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頎,指導老師:王世榮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免疫球蛋白A(Ig A)腎病是一組以腎小球系膜區Ig A沉積為特征,伴或不伴其他免疫球蛋白在腎小球系膜區沉積的原發性腎小球腎炎,是我國常見的慢性腎小球腎炎,多發于中青年人群。臨床表現以腎小球源性血尿為主,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血壓和腎功能受損,約30%的患者10~20年后進展為終末期腎病。Ig A腎病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西醫治療以消除可能的皮膚黏膜感染、控制血壓、蛋白尿為主[1]。王世榮教授,全國第4批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第3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師承王世民國醫大師、侯振民教授、李平教授、韓履祺教授等,從事臨床教學30余年,擅長IgA腎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筆者有幸隨王世榮教授臨證學習,現將其辨治IgA腎病的經驗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Ig A腎病在歷代中醫古籍中均無系統完善的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可以歸于中醫“尿血”“尿濁”“水腫”“腰痛”等范疇。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曰:“風邪入于少陰,則尿血。”認為尿血為風邪入少陰經所致。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曰:“病者小便出血,多因心腎氣結所致,或因憂勞,房室過度,此乃得之虛寒。”認為正虛邪實、血溢脈外亦可致尿血。唐·王燾在《外臺秘要》中記載:“病源此由勞傷于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關竅在陰,陰為尿便之道。脬冷腎損,故小便白而如脂,或如麩片也。”認為腎氣虛可致蛋白尿。
王世榮教授認為,IgA腎病的病因復雜,與風邪、熱瘀、熱毒、水濕等邪外襲,飲食不節,先天稟賦不足,久病勞倦等因素有關[2]。本病病位在腎,與肺、脾、肝相關,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屬虛實錯雜之證。本虛多以氣陰兩虛為主,標實以濕熱為多。正虛為內因,常因外邪侵襲而誘發,內外因相互影響,以致氣血運行失常,三焦受阻。
王世榮教授運用中醫四診合參,分析病因病機,認為辨治Ig A腎病應用三焦辨證,并總結出三焦分論而治的辨證方案。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將Ig A腎病分為上焦風熱證,中焦濕熱證、熱毒瘀滯證、脾虛證,下焦濕熱證、腎氣虛證、腎陰虛證。
2.1 上焦 上焦風熱證。癥見顏面浮腫,發熱惡寒,頭痛,咽痛,舌紅,苔黃,脈數。風為六淫之首,此證多為風邪侵襲上焦,肺失通調,風水相搏所致。治以疏風散熱為主,可用銀翹散加減,藥用連翹、金銀花、桔梗、薄荷、牛蒡子、淡竹葉、荊芥穗、甘草、淡豆豉等。
2.2 中焦 ①濕熱證。癥見呃逆,噯氣反酸,口臭,腹脹,納差,大便黏,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證型以中焦濕熱為主,多由于外感濕熱,傳入中焦,脾胃二經受病,脾氣受困,運化失常所致。其中又分為濕重于熱證和熱重于濕證。濕重于熱證,多見頭身困重,胸脘痞滿,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治以利濕化濁為主,用三仁湯加減,藥用白豆蔻、滑石粉、淡竹葉、廣藿香、陳皮、茯苓、白術、姜半夏、炙甘草、薏苡仁等。熱重于濕證,多見頭眩心悸,胸部脹悶,口干口苦,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治以清熱理氣化痰為主,用芩連溫膽湯方加減,藥用黃芩、黃連、枳實、竹茹、陳皮、茯苓等。②熱毒瘀滯證。癥見煩熱口苦,口渴而喜冷飲,面赤,咽干,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此證多因氣郁化火、瘀血阻滯及內濕停聚所致,方選犀角地黃湯,藥用水牛角、生地黃、芍藥、牡丹皮等。③脾虛證。癥見納少,腹脹,食后尤甚,口淡乏味,大便稀溏,少氣懶言,肢乏體倦,面色萎黃或淡白,舌淡,苔白,脈緩細。多因飲食不節,過勞憂思等耗傷脾氣。此證多屬脾氣虛,治以補氣健脾益氣補腎,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藥用黃芪、白術、陳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當歸等。
2.3 下焦 ①濕熱證。癥見尿血鮮紅量多,小便頻數灼熱,口干口苦,面紅目赤,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此證多見于久病失治,氣滯氣虛日久而致瘀血凝滯,治以涼血活血止血為主,用小薊飲子加減,藥用生地黃、小薊、滑石、木通、蒲黃、藕節、淡竹葉、當歸、梔子、三七、丹參等。②腎氣虛證。癥見面色萎黃,疲倦乏力,少氣懶言,自汗出,易感冒,腰背酸軟,舌淡,苔白,脈細。多因久病腎氣虧虛,氣化無力,水寒凝聚,腎氣不固致精微物質隨尿而出,故多見蛋白尿。治以補腎益氣為主,可用參芪地黃湯方加減,藥用黃芪、黨參、當歸、川芎、生地黃等。③腎陰虛證。癥見腰膝酸軟而痛,眩暈耳鳴,齒松發脫,失眠健忘,形體消瘦,潮熱盜汗,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多由熱病后期,或氣郁化火,耗灼腎陰,或虛勞久病,耗傷腎陰。治以滋補腎陰為主,方選杞菊地黃丸加減,藥用枸杞子、菊花、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等。
蛋白尿為IgA腎病的主要癥狀之一。現代醫學認為,炎癥反應是導致腎小球損傷的重要因素之一,炎癥因子表達增多可促進炎性巨噬細胞的浸潤,最終導致腎小球基膜產生增多,加速腎小球硬化進程,導致蛋白尿產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穿山龍的主要活性成分皂苷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調節等生物學活性,能下調血清中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細胞因子水平[3]。故王世榮教授在治療IgA腎病蛋白尿時,多選用穿山龍,也是其治療特色之一。
患者,女,38歲,2018年5月7日初診。患者自訴9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四肢水腫,不伴關節疼痛、皮疹,不伴發熱、黃染,未予重視,休息后水腫消退。半個月前,患者出現尿中多泡沫,尿色偏黃,尿量正常,偶有頭暈、惡心。就診于當地醫院,查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742.39 mg/L,潛血(+++),腎穿刺顯示Ig A腎病。因治療后癥狀緩解不明顯,遂來我院就診。刻下血壓:131/92 mm Hg(1 kPa=7.5 mm Hg)。患者精神可,口干口苦,心煩不眠,納食差,雙下肢輕度浮腫,尿中多泡沫,大便不爽,兩日一行,舌紅,苔黃膩,脈濡數。西醫診斷:Ig A腎病。中醫診斷:尿血,屬中焦濕熱證。治宜清熱理氣化痰。方用芩連溫膽湯加減。處方:茯苓、薏苡仁、穿山龍、白茅根、金銀花、白花蛇舌草、山楂、小薊各30 g,竹茹、赤芍、炒枳實、陳皮、鬼箭羽、土茯苓各15 g,清半夏、黃芩片、甘草片、蠶繭、郁金、浙貝母各10 g。14劑,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飯后服用。另予以鹽酸貝那普利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514,10 mg/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1片。
2018年6月13日二診:患者訴上述癥狀稍有好轉,水腫較前有所減輕,腰膝酸痛,查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596.71 mg/L,潛血(+++)。癥見:精神可,舌紅,苔微黃膩,脈滑。上方去郁金、浙貝母、土茯苓,加仙鶴草30 g,青風藤、忍冬藤各15 g,制五味子10 g。14劑,煎服法同前。囑患者飲食清淡,忌飲酒及食用辛辣之物,避免感冒。
后守方隨癥加減治療3個月。2018年9月17日復診,患者復查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364.15 mg/L,潛血(+),雙下肢無水腫,二便調,病情好轉。
按語:本例患者因濕困脾陽,運化失常,則納食少,大便不爽。濕阻氣機,津液運行不暢,水飲停聚,故四肢水腫;濕熱纏綿,故病勢纏綿難愈。治宜清熱理氣化痰,方選芩連溫膽湯加減。方中清半夏、黃芩燥濕化痰;脾為生痰之源,故以茯苓、薏苡仁滲濕健脾;竹茹、浙貝母清熱化痰,除煩止嘔;陳皮理氣行滯;炒枳實降氣導滯;穿山龍、鬼箭羽、蠶繭、白茅根、小薊、赤芍、金銀花清熱涼血;白花蛇舌草利濕通淋,郁金活血行氣,配以土茯苓以祛濕解毒;甘草調和諸藥。同時予以鹽酸貝那普利片降低蛋白尿,控制血壓。Ig A腎病患者應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忌飲酒。另外,患者應盡量避免感冒,因為感冒后患者體內免疫復合物增多,IgA、Ig M、C3沉積率增高,可導致本病加重[4]。其后根據患者的癥狀加減用藥,臨床取得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