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宏
甘肅省市徽縣城關鎮人民政府農技站,甘肅 徽縣 742300
農技推廣工作是一種以農民為對象,促進新科學,新技術、新技能、新信息,改變農民行為,提高其決策能力,改變生產條件,改善生活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以及開發農村智力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參加工作一直在基層鄉鎮農業部門從事農業推廣工作,在工作中因地制宜的開展各類新技術、新農藥、新種子、新肥料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常常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推廣活動。而農民技術培訓是農業推廣中常用的手段與形式,目的在于幫助農民了解學習農業技術對,經過培訓使農民掌握科學技術對發展農村經濟,改變農村面貌以及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具有重大意義。
在工作中我們根據農時及工作的需要舉辦各類培訓會,除了邀請上級業務部門的專家開展培訓以外,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開展技術培訓工作。尤其是在近年來在我鎮發展蔬菜基地建設、精準扶貧、基層農技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等工作中經常舉辦培訓會。在長期的培訓工作中,逐漸體會到,農業推廣人員既是知識、信息、技術的傳播者,又是政府、專家、農民之間的溝通者。這種獨特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推廣人員在培訓中必須具備各種培訓技巧,提高培訓能力。
以往大家開展的技術推廣是從上而下的,培訓什么由專家和技術員主觀決定,脫離實際,技術陳舊不能因地制宜,培訓針對性不強,滿堂灌、一言堂,農民不滿意,自己也很困惑,但這究竟是不是農民真正需要的,并不清楚,常常是錢花了、力氣出了,卻不見效;現在培訓以農民實際需求為導向,一切活動以農民為中心,提高農民參與積極性,并充分挖掘農民的知識和技能,發揮他們相互間的傳播和拓展能力,尤其是能人的輻射帶動。要讓農民知道了農技員不是為了“推我手中的技術”,而是要幫助農民決策,為他們解決農業中發現的問題,并提供更多的信息、選擇和途徑。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應該主要“對人”,了解農民的技術需求,幫助農民去發現、分析、解決面臨的問題,提高農民的素質,這才是真正的農技推廣。在筆者所參與的西寺村田壩蔬菜基地建設中,在開展工作前,我們在充分了解該村農民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后。在農民技術人員的參與下,制定出詳細的培訓計劃,收集培訓時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然后集中一段時間,把參與項目的有關領導、推廣人員、農民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和有經驗的農民組織起來,利用晚上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培訓。經過一段時間對農民進行培訓,并在培訓中及時聽取參加培訓的農民技術人員和其他群眾的意見,增刪培訓內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蔬菜基地的建設中參與科技示范戶用很短的時間建成了100余座溫棚,掌握了溫棚種植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在培訓中,在了解農民技術需求的基礎上,以農民為中心,旨在啟發農民,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能力,并最終使農民具備科學決策能力的農技推廣培訓方法,參與式培訓能把農民的積極性全調動起來了。在精準扶貧中,我們常常會依據群眾關心的問題。參與式培訓對農技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懂技術,還要有良好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現場控制能力。開始培訓前,技術員的角色是專家,讓農民信任你;培訓中,要忘記自己是專家,留給農民充分發言權,讓其暢所欲言;點評時還是專家。農民之間相互學習,是農技推廣中的重要方式,因為農民之間情況相似,有共同的語言,經常接觸,他們之間的學習要比向技術人員學習更容易一些。因此,技術人員在培訓的時候,把握培訓力度,啟發農民很重要,在培訓中,提出的有關農業方面的問題,很多時候農民在相互討論中已經把問題解決了。解決不了的由培訓技術員解答,培訓技術員也不懂的,再咨詢上級業務部門專家。農民在培訓中不僅僅只是對參與式方法獲得一些要領上的理解,而是親身有所體驗。體驗農技的重要性不在于學會種操作技術,獲得各種技能,而在于獲得對于現實的真實感受,而這種內心體驗是參與者形成認識、轉化為對推廣技術認可的原動力,通過這種方法,農民能較快熟悉所培訓的內容,了解自己解決生產中出現問題的方法,掌握必需的種植技能,盡快適應新的種植技術、新種子、農藥的方法,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在我們開展的培訓中,常常會采取這種方式,有時四五十歲的農民也能踴躍上臺培訓。
在農技培訓中,技術人員要將科技術語變成農民的語言,做到大眾化、口語化、通俗化,所講的科技知識應當是少些理論,多一點實用,語言要通俗易懂,讓農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學了就到運用。在長期的培訓中,實踐證明,技術員熟練運用通俗語言進行培訓,能顯著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能把科技術語用通俗語言說明白,農民再培訓中對所推廣的新技術、新品種等就會聽得清楚,就不會一頭霧水,就會緊跟你所培訓的內容一路聽下去,積極性自覺不自覺就會被調動起來。農民愿意培訓的積極性提高,培訓的有關新技術就會接受,培訓目的也就達到了。在培訓中,也要充分利用本地現有的一些俗語,以及幽默風趣的語言,把一些技術概括成通俗易懂的話運用在培訓中,這樣可以既能少費口舌,又能使農民理解得透、接受的快,提高培訓效果。如我們在培訓秸稈還田時使用微生物秸稈腐爛劑的重要性時,“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而秸稈腐爛也要靠微生物分解,就好比青草喂牛,在牛肚里消化,最后成牛糞一樣的道理,微生物分解也就是同樣。
培訓中,與培訓農民要在心理上相互溝通,消除陌生感,順利建立正常的交往關系,要尊重對方,以禮相待,以信任交換信任,要善于心理換位,根據培訓的條件,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善于利用農民在長期的生產中總結出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就能更好的培訓自己所要推廣的新技術。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農業培訓中的必然趨勢,在以往的培訓中,技術人員只能口頭、利用宣傳小冊子、版圖等向農民說明農業新科技的適用性、適用范圍、方法和措施,這些方法的描述往往達不到準確的目的。為了增強說服力,讓農民更直觀的了解所培訓的內容,充分利用筆記本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技術,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讓農民詳細了解科技知識,培訓工作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在培訓前,充分了解農民對科技的需求,精心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加以培訓。曾經我們在精準扶貧科技培訓中,就充分利用多媒體對幫忙精心培訓。把相關的圖片插入到演示文稿中,并用文字進行標注,使講解更直觀、生動。例如,我們在培訓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時,把害蟲、病斑、發病癥狀等圖片插入,用文字注明危害程度、發病原因、防治方法措施等等;在推廣新作物或新種植模式時,也可以把各類圖片加入,讓農民一看就清楚,做到心中有數,有利于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利用多媒體培訓,也能增加培訓內容,推廣培訓效率。
基層工作可以說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對于基層農技人員來說,也必須掌握農學、蔬菜、林果等基本知識,在培訓農民時,能基本掌握當地栽培的主要農作物、蔬菜、林果的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及栽培、技術;掌握當地主要作物的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和防治方法;也要基本掌握病蟲害的測報、配制和適時使用綜合防治措施。如我們在建設我鎮田壩蔬菜基地時,在田間培訓時,溫棚的設計、搭建,蔬菜的品種選擇、栽培模式、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等等,都是我們講解示范;在春季,小麥的“一噴三防”、測土配方、間作套種等等以及林果冬季管理、嫁接、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等必須了解。
由于長期在基層工作,知識老化,加之信息閉塞,開拓創新意識、市場意識不強,參加上級業務部門舉辦的看見培訓班機會偏少,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基層鄉鎮政府經常抽調從事“中心”工作現象十分普遍,使農技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新知識、新科技更新速度很快,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識還有很多,因此,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和提高業務技能已經迫在眉睫;所以必須加強自身學習,為了增強增加的業務素質,要自覺更新知識庫,充分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學習,也要及時整理、分析、使用新知識,善于發揮新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