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意梵,王愛玲
(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山東 威海264300)
莊子的養生觀和思維特點體現了以“天人合一”觀念為主體的回歸自然思想。本文淺析莊子的養生觀和思維特點。
1.1 求道的方法 莊子的養生學說是以“得道”“天人合一”的境界為最高境界。他認為“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故欲“存形窮生”,必須“立德明道”。那么如何立德明道呢?莊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同樣也是人類心智的本源,人的心智總是感知外物的,就像人的眼睛總是向外看一樣,道在心內,故不是人類心智的感知對象。所以他說:“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莊子·天道》)還說:“道不可聞,聞而非;道不可見,見而非;道不可言,言而非。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知北遊》)莊子的這一觀點與惠能法師的觀點吻合,惠能法師講:“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有見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若不離假,無真何處真。”由此可知,道在心內,不待外求,求道的方法只是破除人心對外界事物的執著,人心不執著于外則歸根而靜,與道冥合,生機來復。正如老子所言:“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反對“喪己于物,失性于俗”的“倒置之民”,提出“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奈何。”(《達生》)主張因順自然,寄托于不得已,他說:“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而非我之謂治。”(《庚桑楚》)即不得已而為之是德,有所為處于無心叫合理。
1.2 得道的境界 怎樣才算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呢?莊子說:“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即有形的身體與無形的道同時存在是不可能的。得道則感覺不到形體的存在,因而無人我之見、物我之見,而與天地萬物渾然同體。因此,莊子說:“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謂入于天。”(《天地》)老子也曾說:“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
莊子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這就是其“藏無虞以生其心,敬中以達彼”(《庚桑楚》)的思維方式,即收斂人的主觀心智,深藏無慮與道冥合,以生道心,然后以道心來通達外物。
2.1 整體性 莊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共通性,即“道通為一”。他說:“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德充符》)即得道的人站在道的角度看,萬物皆是一體的。還說:“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齊物論》)由此可知,莊子通過修道得道,認識到天地萬物的整體性及萬物之間存在著全息性的聯系。并說:“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大宗師》)即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體的,不管你是否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到這一點是得道之人以道心觀之,這種人與天為友。不能認識到這一點是以常人之心觀之,與凡人為伍。
2.2 客觀性 莊子說:“至人之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道心是無心之心,能夠客觀地反映事物,且應而不藏,故可日理萬機,勞而不累。所以莊子說:“茍得與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天運》)他認為人的主觀心智是片面、狹隘的,并將其稱為“小知”,而道心才是大智慧,且說:“去小知則大知明。”(《外物》)他感嘆世人的迷惑說:“人皆知尊其知之所知,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為大疑乎。”(《則陽》)并告戒人們:“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大宗師》)
綜上所述,莊子的養生觀和思維特點是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我們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學習傳統文化,最大限度地保持“天人合一”的態勢,這是保護和促進健康,提高智慧水平和生存質量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