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強,指導老師:蘇娟萍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合劑局方》,由人參、白術、白茯苓、白扁豆、山藥、砂仁、薏苡仁、蓮子、桔梗、甘草組成。蘇娟萍教授,從事中醫科研及臨床教學工作30余年,對消化系統疾病及內科雜病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文介紹蘇娟萍教授運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脾虛氣滯夾濕型口臭病案1例。
患者,男,44歲,2018年11月6日初診?,F病史:口臭,自覺全身沉重不適,面部及后背部出油多,伴后背痤瘡,大便偏稀,每日2~3次,納眠可。既往體健。自訴半年前胃鏡檢查結果為淺表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陰性。舌質淡邊有齒痕,脈弦滑。診斷:口臭,脾虛氣滯夾濕。治法:健脾行氣利濕。處方:太子參15 g,麩炒白術15 g,茯苓15 g,砂仁10 g(后下),桔梗10 g,炒扁豆15 g,薏苡仁18 g,山藥15 g,蓮子6 g,澤瀉10 g,蒲公英30 g,荷葉10 g,薤白10 g,防風6 g,秦皮10 g,甘草片6 g,7劑,每日1劑,早晚飯前分服。二診:患者訴諸癥好轉,口臭減輕,后背痤瘡已消大半,大便尚可。舌質淡,苔白厚,脈弦滑。處方:上方加蒼術10 g,青皮6 g,木香10 g,14劑。三診:口臭較前明顯緩解,精神佳,余無不適,舌質淡苔薄,脈弦。上方加藿香10 g(后下),繼服10劑后告病痊愈,隨訪半年后未復發。
按語:患者為中年男性,平時工作緊張,生活不規律,飲食上偏食冷飲及肥甘厚味之品,日久損傷脾胃,脾陽不及無以運化水谷,濕濁內生,影響脾胃升降功能,胃不降濁,濕濁之氣夾胃中酸腐之氣上逆于口,則發為口臭。濕阻氣機,氣機阻滯不通,則感全身沉重不適。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濁上犯于皮膚,則可見面部、后背部油膩不適,或伴痤瘡;脾虛不能升清,清濁不分則大便偏稀。舌質淡邊有齒痕、脈弦滑皆為脾虛氣滯夾濕之象,故治當健脾行氣利濕,予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方中太子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兼以祛濕,共為君藥;山藥、蓮子加強健脾澀腸之功,白扁豆、薏苡仁加強健脾利濕之功,且薏苡仁與茯苓相配有“利小便以實大便”之意,共為臣藥;佐以砂仁醒脾化濕,桔梗載藥上行,升提肺氣,通調水道;甘草調和諸藥。本例患者兼有氣滯及化熱之象,故加薤白行氣導滯,秦皮、澤瀉、蒲公英清熱利濕,加防風、荷葉升清陽,兼祛一身之濕。諸藥相合,共奏健脾、行氣、利濕之功,兼顧主要病機,故能獲效。二診時口臭緩解,背部痤瘡已消大半,結合舌脈,故在原方基礎上加蒼術增強利濕之功,加木香、青皮增強行氣之功。三診時已無明顯不適,仍有口臭,加藿香芳香醒脾化濕,諸藥合用,疾病痊愈。
現代醫學認為,口臭在臨床上分為病理性口臭和非病理性口臭。非病理性口臭是在生理狀態下產生的,通常是一過性的。病理性口臭可分為口源性及非口源性,非口源性口臭通常被認為與消化系統疾病密切相關[1],如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消化不良及胃食管反流病,對非口源性口臭常給予抑酸及根除Hp等治療,效果欠佳。中醫藥治療本病有獨特的優勢,既能避免西藥的不良反應,又有復發率低的優點。
對于口臭的中醫病因病機,多數醫家認為與胃熱積中有關[2],正如《醫宗金鑒》云:“口出氣臭,則為胃熱?!碧K娟萍教授認為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飲食上偏食冷飲或肥甘厚味,日久易損傷脾胃,脾氣不足,運化失常,痰濕內生,濁氣上逆于口則口氣穢濁,故口臭不單與胃火有關,亦可由脾虛導致,尤其常見于病程較長的患者,如《景岳全書》云:“口臭雖由胃火……亦猶陰濕留垢之臭,自與熱臭者不同,是必思慮不遂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故治療上常運用參苓白術散健脾行氣、利濕化濁,并根據患者的癥狀進行加減,口臭嚴重者加藿香、佩蘭、荷葉,兼有氣滯腹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氣滯腹脹者加枳實、厚樸,濕重有熱者合四妙散,飲食停滯者加焦三仙、雞內金,大便不暢者加秦皮、檳榔、枳殼,中氣不足者加小劑量柴胡、升麻升提陽氣,脾虛及腎者加補骨脂、巴戟天,睡眠不佳者加石菖蒲、遠志。在日常生活中,囑患者勞逸結合,適度運動,注意口腔衛生,避免辛辣,飲食清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