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華
(湖北工程學院,湖北孝感 432000)
圖片時代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圖像的豐富性,以及獲得的便捷性,讓圖片閱讀和文本閱讀的結合有了可能性。圖片閱讀是拉近學生和閱讀材料距離的媒介。
2006年李培林在科學界定“讀圖時代”中界定:讀圖時代乃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社會傳播環境較為完善的背景下,使圖片在信息文化傳播中實現量與質的提高,與文字共同促進信息文化傳播優化的一種狀態。然而讀圖對提升閱讀能力是否有利,學界對其有褒有貶。
梁玲(2015)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讀圖時代分散了閱讀者的關注力,造成淺閱讀盛行,深閱讀消失,深層危機在于,讀圖時代的淺閱讀背后是“閱讀力”的退化。需要引導閱讀者回歸到讀文中去。學生滿足于簡單、快速甚至跳躍式的閱讀方法,對閱讀內容淺嘗輒止,囫圇吞棗、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快餐式的閱讀,僅僅得到的是碎片化信息,久而久之造成閱讀力的退化。而以吳秋林(2010)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圖像式閱讀不單單是一種閱讀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種認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在閱讀類課程中進行圖像式閱讀的嘗試完全符合人們深層的認知心理和學習習慣,具備了認知心理上的可能性。
贊成派認發現圖片閱讀符合人的認知心理和習慣,有助于閱讀;然而反對者主要是針對圖片濫用所帶來的危害的擔憂。綜上,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圖片的運用方法上。而讀圖時代對外語教學的影響,需要辯證看待。
目前法語基礎閱讀教學使用教材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法語閱讀教程,共三冊。該書用于大學一年級下學期到二年級下學期的閱讀教學。本書的一二冊從童話故事到社會生活題材,第三冊開始涉及科技科學,工業等領域。題材由熟悉到陌生,選材關注學生興趣,條理清楚且體系性強。材料來源為法國文學作品節選,或法國知名報紙《世界報》、《回聲報》等的節選,內容符合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全國的法語專業教學中,法語閱讀自大學一年級下學期,此時學生接觸法語三月半,學習內容還主要集中在語音,以及最為基礎的口語對話,詞匯量不過五百,語法知識少量零散,而二年級上學期開設法語閱讀的學校,學生詞匯量也不超過兩千,基礎語法結構構建中.學生的語言知識,以及語用能力為A1水平。所以上基礎閱讀課學生語言水平處于低階段,面對原版材料難度不言而喻。
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這一矛盾無法解決,學生以及授課教師均反饋教材難駕馭。然而目前有關于閱讀的法語專業教程少,基礎階段成體系的教程獨此一份,全國法語專業基礎閱讀教材都選用它。面對基礎法語閱讀教材嚴重缺失,少量基礎閱讀教材不基礎的現狀,如何調和一二年級學生高認知水平,低法語語言水平的矛盾,改革教學方法是本文研究的主題。因此在基礎閱讀教學中引入圖片閱讀是必要以及可行的。
對圖片的運用要遵循辯證觀,工具觀和科學觀。
辯證觀:法語基礎閱讀課程中,對于是否加入圖片閱讀持辯證觀點:此階段學生認知能力高,圖片閱讀能力強,文本閱讀能力弱,可以用兩者結合的方式來環節文本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學生比較愿意接受圖片閱讀,但是圖片也確實存在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對于閱讀課上要訓練的根據整個語篇來猜測詞、句含義的閱讀理解能力減弱。學生獲得的信息大多是視覺上的,對需要對文本閱讀從而體會的詞的細微差異,遣詞造句的精妙處關注甚少。因此在基礎閱讀課上,我們要用圖片,但更要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例如在上下文中,屬于同意替換的情況
工具觀:圖片是協助文本理解的工具,起輔助作用,要防止本末倒置。尤其要對圖片的數量以及質量加以控制。我們要求一篇文章圖片使用量控制在五張以內。每張圖片所體現的細節,信息量要大,圖片展現更多和文章相關的內容。選取吻合度高的圖片。例如在二年級學生《Mon oncle Jules》的教學中,講述了菲利普一家面對窘迫的現實處境,對窮富叔叔于勒的態度變化。文章重點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細膩地刻畫人物性格特點。網上可搜到該主題約2000張圖片。面對大量的圖片資源,我們很容易選取很多張圖片,在課堂上展示,從而獲得了多而不精的效果。其實我們上課的過程中只用針對文本里面前后呼應,反復出現描述周日,全家人在碼頭上散步的情形,選取一張圖片即可。在一張圖片里面,所有人物的衣著,神情,活動,以及背景環境,可以把整個文章里面從頭至尾都包含。這章圖片可以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而多次呈現,循序漸進的烘托人物,描述事件。
科學觀:素材的選取,圖文的配比,呈現方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根據學生水平,要做調整。插圖的配置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符合課文內容本身的特點,并與相應的文字內容保持空間位置的臨近;在教學方面,則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優化多媒體材料的呈現方式,加強對學生使用圖片的指導,并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針對不同閱讀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圖片呈現方式。比如對于一年級下學期學生的閱讀課,使用圖片的數量可以略多一些,用以減輕文本生詞量大帶來的閱讀不適感,緩解學生的畏難情緒,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法語閱讀教程第一冊第一課,文本節選于法國作家儒勒·列納爾的兒童小說《胡蘿卜須》,胡蘿卜須是個十來歲的男孩,一頭赭紅頭發和一臉的雀斑令他得此綽號。全家人都不喜歡他,拿他出氣,冷言冷語地挖苦他、欺負他;胡蘿卜須常常被嚇得六神無主,做出許多可笑又荒唐的事情。但是,漸漸長大了的胡蘿卜須,上學之后開始反抗,歷經艱辛學會了獨立。該文即語言風趣,情節感人,讀后實在是讓人受益匪淺,然而,對于三個月學習,詞匯量五百的初學者,這樣原版的文本連生澀的詞匯都懂不了,又如何能夠體會其精妙之處呢,所以就必須多用圖片來展示故事的細節和情節。
圖片應用與閱讀的結合,對學生、教師以及教學都有意義。
對學生的意義:本人研究的對象是法語專業一二年級的學生。選取的對象具備高認知水平和低語言水平的特征。圖片引入閱讀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增強閱讀信息提取的準確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習興趣的增長。
對教師的意義:該研究解決教師教學活動中實實在在的問題,對促進其革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作用。新的時代,新的元素加入的組織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促使教師學新知,在組織實施教學的時候學習新軟件,新技能。要求兼具組織者,更是參與者,支持者。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后,教師解放自我,能更好的了解學生特點,給與學生最堅實的支持,制定出合適的方案引導學生,從而豐富自身,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同時形成模式體系,讓教學效果減少不確定,增加穩定性。
對教學的意義,研究圖片閱讀在閱讀課上的教學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側重于對該階段圖片文本材料選取原則,二者之間的比例原則,組織方法,以及學習效果的調查。致力于解決學生高認知水平和低語言能力這對矛盾,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增強閱讀信息提取的準確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習興趣的增長。革新教學方式方法,對教學理論原則進行深度鉆研,對教學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的特點,在教學上都有重點和難點,作為教師要強化重點,不能因其它因素而影響重點知識的傳輸以及學生主要能力的培養,同時要運用方式方法來解決課程遇到的困難。本文閱讀課對圖片的運用上給出了觀點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