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星
中共西和縣委黨校,甘肅 西河 742100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也是我們黨堅持不懈打反貧困戰的底線目標。回顧扶貧攻堅工作實踐,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貪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超過了百分之七十,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使中國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篇章。自1986年起,我國的反貧困戰役一直處在攻堅狀態,我們的政策經過了數次調整,從最初的“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目前的綜合性扶貧;從“區域性扶貧”到瞄準每個貧困縣,從進行“整村推進”直到“扶貧入戶”。現如今,扶貧的關鍵詞變成了“精準”。通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每一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已成為擺在全社會、各行各業面前的政治責任,更成為實現我們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有一組數據更能說明我國的減貧成效:2013年全國的貧困人口是8 249萬人,2014年是7 017萬人,2015年是5 575萬人,2016年4 335萬人,2017年年底下降到3 046萬人,全國的貧困發生率也由10.2%,下降到3.1%。我們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減貧成效,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扶貧攻堅戰略。而這個戰略的有效實施,離不開習近平精準脫貧思想的正確指引。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扶貧開發工作,發表三十多次重要講話,并且連續7年的第一次國內考察都到貧困地區。他走遍了中國14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區,深入到偏遠山區的偏遠村落,直接走進大山深處的貧困戶家里,實地察看貧困群眾的真實生活,現場調查研究貧困地區所面臨的問題,和基層干部一起座談,共謀脫貧奔小康的良策……正因為習近平總書記無數次的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推進、親自督戰,才讓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觀點、戰略決策、戰略部署,系統闡明了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從而形成了習近平精準脫貧的戰略思想。這個重要思想中,有習近平總書記延安梁家河7年知青歲月的親生親身感受和心系貧困人民的情懷;有寧德“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弱鳥先飛”的進取意識、“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有《擺脫貧困》的堅強決心和《之江新語》的諄諄教導;有聶帥“阜平不富、死不暝目”激勵下的“形成之作”;有湘西調研時“精準扶貧”的正式提出;有貴州“四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的“雛形”;有參加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參加青誨團審議的聲音:“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到戶、精準到人,找到‘窮根’,明確靶向”;更有山西太原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殷切希望和大涼山對特困群眾的親切關懷……這一切已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們現階段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理論遵循。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包括: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這“六個精準”構成了習近平精準脫貧思想的科學內涵。2017年以來,隨著脫貧攻堅戰深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在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甘肅省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指引下,舉全省之力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2017年全年減貧67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9.6%。但我省還有23個深度貧困縣、40個深度貧困鄉、3 720個深度貧困村、189萬多貧困人口尚未脫貧。他們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難中之難。這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脫貧攻堅戰中,結合甘肅實際,瞄準特困地區、特困群眾、特困家庭,按照“六個精準”的基本要求,及時發現、解決存在問題,持續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精準識別貧困戶,是搞好精準扶貧的基礎性工作。我們在建檔立卡初期,由于對精準扶貧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各級政府都多多少少存在地方保護意識,再加上由于貧困基數大、貧困面廣,為了爭取更多的國家支持,把更多的農戶納入到貧困戶之中,造成識別的不夠精準。有的村優親厚友,把納入貧困戶當成一種“福利”;更有“以貧為榮”,爭當貧困戶的現象。這些問題曾經嚴重影響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順利進展,也造成了諸多的矛盾糾紛。好在經過幾年的工作實踐和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的思想認識有了顯著提高,扶持對象精準識別工作得到了有效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貧困縣怕新識別會影響摘帽退出而不愿識別,導致貧困人口漏評,沒有做到應扶盡扶;一些村還有達到脫貪標準而不愿退出的貧困戶;還有一些貧困戶因婚喪嫁娶造成人員的流動變化,戶籍管理部門未能及時進行動態調整,導致實際人口與大數據不盡統一的等等,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修正,真正做到扶持對象精準再精準,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實施項目是帶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有效舉措。我們經歷過“大項目頂天立地,小項目鋪天蓋地”的階段。也搞過“片區開發項目”,后來推行過“整村推進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精準扶貧工作大多也要落實到具體的扶貧項目上,所以選擇和安排項目就顯得尤為重要。以前的項目安排時,大多數傾斜在基礎設施方面,真正涉及貧困戶的種植、養殖產業,往往不夠重視。比如核桃的高節換優項目,在我省的大多數地方都進行了實施,很多貧困戶大面積種植,卻在管理上沒有到位,導致多年不見效益,有些地方連樹木也被連根拔掉。不但浪費了資源、資金,還浪費時間、勞力,直接影響了扶貧效果。所以,要做到“項目安排精準”,就必須改變以往的做法,吸取以前的教訓,真正讓貧困戶成為扶貧項目的主人。貧困戶根據自身的需求和意愿,想做什么項目,政府就幫扶什么項目,并在政策范圍內為他們爭取各方支持,申請幫扶資金,把有限的扶貧資金用到急需實施的扶貧項目,讓貧困戶在較短的時間內收獲項目帶來的紅利。同時對貧困戶安排的扶貧項目要改變一切比較單一的做法,除種植、養殖外,多安排新型幫扶項目,讓貧困戶有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勞務輸轉、電子商務項目在隴南就倍受貧困戶的青睞。另外,在公共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也應該做到統籌安排,既不能“錢等項目”,更不能“項目等錢”。要把每一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用好、用活,用到刀刃上。涉農資金項目的安排也應該按照“提前謀劃、壓茬推進”的方式,及時辦好項目規劃設計、項目審批等前期手續,待資金到位后立即按規實施,確保項目帶動作用的充分發揮。
如何把扶貧資金用好用到位、不浪費,是困擾很多貧困地區的難題之一。據調查,有些地方貧困戶實施的扶貧項目,要等到項目實施結束,經過驗收符合標準后,方能撥付資金。這種方法看似安全可靠,但整體效果不好。一些貧困戶,本來因長缺錢、缺技術,沒有產業發展的底氣和信心,而政府確定的扶貧產業的啟動資金還要貧困戶自掏腰包,成功后才能獲得支持,那么失敗后的結果就不敢想象。這就直接導致了沒有項目時、貧困戶爭取項目,項目有了、又不去主動實施的尷尬局面。如一些貧困村C級、D級危房改造項目實施緩慢的原因,就是因為扶貧資金使用不及時。有些地方,在扶貧資金管理使用過程中失職瀆職,導致扶貧資金滯留閑置或造成浪費。至今有的地方扶貧資金結轉結存數額較大,有些地方的扶貧資金竟然在銀行賬戶上“睡大覺”。這些扶貧領域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在全省三大片區、58個貧困縣均有發生,重點扶貧地區更為易發多發,鄉村干部成了重點人群。所以,既要防范風險,又不能讓資金失去用途,讓有限的扶貧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用,就是資金使用精準的終極目標。這就需要建立完善資金使用、統籌機制,讓貧困群眾參與監督,讓扶貧資金在陽光下運行,從而提升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和精準度。
習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找對“窮根”,明確靶向,對癥下藥,精準滴灌,做到扶真貧,真扶貧,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因戶、因人、因貧困原因制定幫扶措施,是提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的關鍵所在。因為雖然每個貧困戶都是精準扶貧的主要對象,盡管他們的貧困程度相近,但貧困原因不盡相同。我們在精準扶貧工作剛剛起步時,就采取過多種方式方法為貧困戶制定脫貧計劃和幫扶措施。有當年計劃,也有三年規劃;有政府引導計劃,也有貧困戶自身發展計劃;更長一段時期內,我們的幫扶干部把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為所聯系貧困戶脫貧措施的制定當中。然而,所做的努力,或因為不切實際,或因為紙上談兵,或因為無操作性,或過于籠而統之,或過于好高騖遠,或過于盲目求同,都沒有真正達到措施到戶的精準要求。就連最近填寫的“一戶一策”,有些地方一開始不在科學制定填表說明、注重調查研究上下工夫,仍然在尋找捷徑,或制定統一的測算標準,或尋求標準的填寫模版,或按既定的方案、以不變應萬變,追求與以前各種表卡冊的一致性。這樣制定出的不是“一戶一策”,而是“一村一策”“一鄉一策”,甚至是“一縣一策”,何談“精準”二字?比如,有些主要致貧原因缺資金的貧困戶,兩三年前是享受了五萬元的精準扶貧貸款,大部分按要求用于發展生產。可不管貧困戶是不是已經收益,在填寫“一戶一策”時,其主要致貧原因就不讓再填寫成缺資金。難道五萬元真的那么管用?這個貧困戶就真不缺資金了?缺技術的貧困戶參加了幾次不痛不癢的“技能”培訓,甚至是“被培訓”,難道就真有技術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不管是脫貧規劃的制定,還是致富措施的確定,都應遵循科學、系統、真實、管用的原則,既要重點針對主要致貧原因,還要兼顧其他綜合因素,這樣確定的到戶措施才能取得實效,才能符合精準要求,這才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戰略思想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在人的觀念、能力、干勁。要突出抓好各級扶貧干部學習培訓……對基層干部,重點是提高實際能力,培育懂扶貧、會幫扶、作風硬的扶貧干部隊伍。要吸引各類人才參與脫貧攻堅和農村發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要全面完成全部的目標任務,光靠鄉村干部和貧困戶自身,是很難在短時間奏效的,所以派人幫扶就成為精準扶貧的一條成功經驗。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就嘗試向貧困戶村派駐第一書記,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近年來,各地一直都在摸索方法,總結經驗。讓機關、企事業單位幫扶貧困村,干部職工幫扶貧困戶;為貧困村派第一書記,抽調人員組成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村都有大學生村官。也就是說,每個貧困村都已經加大加強了幫扶力量,初步形成了因村派人的幫扶機制。但一些地方對選派第一書記、組建駐村工作隊等工作仍然不夠重視,“派閑不派優”,對派出的干部缺少指導、支持、關心和監督,幫扶干部工作不積極、不深入、不得力,駐村工作隊存在“掛名”、“走讀”現象,群眾對他們的滿意度也不是很高。為此,甘肅省相繼出臺了《關于調整加強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力量的意見》、《選派到村任職第一書記的管理辦法》等等,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具體措施,其目的就是為了打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實現“因村派人精準”的硬性要求,保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有序進行。
脫貧成效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目標和落腳點,是衡量脫貧攻堅戰役是否打贏、打好的重要指標。所謂脫貧成效,從貧困戶的層面上講,就是要讓貧困群眾真正脫貧增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使他們的生活真正好起來;從貧困村的層面上講,就是要讓貧困發生率、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指標都要達到剛性要求,進而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邁進。同時,還要讓貧困縣規范、合理、有序退出,真正實現區域性整體脫貧。這樣的成效,才能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考驗,才能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要求。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甘肅省先后制定了《甘肅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甘肅省貧困縣退出省級驗收核查辦法(試行)》、《省委省政府接受國家扶貧開發成效考核準備工作進度安排表》、《甘肅省社會救助政策保障兜底助推扶貧攻堅實施方案》等,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從而實現脫貧成效的更加精準,讓脫貧成效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催化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是聚焦再聚焦、精準再精準,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精細的工作,瞄準特定困難群眾幫扶”,他還強調“既要說清楚有多少人脫了貧,也要說清楚怎么脫的貧”。由此可見,“六個精準”既是習近平精準脫貧思想的科學內涵,也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基本要求。所以,只有真正做到“六個精準”,才能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把易地搬遷扶貧作為重要補充,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把生態補償扶貧作為雙贏之策,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生態就業,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又增加貧困人口就業收入;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確保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具備就業創業能力,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把社會保障兜底扶貧作為基本防線,加大重點人群救助力度,用社會保障兜住失去勞動能力人口的基本生活。也只有做到“六個精準”,才能真正讓習近平精準脫貧思想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在甘肅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我們要以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為契機,推動我省各項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努力讓甘肅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早日建成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