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皓,蔣睛睛,于 洪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蒙醫中醫院,內蒙古 赤峰024400)
乳腺增生是婦科常見病,屬于中醫“乳癖”“乳痞”“乳中結核”等范疇,臨床主要表現為乳房疼痛或乳房腫塊,且隨月經周期而變化,常在月經前加重,月經后減輕。乳腺增生病史長,易復發,難以治愈。近年來乳腺增生發病率增加,并呈年輕化趨勢。中醫藥治療乳腺增生臨床效果顯著,本文主要分析筆者采用自擬消癖湯治療乳腺增生的診療體會。
清·高秉鈞在《謙益齋外科醫案》曰:“水虧木旺營虧無以營養……乳房結核成癖,擬以壯水涵木治之。”清·顧世澄在《瘍醫大全》曰:“乳癖……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也。”可見肝、脾、腎等臟腑均與乳腺增生有密切關系。肝氣郁結、脾虛痰凝、腎氣不足是乳腺增生的主要致病因素,肝郁氣滯是乳腺增生的關鍵所在。思慮傷脾或肝郁氣滯,橫犯脾土,導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津液不運而聚濕生痰;肝郁化火,灼津成痰,氣瘀搏結而成乳房腫塊。乳腺增生的發生以肝郁、腎虛、脾濕為本,氣滯、血瘀、痰凝為標。
治療原則:疏肝健脾補腎治其本,化瘀散結通絡治其標。乳腺增生的發生為“氣滯-氣滯血瘀-氣滯血瘀痰凝”是氣血病變逐漸加重的過程,與西醫中乳腺增生的乳痛癥-乳腺上皮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的發展過程相吻合。中醫治療乳腺增生重在疏肝理氣,佐以活血化瘀,除痰散結。
處方:柴胡15 g,香附15 g,延胡索15 g,醋沒藥10 g,丹參15 g,金銀花15 g,蒲公英15 g,橘核10 g,巴戟天10 g,黃芩片10 g,王不留行15 g(包煎),路路通15 g,桃仁10 g,甘草片10 g,絲瓜絡15 g,荔枝核10 g,穿山甲5 g(先煎),淫羊藿10 g。水煎服,每日1劑,15 d為1個療程。
方解:柴胡、香附、王不留行、路路通、絲瓜絡疏肝解郁,巴戟天、淫羊藿補腎壯陽,為主藥。延胡索、沒藥、丹參、桃仁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金銀花、蒲公英、黃芩清熱消腫止痛;橘核、荔枝核散結止痛,為輔藥。甘草調和諸藥。
疏肝理氣藥具有調節自主神經、降低過高泌乳素、調節卵巢功能的作用。活血化瘀藥能夠改善乳腺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環,有利于藥效直達病所。軟堅散結化痰藥有拮抗雌激素分泌過多的作用。補腎溫陽藥能調節內分泌激素水平,改善乳腺和子宮等性激素的靶器官對激素的反應,證實了“腎主生殖”的中醫理論。
患者,女,39歲。主訴:乳腺增生10余年。患者孕3產2,自頭胎嬰兒滿周歲斷乳后,彩超檢查提示乳腺增生,多方求醫,中西藥物均間斷服用,效果不顯,反復發作,經朋友介紹來本院就診。患者訴雙側乳房脹痛,時刺痛,經前不能觸衣,面斑嚴重,舌邊舌尖有瘀斑,牙齦暗紫色,腰腹酸痛,神疲倦怠,納少形瘦,喜嘆息,煩躁失眠,大便秘結,舌苔黃,脈弦澀。診斷:乳腺增生。病機:肝氣郁滯,郁久化火,化火生痰,痰瘀互結。治則:疏肝解郁,通絡活血,除痰散結,兼以調經補血。處方:柴胡15 g,香附15 g,延胡索15 g,醋沒藥10 g,丹參15 g,金銀花15 g,蒲公英15 g,橘核10 g,巴戟天10 g,黃芩片10 g,王不留行15 g(包煎),路路通15 g,穿山甲5 g(先煎),桃仁10 g,甘草片10 g,絲瓜絡15 g,荔枝核10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穿山甲打碎后浸泡2 h,文火煎煮0.5 h,取汁與上藥兌服。藥渣在通風處晾曬后研磨成粉,作為料藥備用,每日2次,每次1 g沖服。
二診:患者精神飲食佳,睡眠好,乳房時有脹痛,大便正常,舌脈同上,守方繼服7劑。三診: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囑服原方料藥,每日3次,每次6 g沖服,服用半個月。四診:月經前服上方中藥7劑,后繼服料藥半個月,服法同上。五診:彩超提示乳腺無異常。隨訪1年未復發。
按語:中醫認為治療乳腺增生應遵從藏瀉規律,按周期調理。月經前期:生殖之精外泄,陰陽氣血受損,需要充養,使血注于胞宮,行使“滿”的功能,臨床多表現肝火旺、腎水虧,治以疏肝氣、養真陰。月經期:此時胞宮“開”,行使“瀉”的功能,沖任氣血下泄,經血外泄,陰陽處于“消”的過程,臨床治以“通”為主,使用化瘀散結之品通絡。月經后期:行經后,胞宮由“實”轉“虛”,開始行使“藏”的功能,經血外泄,血海空虛,陰虛陽虧,氣血處于“長”的過程,治以補腎養血、調理沖任。
筆者認為乳腺增生的治療應實行經乳同治,周期調理:經前疏肝解郁,經期化瘀散結,經后溫補腎陽。臨證加減:乳房脹痛加郁金、枳實各10 g;乳房刺痛加三棱、莪術各10 g;脾濕肥胖者加茯苓皮、干益母草各20 g;腎虛加肉蓯蓉片15 g,以補腎助陽,瀉火通便。對于病程較長,疼痛嚴重,不論經前、經后,有結節者加用穿山甲5~15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