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芊婷,楊曉娜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患者,女,53歲,2018年12月3日初診。主訴:皮膚瘙癢5個月?,F病史:患者自訴20年前自生產后開始有皮膚瘙癢的問題,2018年夏天瘙癢越發嚴重,并出現淡紅色風團,尤其是在每晚蓋上被子后或洗浴后加重,以四肢最為明顯,但數小時后消退,患者未接受任何系統治療??淘\:患者體型瘦小,面色萎黃,四肢皮膚松弛干燥,抓痕顯見,皮膚未見有明顯的風團痕跡,雙下肢小腿皮膚內外側顯見褐色素斑,心煩易怒,納可,四肢易發涼,近來睡眠質量欠佳,已停經2個月,二便正常。舌尖紅,舌邊有齒印,苔白微厚,脈滑而細弱。西醫診斷:慢性蕁麻疹。中醫診斷:癮疹。中醫證型:血虛風燥,兼脾虛夾濕。治法:養血祛風,健脾祛濕。治療方案:針刺主穴為曲池、足三里、血海;配穴為合谷、陰陵泉、三陰交、太沖。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針刺部位常規消毒后,選擇0.30 mm×25 mm毫針針刺曲池、合谷、太沖,進針深度為15~20 mm;0.30 mm×25 mm毫針針刺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進針深度為20~25 mm。以上穴位針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針刺治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囑患者放松心情,忌食生冷,飲食宜清淡。治療5次后,患者自訴洗浴后仍有輕微瘙癢癥狀,睡眠質量有所改善。為鞏固療效,守方治療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諸癥悉除,隨訪后再無復發。
按語:慢性蕁麻疹屬于中醫“癮疹”范疇,以皮膚上出現瘙癢性風團,發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跡為臨床特征[1]。該病可因衛外不固,風寒、風熱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腸胃濕熱郁于肌膚;或因氣血不足,虛風內生;或因情志內傷,沖任不調,肝腎不足,而致風邪搏結于肌膚而發病。患者自生產后開始出現皮膚瘙癢,服用補藥后易發熱,屬虛不受補。因飲食和作息不規律,2018年夏天瘙癢越發嚴重。初見患者,其面色萎黃,易急躁、焦慮,患者平素脾氣欠和,容易發怒,近5個月出現月經周期紊亂的現象,直至2個月前停經。筆者認為,患者素體陰血偏虛,情志內傷,沖任不調,肝腎不足,致風邪搏結于肌膚而發病,加之患者已漸入更年期,因而誘發此病,其發病之本在于腎,累及肝脾,屬正虛邪實。
《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腎為先天之本,精氣所藏之處,主生殖,腎陰腎陽是人體各臟腑陰陽的根本。脾為后天之本,氣血陰陽生化之源,脾虛失運則氣血陰陽生化乏源,加之更年期已至,天癸將竭,生理功能及機體陰陽失調,血虛日久則肌膚失養,化燥生風,風氣搏于肌膚,故見面色萎黃,風團、瘙癢反復遷延日久,下肢褐色素斑顯見,脈細弱等陰血虛現象。津血同源,血虛亦致陰血不足,虛火內生,故伴心煩易怒;又因脾虛水液運化失常而生濕,故見舌邊有齒印,舌苔白微厚而脈滑。曲池、合谷為大腸經之合穴與原穴,曲池清解里熱、散風止癢、調和氣血,合谷補氣。足三里為胃經之合穴,補之益氣理中,瀉之升陽降濁。血海、陰陵泉和三陰交屬脾經之穴,陰陵泉屬脾經之合穴,三陰交乃脾、肝、腎三脈交會穴;血?;獮闅?運化脾血,與曲池配合專治癮疹。曾祥新等[2]總結近15年來針灸治療蕁麻疹的選穴規律,認為曲池與血海是使用頻次最高的腧穴;足三里與陰陵泉、三陰交配合可健脾祛濕,益氣養血,滋陰潤燥;太沖配合三陰交可疏肝理氣。諸穴相配,達到養血祛風、滋陰潤燥、健脾祛濕之功,使纏綿之疾得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