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全省蔬菜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在天水市召開。會議主要研究了我省新形勢、新階段蔬菜產業發展工作,并安排部署下一階段蔬菜產業扶貧帶貧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刻認識蔬菜產業在脫貧攻堅中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我省蔬菜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問題,按照“一穩定二優化三提高”的目標,在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綠色化發展和產業化經營五個方面下足功夫,推動全省蔬菜產業轉型升級。當日上午,與會人員參觀了秦州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核心區、秦州區天禾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秦州區牡丹鎮設施蔬菜產業基地和秦州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蔬菜展銷中心。(劉詩吟)

12月22日冬至,酒泉降下大雪,戈壁灘白雪皚皚,但肅州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總寨戈壁農業產業園的溫室里卻滿目蔥蘢,生機勃勃。在肅州區銀達、總寨、西洞三大戈壁農業核心示范區的日光溫室內,均配套了自動卷簾、果實采收車、節水滴灌等智能化控制系統。目前,酒泉市制定了戈壁生態農業發展實施意見和發展規劃,出臺了土地、節水、資金扶持等七個方面的扶持政策。今年,全市發展戈壁蔬菜溫室3.8萬畝,總面積達到5.5萬畝,每畝收入可達6萬元—8萬元,人均來自戈壁溫室產業的可支配收入達到3500元。(酒泉日報)

近年來,張掖市農科院積極實施制度創新改革,出臺“一五六”工作制度,即“一個自由流動”,該院技術人員可以在農科院與種子企業之間自由流動;“五個打破”:打破干部和工人身份界限、打破學歷和年齡界限、打破職稱界限、打破學科界限、打破課題組界限;“六個‘100%’”:科技資源配置100%由市場決定,科研人員的科研方向、選題100%由個人決定,科研經費100%由課題組長按國家法律法規和項目要求自主支配,課題組人員組成100%由課題組長決定,科研成果排名、獎金分配100%由課題組長決定,科研成果依法轉讓的收入100%歸課題組或個人所有。(范海瑞,王得梁,李錕)

12月24日,分別由曼谷、河內飛往蘭州的國際貨運包機,順利抵達蘭州中川國際機場,搭載的小菠蘿、凍帶魚、石斑魚、凡納濱對蝦等熱帶水果及冰鮮水產品,經中川國際機場進口冰鮮水產品及進境水果指定口岸查驗,順利通關,標志著蘭州市進口冰鮮水產品及進境水果指定口岸正式啟運,打通了甘肅省至東南亞的航空貿易新通道。滿足了蘭州及周邊省區的消費者對東南亞的新鮮水果及冰鮮水產品的消費需求。(中新網甘肅)
金川區以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行動為契機,積極創建全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示范區,截至目前,全區4個標準化廢舊農膜回收網點共回收廢舊農膜213.7噸,兌換高標準農膜43.14噸。為避免廢舊地膜污染農村環境,提高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率,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今年,金川區利用省級資金136萬元、區級配套資金70萬元,采購高標準農膜開展“以舊換新”工作。改建廢舊地膜回收企業1家,組建廢舊農膜標準化回收網點4個,形成“覆蓋全區、運行有效、區鎮監管、市場運行”的廢舊農膜回收體系。(趙吉仁)

近日,中國蜂產品協會印發《關于公布“中國蜂蜜之鄉”評鑒結果的通知》,岷縣被授予“中國黃芪蜜之鄉”。這是繼“岷縣蜂蜜”農產品地理標志正式通過國家農業農村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評審之后,岷縣蜂蜜榮獲的又一殊榮。2018年,全縣中蜂養殖農戶7040戶,養殖中蜂7.68萬箱,年生產蜂蜜1150多噸,蜂蜜線上銷售價格已達100元/斤,年產值達到1.38億元,蜂農戶均增收在1萬多元,蜂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效益已初步顯現。(丁陸軍,后斌杰,何勇)

在脫貧攻堅戰中,康縣以產業扶貧為根本,深入實施“合作社+貧困戶”帶動模式,通過資金、土地、勞動力入股,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截至目前,全縣共組建合作社1515家,直接帶動貧困戶12135戶,實現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全覆蓋。近年來,康縣把在貧困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發展產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按照“增量、擴面、提質”的要求,堅持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的辦社原則,引導貧困農戶進入產業鏈條,激發自身“造血”機能。(馮麗蓉)

近年來,高臺縣始終把農業科技作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五新”技術,先后引進智能化育苗、水肥一體化等綠色生產技術12項、西甜瓜等新品種300多個,示范推廣面積達30萬畝,全縣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業生產規范化和標準化水平顯著提升。(周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