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霞,高 萍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8)
吉非替尼是一種口服的選擇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s),主要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9、21外顯子突變的治療。吉非替尼的主要不良反應是腹瀉,嚴重妨礙腫瘤的治療,西醫常給予調節腸道菌群類藥及胃腸黏膜保護劑。高萍教授是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名譽主任、主任醫師、教授,河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30余年來一直從事惡性腫瘤的中醫藥防治工作,對吉非替尼致腹瀉的治療形成獨特的診療體系。筆者有幸侍診高萍教授,現將其運用健脾益氣法治療吉非替尼所致腹瀉經驗介紹如下。
對于吉非替尼導致的腹瀉,發現大多是腸上皮細胞黏附因子的表達被抑制,而相應內質網應激通路相關蛋白的表達提高,進而導致腸上皮細胞的凋亡。進一步深究則可從以下方面論述:其一,吉非替尼抑制了IEC-6細胞的增殖及其cyclinD1地表達,加速了細胞的凋亡;其二,IEC-6細胞的活性被抑制,而P27KIP1得到更好的表達,更多的IEC-6細胞阻滯在G0/G1期,腸上皮細胞因為細胞周期的阻滯發生損傷;其三,吉非替尼抑制了E-cadherin和ZO-1的表達,影響了腸上皮細胞之間的連接,破壞了腸上皮的完整性[1]。
吉非替尼所致腹瀉屬于中醫“泄瀉”“下利”等范疇。肺與大腸相表里,外邪犯肺,邪毒下迫于腸,發為腹瀉。高萍教授認為,晚期肺癌患者正氣不足,應用吉非替尼后累及肺陰,肺氣陰漸傷,子病及母,脾氣受損而見腹瀉。由此可見,泄瀉病位責之于脾胃和大小腸,脾為主臟。《景岳全書·泄瀉》曰:“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腫瘤自身消耗加上口服吉非替尼,機體不耐受,正氣虧虛,脾胃漸損,脾氣衰弱,運化失司,水濕不運,下泄而發為腹瀉。《羅氏會約醫鏡·泄瀉》“瀉由脾濕,濕由脾虛”,由以上古代醫家論述可知,脾氣虛弱可貫穿于吉非替尼所致腹瀉的整個過程。《素問·玉機真藏論》有“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表明脾胃之氣是人體極其重要的部分。《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有“脾胃之氣受損,而諸病由此生也”,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氣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津液進而化為營衛之氣,衛氣固護機體,發揮扶正固表作用,類似于現代醫學的免疫力,通過健脾益氣法健脾益氣,發揮衛氣的作用,進而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因此,治療吉非替尼所致腹瀉,應遵循補益脾氣、以運為健的治則,平補、平運相結合,多以健脾益氣為基本方。高萍教授治療吉非替尼所致腹瀉常用健脾補氣之品,如黃芪、太子參、茯苓、白術等,正所謂脾氣得健而泄瀉自止也;理氣燥濕健脾之品亦不可少,如陳皮、半夏等性溫之品,血氣暢通,行散得力,濕得消,水可行,泄瀉而愈;常用干姜配黃連寒熱平調,使腸道滑利,水濕得去;山藥、雞內金、山楂等調和脾胃,鞏固后天之本,使機體陰陽協調;甘草取其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之功效。
患者,男,72歲,2018年6月20日因右胸部疼痛就診。PET-CT:①右肺下葉團塊影并軟組織代謝活躍,考慮占位;②縱隔淋巴結區及右頸部多發腫大淋巴結并代謝活躍,考慮轉移;③右腸系膜根部淋巴結代謝活躍,考慮轉移。胸腔鏡下:(壁厚壁層胸膜活檢)纖維組織中見少量腺癌浸潤/轉移。免疫組化:CK(AE1/AE3)(+),GLUT-1(+),Ki-67(60%),Napsin A(+),p53(+),TAG-72(+),TTF-1(+),符合肺來源,查基因EGFR21外顯子、L858R突變,19外顯子突變。確診為右肺腺癌。考慮患者體質及家屬拒絕化療,醫囑予以吉非替尼(250 mg口服,每日1次)靶向抗腫瘤治療,服藥1周期間腹瀉嚴重,每日6~7次,稀水樣便,服用蒙脫石散顆粒及復方消化酶膠囊治療,5 d后大便仍為稀水樣,但次數較前減少,每日4~5次。2018年7月1日就診于本科門診,現癥見:神志清,精神可,無咳嗽咯痰等,納食不香,眠一般,大便稀水樣,每日4~5次,小便調,乏力明顯,體質量1個月來下降2 kg。舌紅,苔白,脈細弦。高萍教授視診后予以處方:黃芪60 g,太子參、麩炒山藥各30 g,麩炒白術15 g,茯苓20 g,法半夏、陳皮、干姜、黃連、甘草片各10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二診:患者神志清,精神可,無咳嗽、咯痰等,納食好轉,眠一般,大便軟成形,每日1~2次,小便調,乏力較前好轉,體質量穩定。舌紅、苔白,脈細弦。調整處方:繼上方加炒白芍15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三診:家屬代訴,大便已成形,每日1次,小便調,食欲可,納可,眠可,乏力好轉。高萍教授遵守效不更方的原則,囑繼續服用7劑,觀察療效。
按語:高萍教授以健脾益氣為原則,根據患者具體癥狀加減用藥。在本案治療中,高萍教授重用黃芪,因其具有健脾益氣、固脫升陽、補氣固表的作用。太子參補益肺脾,益氣生津;白術甘苦而溫,甘溫補氣,苦則健脾,與其性味相呼應,脾惡濕喜燥,白術乃“脾之補氣第一要藥”和“調脾胃之佳品”,脾的健運功能發揮正常,而不致下泄;茯苓健脾寧心,利水滲濕,與白術配伍,充分發揮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作用。高萍教授從“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溫能和”角度出發,應用陳皮辛苦而溫、理氣健脾、燥濕祛痰等特性,常用陳皮配伍以治泄瀉。法半夏性溫而燥,燥濕化痰,和胃止嘔;干姜溫中消痰化濕;黃連清大腸濕熱,燥濕而止瀉;干姜配黃連寒熱平調,陰平陽秘。山藥益氣生津,健脾益胃,《神農本草經》稱其“主脾胃傷,補正氣,散寒熱,祛邪氣,升提益氣,長四肢筋骨肌肉”。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山藥具有提高免疫力、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抗氧化、抗腫瘤等作用。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胃、肺經,發揮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之功。諸藥共奏健脾益氣、清腸和中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