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兵
甘肅省永昌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甘肅 永昌 737200
近年來,永昌縣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來抓,按照“四個最嚴”的要求,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著力推進生產標準化、發展綠色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監管法制化,永昌縣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從產地管理到準出準入有效銜接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體系。目前,永昌縣標準化生產面積和養殖規模分別占農產品生產總面積和養殖總規模的67%和61.8%,農產品質量抽檢年均合格率均在98%以上,2016年被農業部認定為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永昌縣堅持多方聯動,著力夯實基礎保障,切實增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整體合力。一是組織領導體系。為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永昌縣成立了以分管農業工作副縣長為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將“農安、食安”同安排同部署,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工作,解決了長期制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力量薄弱、投入不足等突出問題。在財力保障方面,縣財政已累計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等工作列支經費560萬元。在機構及隊伍建設方面,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特色產業辦公室等監管機構,分別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農業投入品監管、“三品一標”認證和標準化推廣等工作,縣檢測中心在原有編制基礎上新增5個編制,工作人員達到12人,并在10個鄉鎮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中心,設置農產品質量安全專職監管員22名,聘用了111名村級監管員,為每個鄉鎮調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專用車一輛,為10個鄉鎮、10個村級服務站和6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配備了農藥殘留速測設備,建立了一支“上下貫通、反應快捷、保障有力”的監管力量。二是網格監管體系。永昌縣率先在全省探索開發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平臺,將111個行政村、88.57萬畝種植面積、268家主要生產經營主體、180名監管員全部納入網格監管體系,嚴格落實“一圖(監管區域圖)、二書(責任書和承諾書)、三員(縣監督員、鄉鎮監管員和村級協管員)、四定(定區域、定任務、定要求、定考核)”的網格化監管制度,將責任到崗到人,消除了監管盲區,實現了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痕跡化的全覆蓋監管。三是考核獎懲體系。永昌縣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納入全縣綜合考核范圍,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安全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專項考核,縣、鄉鎮和相關部門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和承諾書,在生產經營主體下發告知書,形成了政府考核監督、業務部門指導服務、鄉鎮政府抓落實“三位一體”的績效考核機制。
認真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從生產、監管兩端發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一是生態環保體系。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藥殘留治理、面源污染防治、尾菜綜合利用、畜禽糞便治理五項治理工程,切實提升農業生態環保質量。通過輪作、休耕等措施,使污染土壤得到修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100%,農藥化肥實現了零增長;制定了《永昌縣廢棄農藥包裝物回收處置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全縣農膜回收率達到了8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8%;引導企業加強尾菜處理研發和集中處理,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了38%;督促各養殖場(戶)積極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做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規模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了94%。二是科技服務體系。大力推廣永昌無公害高原夏菜、胡蘿卜、玉米制種和優質肉羊等優勢農產品農業地方標準,將36個地方標準簡化為簡明、實用、操作性強的技術規程,積極在生產基地進行標準宣傳、培訓和指導工作。督促生產經營主體落實生產記錄、追溯管理、安全間隔期等制度;大力發展(胡蘿卜、啤酒大麥等)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引導養殖大戶通過產權入股等方式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組建養殖聯盟,加強畜禽標準化養殖。三是農資監管體系。深入開展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瘦肉精”、私屠濫宰、水產品禁用物質等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和違規使用禁限用農藥行為,對全縣152家農業投入品經營主體全部實行登記備案市場準入投入品經營誠信體系,對全縣農資經營門店實行“黑名單”監管名錄制度、購買索證索票、經營臺賬管理,經審核合格取得《登記備案證》后允許在全縣范圍內銷售。同時,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制度和監測抽查制度,將農業投入品100%納入了平臺管理。四是安全監測體系。大力提升縣、鄉鎮、經營主體三級檢測人員能力,通過強化培訓、開展技術大比武、宣傳現場操作演示等活動,有效提升了檢測能力。2016年,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取得了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三級監測機構充分發揮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咨詢、技術服務、風險監測和預警分析作用。五是品牌認證體系。積極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強化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認證,突出其質量安全基礎保障作用,全面推動快速發展;突出綠色食品全程控制,立足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升發展質量,體現精品品牌形象;堅持因地制宜和生態安全,充分發揮優勢資源,持續發展有機食品;彰顯地理標志農產品地域特色,加大合格資源產品登記保護力度。目前,永昌縣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3個(其中綠色食品49個,無公害產品1個,地理標志產品3個)。六是質量追溯體系。依托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平臺,積極督促生產經營主體執行追溯管理制度,將追溯系統規范運行作為日常監管重點,確保產品信息和生產過程的數據錄入完整、及時、準確、真實。加強追溯系統管理使用人員教育培訓,大力普及追溯知識,暢通公眾查詢、投訴渠道,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過程透明度,提高公眾對可追溯產品的認知度。目前,永昌縣的85家種植主體、95家養殖主體、122家農資門店、3家屠宰場等重點區域已進行實時動態監管。
2016年,依托蔬菜產業協會和肉羊產業協會,永昌縣成立了食用農產品誠信聯盟,吸收了75家成員單位進行“誠信星級”綜合評定,并授權使用“永昌高原夏菜”和“永昌肉羊”等區域公共品牌,實現“誠信與產業品牌”互促增效的共贏目標。2017年底,永昌縣率先對主要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和農資經營主體建立了誠信檔案,將企業的自律生產行為作為資金扶持、補貼、龍頭企業等優惠政策申報的必要條件。同時,制定出臺了《永昌縣農產品質量舉報獎勵辦法》,聘請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城鄉居民等社會人士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義務監督員,全方位、多觸角傾聽社會各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見建議,努力營造全社會關注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初步形成了社會共治的局面。
盡管永昌縣通過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創建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的體系基本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取得突出成績,但是由于種植結構的單一性、地域發展的不均衡性、生產經營主體的專業性不強等突出矛盾,農產品監管中還存在差距和不足。
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一是從產地環境治理來看,由于永昌高原夏菜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尾菜處理困境仍然困擾著產業的健康發展,生產基地的面源污染還主要依靠政府保潔員統一處理,生產經營主體還不能主動作為。二是從生產環節來看,標準化生產推行還不夠到位,生產經營主體缺少懂農技、懂農業的專業技術人員,長期依賴農藥、化肥的生產模式短期內還未改變。三是從監管環節看,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模式仍是監管難點,規模性農業生產主體發展不強、經營分散,農產品質量監管難度大。四是從流通環節來看,缺乏統一性的市場準出標準和準入要求,很難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五是從質量追溯管理來看,生產經營主體對質量追溯還認識不足,在質量安全溯源方面不愿或不主動進行生產信息完善、產品包裝附碼等工作,致使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難以充分發揮其潛在價值。六是從品牌創建來看,永昌縣高原夏菜、優質肉羊等特色產業品牌影響力不足,市場占有率小。
一是積極加強與院所企業合作,破解尾菜處理瓶頸,采取強制措施要求企業對產地的保護,加強廢舊農膜、尾菜、畜禽糞污的綜合利用。二是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模式,農技部門加強對標準的轉化宣傳指導,對農業病蟲害綠色防控,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三是進一步落實責任,健全完善監測體系,加強監管檢測強度,及時排查風險隱患,認真推行“公司+農戶”生產模式,加強對主要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監管,帶動散戶進行標準化生產,破解散戶監管難題。四是加強對農產品準出準入的頂層設計,建立統一的準出準入對接要求,確保流通領域的農產品帶“身份證”上路。五是加強對農產品追溯管理的宣傳,鼓勵和引導納入追溯管理的生產經營主體實施農產品包裝上市,附加追溯二維碼,確保產品可溯源。六是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品牌經濟,持續做強綠色無公害高原夏菜、“永昌胡蘿卜”等特色優質品牌。推動涉農企業建設電子商務,擴大永昌蔬菜、肉羊品牌效應,提升產品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