種植及果樹栽培管理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標準。果樹栽培作為林果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林果農業蓬勃發展及豐富果樹品種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從果農角度來看,先進高效的果樹栽培管理方法及種植技術,不僅能大幅度提高現有的果樹種植效率確保種植產量,更能高效開發利用果樹資源[1]。同時,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果樹資源開發及利用,寄希望于發展果樹栽培管理及種植技術,促使我國果農產業得到全方位進步及提升。鑒于此,本文針對果樹栽培管理措施及種植技術要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果樹品種類型較多,直接決定其開花結果的多樣性,而如何全面掌握果樹品種特點,健全果樹栽培管理及種植技術,是相關從業人員所面臨的主要挑戰[2]。同時,目前我國果樹栽培管理及種植往往以樹種類型為參考依據,例如:雌雄異株(獼猴桃)、雌雄同株異花(核桃)及自花結實(梨)等,種植果樹時秉持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方可保證其果樹種植品質。
一般說來,連續性指果樹生長及營養供給的持續性[3]。與其他類型樹木相比,果樹具有生長周期漫長等鮮明特點,特別是果樹總體生長周期中其營養狀況普遍以累計方式存在,客觀上要求相關技術人員加大對于果樹生長后期及采摘后期管理的重視程度,結合果樹具體情況,及時補充各種營養,尤其是采摘后果樹往往處于緩慢持續生長狀態,一旦管理措施不到位則直接影響下一年果樹產量。
受果樹品種不同類型的影響,不同果樹之間生物學特性存在著明顯差異性,例如:地形、溫度、光照及水源等自然環境的要求不盡相同,例如:以北方地區蘋果或梨等水果為例往往適合生長于低溫寒冷的環境之中[4]。在不考慮環境因素和生物學特性要求的前提下,隨意引進、移栽果樹新品種,由于違背因地制宜原則,更極易引發果樹大面積死亡的問題,嚴重影響果農的經濟效益。
與其他類型農作物相比,果樹被劃分為木本植物的范疇,其栽培周期相對漫長,大大增加總體成本投入,甚至極個別類型果樹無法當年結果,直接或間接削弱農戶的栽種熱情。由此可見,栽種果樹期間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果樹類型研究其經濟收益,尤其是果樹生長周期性及長期性,立足于獲取果樹長遠效益,制定科學合理的成本投入方案,方可滿足果樹穩產或高產的要求。
無論立足于微觀角度或宏觀角度,均可明確果樹栽培環境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因此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秉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結合當地具體情況挑選適宜的栽培環境,以不影響果樹正常生長為前提條件,盡可能遠離污染源頭,預防出現絕產的情況。同時,果樹長期處于污染環境下則嚴重阻礙其長遠生長,甚至可能給果農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5]。為了從根源上解決上述問題,技術人員做好栽培前期實地調研工作,全方位分析栽種區域周圍自然環境及水源質量,遠離大型工廠及發電站等污染源頭,方可大幅度提高果品產量及質量。
果樹品種選擇對于其后期生長的影響相對深遠,一旦果樹品種選擇不得當或背離因地制宜原則可能影響果品的產量及質量。因此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秉持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立足于本地自然環境及降水情況,全方位分析影響果樹栽培的風險因素,以提高果樹果品產量為前提條件,選擇科學、合理及適宜的果樹品種,確保果樹類型符合具體栽種條件及栽種氣候。同時,由于我國南北方地區溫度差異性較大,例如:以北方地區為例寒冷氣候天數時間較長,客觀上要求相關技術人員選擇果苗時綜合考慮耐寒性強且耐旱程度高的苗木,做好栽種后期管理工作,不得使用劣質果樹品種。
通常情況下,套袋指果樹尚未成熟時予以套袋處理,有助于保證果樹果品質量及產量。從常規管理模式角度來看,果樹栽培期間果皮表面受損情況屢屢發生,但是受果樹栽培管理水平提升的影響,利用套袋方法能明顯減輕果樹果品表皮的受損程度,大幅度提高果實的新鮮程度及完整程度。同時,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綜合考慮南北方地區氣候條件的差異性,例如:以北方地區為例往往風速快且風力大,大風刮過時樹枝呈現搖擺不定的狀態,而做好果樹果品套袋工作能預防大風天氣中樹枝刮傷果品表皮,對于保證果樹果品的外在美觀性具有顯著價值作用。
由于果樹生長期間無法擺脫病蟲害的影響,一旦錯失最佳處理時機則可能影響果樹果品的質量,例如:以蘋果為例錯失最佳病蟲害處理時機則極易造成內芯被蟲害蛀空的情況。目前我國果樹病蟲害防治以噴灑農藥為主要方法,其蟲害防治效果較好,但是農藥噴灑后往往停留于果實表面,而清洗不凈時則可能引發農藥殘留的問題,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因此,持續優化病蟲害防治手段及靈活運用各種新型技術是防治果樹病蟲害的主流發展方向,例如:天敵防治、化學防治及生物防治等。同時,盡可能選擇有機無害的化肥原料且嚴格控制其品質,預防出現重金屬超標的問題。
果樹栽種密度過于稀疏時則無法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可能出現果實產量下降的問題,而果樹栽種密度過于密集時能大幅度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但是直接影響果樹光照效果,難以保證其果品質量。因此在實際栽種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及發展方向,明確劃分出果樹栽種的區域,計算果樹栽培種植的密度,貫徹落實因地制宜的理念,控制果樹栽種的疏密程度,以保證果品質量及產量為前提條件,最大限度推廣密植栽種,并且從根源上認識到光照對果樹所產生作用及影響,擴大果樹光照面積,消除影響果品質量及產量的風險因素。
果樹生長期間周圍區域可能生長出大片雜草,具有覆蓋范圍廣及生命力頑強等鮮明特點,可能吸收周圍土壤營養,對于果樹后期生長的不利影響較為深遠,甚至可能阻礙果樹健康生長。因此在實際栽種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大對于果樹除草工作的重視程度,靈活運用新興技術手段,大幅度提高自身除草水平,例如:以蘋果種植為例種植初期土壤養分相對充足且表面濕度高,此類環境有利于雜草生長,盡可能于蘋果種植后于土壤表面噴灑除草劑。同時,果樹后期生長期間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除草工作。
綜上,通過本文探究,認識到受“三農”政策的影響,發展農業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的關鍵性措施。果樹栽培及種植作為農林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做好果樹栽培管理工作把握其種植技術要點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秉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工作原則,全面分析果樹栽培的特點,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及種植技術手段,重點開展防治病蟲害的工作,創設科學合理的栽培環境,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果樹栽培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