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甘肅省甘南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甘肅 甘南 747000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甘肅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與黃土高原西部過度地段,是藏、漢文化的交匯帶,是黃河、長江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分為三個自然類型區,南部為岷迭山區,氣候溫和,是全國“六大綠色寶庫”之一;東部為丘陵山地,農牧兼營;西北部為廣闊的草甸草原,是全國的“五大牧區”之一。轄夏河、碌曲、瑪曲、迭部、舟曲、臨潭、卓尼七縣及合作市,共有99個鄉鎮(街道辦)、664個行政村,總人口73.07萬人。境內海拔1 172~4 920m,平均氣溫1.7℃,無絕對無霜期。共有草地面積2 722 66.67hm2,其中可利用面積為2 565 474.93hm2,占草地總面積的94.2%;耕地67 333.67hm2。甘南州農牧業生產資源天然、清潔,生產方式傳統、無污染,具有優良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資源。截至目前,共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57個、綠色食品認證5家6個產品、有機產品認證3家24個產品、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5個。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農產品供求日趨豐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現。甘南州各級部門從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措施入手,緊緊圍繞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總目標,全面貫徹“四個最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上升到促進社會穩定、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牧村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高度,堅持為民取向、秉承綠色理念、狠抓機構建設、強化宣傳培訓、推進標準化生產等工作,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有效保障了全州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還沒有引起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個別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工作中發現,廣大農牧民呼吁食品安全,但一些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農資經銷商和農牧戶缺乏對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全面認識,在生產、加工、使用過程中不嚴格按照技術規程操作,不嚴格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記錄檔案建立不完善,認識停留在口頭上,停留在對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要求上,而沒有落實到自己生產經營和具體行動中,廣大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質量安全意識還需進一步提高。
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起步較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體系仍不健全,州、縣、鄉各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機構人員少,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抽調人員比例高,高校畢業專業對口的業務人員少之又少,業務能力和專業素質相對低下,人員培訓規模及覆蓋面不到位,監管檢測力量不足。部分鄉鎮有的機構、無人員,有的有人員、無設備,有的有設備、缺技術。根據國家規定,州級機構人員編制為15~25人、縣級10~15人、鄉級3~5人。而甘南州目前州級人員編制僅8人、科級建制,縣、鄉人員編制更少。且近些年來只實施了1個州級和6個縣級質檢體系建設項目,鄉鎮監管基礎設施建設還未開展,制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從源頭監控水平的提高。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生產地環境監測、標準化生產、投入品監管、基地建設控制、流通環節監控以及設備設施的配套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但甘南州除個別縣市外,各級農畜產品檢驗檢測工作經費未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只能占用其他項目經費或臨時向上級部門申請,影響著農產品監管工作全面深入開展。
甘南州農產品生產以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為主,生產主體高度分散,全州有十多萬農戶在從事農產品的生產,地域范圍廣,產品門類多。并且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要經過農業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使用、種植養殖、收割屠宰、儲藏運輸、批發零售等許多復雜環節,任何一環節都可能出現問題,存在安全隱患。同時,甘南州地處甘、青、川三省結合部,省州交接面積大、出入路口多,輸入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也較高。甘南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任務量大面寬,監管難度大。
“地方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生產經營者負第一責任”的責任體系未全面落實,監管制度機制仍不健全。與食藥等部門的監管職責分工仍需進一步細化,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工作沒有實現有效銜接,食藥部門的市場準入制度沒有全面執行,因而產地準出很難推行。質量安全追溯整體仍處于試點階段,州、縣、鄉監管機構和生產經營主體四級追溯信息平臺還未建成。
認真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嚴格執法監管和推進標準化生產兩手抓、“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硬,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切實維護廣大消費者的“舌尖上的安全”。
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采取制作宣傳標語、印發宣傳資料、開展咨詢問答等形式,送法進千家萬戶,增強全民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提高約束力,營造政府重視、社會關注、公民關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氛圍。加強“三品一標”品牌宣傳、科普解讀、生產指導和消費引導,加大公益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三品一標”農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度和公信力。
縣鄉基層是直接面對生產經營者的主戰場,督促引導各縣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業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鄉(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按照“五有”的標準設立。積極向政府報告爭取得到支持,通過財政、人事、編辦等部門協調,逐步使州、縣、鄉的機構建設和人員編制、工作經費達到國家省上的有關規定要求,使各層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充分發揮。加強鄉鎮監管機構人員業務培訓,充分發揮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培訓、田間地頭技術指導、生產過程督導巡查、農獸藥使用間隔(休藥)期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明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力爭實現“職能、人員、設備、手段、服務”五到位。不斷創新全程檢測監管模式,探索強化檢測監管手段,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全方位加大檢測監管力度,做到質量監管向鄉鎮延伸,向基地拓展,實現檢測重心下移,監管對象全覆蓋的目標,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高效,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再上新臺階。
充分認識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的重要意義,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緊緊抓住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改革契機,圍繞現代農業發展,提升品質,打造品牌,全面推進“三品一標”健康發展。結合甘南州實際,以“三品一標”認證為著力點,把產品認證與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帶建設工作結合起來,以品牌化帶動標準化,以標準化促進產業質量,加快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進度,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等措施,爭取在數量、規模和質量再上一個新臺階,力爭使認證量達到生產總規模的50%以上。強化“三品一標”證后監管,嚴把認證申報、產地生產、基地準出關口,建立健全淘汰退出、風險評估和責任追究等制度,嚴把獲證審查準入關,強化獲證單位產品質量“第一責任人”意識,嚴要求規范使用“三品一標”標識,切實提高“三品一標”形象和社會公信力,大力推進農牧業標準化生產。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有效監管模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進一步加強信息錄入,督促指導已安裝追溯體系設備的8縣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49個重點鄉(鎮)、12個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建立追溯臺賬,全面實行信息化追溯,信息化服務,用適當的方式適當的渠道公開檢測結果和存在的問題,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逐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共享共治。
依托省級業務主管單位,通過集中授課和參與具體操作相結合的辦法,對州縣鄉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人員從樣品采集、檢驗檢測等方面進行系統培訓,使農產品檢測技術人員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業務理論水平上有新提高,技能操作上取得新突破,為推進甘南州農產品監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積極組織縣市農產品監管機構、“三品一標”獲證和新申報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參加全省無公害農產品檢查員、地理標志核查員、綠色食品檢查員及內檢員培訓,培育一批“懂技術、會操作、善管理”的質量追溯內部管理員,確保各縣市工作機構至少有2名無公害認證檢查員、1名地理標志核查員、1名綠色食品檢查員(監管員),申報主體至少要有1名內檢員的“三品一標”認證和監管隊伍,嚴格執行標準和程序要求,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工作。
依照農產品生產經營鏈條,找準薄弱環節和著力點,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構建監管長效機制。強化主體責任,督促生產經營者嚴格執行休藥期、投入品管理、生產檔案記錄等制度,督促農產品收購、儲存、運輸者建立健全進貨查驗、質量追溯和問題產品召回等制度并嚴格執行。強化全過程管理,健全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控制、監測抽查、質量合格證明和追溯管理、案件查處移送等制度制定和執行力,做到生產有規范、監管有標準、懲處有依據,保障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的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