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孝毅
能滿足合理需求的教育才是有價值的教育。我們把關注學生的身心成長,從合理的需求切入,了解需求,引導需求,激發需求,滿足需求,應需而教、應需而導、應需而治,為其美好人生奠定堅實基礎的教育,簡稱為“應需教育”。學校緊緊圍繞“崇文尚武,立德修身”這一校訓做文章,構建“崇文”“尚武”“立德”“修身”四大板塊“應需課程”,既關注學生成長需要的滿足,更關注對其發展需求的提升,旨在增強學生的發展內動力和生命自覺性,為其人生奠定美好而又堅實的基礎。
一、“崇文”板塊:基礎課程+書香課程
崇文,即崇尚文化,意在重教育、重科技、重文化、重創新。我們根據學生發展需求和學校發展實際,將“崇文”板塊課程設置為基礎課程+書香課程。
1. 基礎課程。基礎課程是指省頒課程教學,這是學校課程的核心部分。我們著力打造“精致課堂”,為上好基礎課程打下堅實基礎。我們以“輕負、優質、高效”為目標,建設“先學后教·精講優練·導學結合”的課型結構,組織教師參與教學模式研討,開展曬課、優課評選活動,構建精致課堂。上好名優教師展示課、青年教師評比課、日常隨堂課、培訓學習匯報課、教學問題研討課、校際交流課。開展周二集體備課,周四校本教研,教學常規月月評等活動。重點以上好“有質量的課”為突破點,明確活動目標,加強教學管控。發揮集體智慧,精心充分備課。提升駕馭能力,激情高效授課。重視教后管理,加強個別輔導。我們持之以恒抓好基礎課程教學,進行課程剛性化管理,為學生打下扎實文化基礎。
2. 書香課程。我們通過“書香課程”體系建設,讓廣大師生對話書籍、對話作家、對話真理,最終實現閱讀轉化為個人的幸福成長與全面發展的目標。一是扎實推進“三讀兩誦”活動。“三讀”即每天進行晨讀、午讀、晚讀。“兩誦”即每周誦讀兩首古詩詞。讓全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廣泛閱讀,促進個性主動發展。二是積極開展作家進校園活動。以“作家進校園”為活動平臺,與作家零距離接觸,激發夢想,開拓視野。三是開展親子共讀活動。我校以開展“親子活動”作為家校工作新舉措,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方法,讓家長陪伴孩子成長。
二、“尚武”板塊:校本課程+競技課程
學校特色是學校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校挖掘武術文化,實現了“以武健體,以武啟智,以武立德”的特色辦學目標。
1. 校本課程。為了讓學生強身健體,磨煉意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校結合師資優勢,開發了武術教育校本課程,做大做強武術教育。組織編寫分別適合低、中、高年級的《武術教育》三套校本教材,每周開設一節校本課程,將武術教育全員化。將自編的武術操引入大課間活動,讓武術操訓練全員化。全員教授武術套路,讓每位學生至少掌握一套武術套路。
2. 競技課程。我校聘請專業武術教練,挑選優秀武術苗子進行系統專業訓練,培養武術特長生。以演促練,以賽代練,搭建成長展示舞臺。近年來,學校武術隊員代表縣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共獲得國家、省、市級金牌60多枚。連續5年獲得縣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第一名。
三、“立德”板塊:家校課程+實踐課程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我校緊緊圍繞“做有質量的德育”這一核心要務,從“更新德育觀念,夯實德育基礎,回歸家庭德育,重視德育實踐”等方面入手,設置家校課程+實踐課程,使德育工作回歸本源,回歸學生,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1. 家校課程。一是深化道德講堂。我校與德化縣教師進修學校聯合舉辦道德講堂,每學期至少開設兩期的道德講堂,堅持“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充分發揮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優勢,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推進家長學堂。我校多次開展主題為“愛無邊,行有界”智慧父母家長課堂活動,開設“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專題講座,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各種困惑,提升家長家庭教育水平。三是引進家長課堂。我校充分發揮特長家長資源,將“身懷絕技”的學生家長引入課堂。學生家長為各班帶來了折紙、手工、陶藝、美食、國學、氣球魔術等豐富多彩的課程,讓學生耳目一新。
2. 實踐課程。一是小記者采訪活動。我校依托《東南早報》小記者站平臺,成立德化首家 “小記者之家”,多渠道開展小記者參觀采訪活動,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二是開展研學活動。研學,即研究性學習,又稱探究式學習。我校每年開展春秋游研學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區、走進瓷廠。進一步強化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愛國愛鄉情感。三是開展系列主題活動。我校結合“德育一日測評”,開展了“自制風箏,放飛夢想”“爭做創客小達人”“國家憲法日”“紀念建隊69周年”等主題班隊活動,讓主題班會活動成為學生思想教育的主陣地。
四、“修身”板塊:習慣課程+藝術課程
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落腳點,又是立志、成才、走向社會的起點。我校修身板塊課程包括習慣課程和藝術課程。
1. 習慣課程。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一種行為重復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動作,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因此學校開展“21天美麗行動”,通過制訂“美麗計劃”、簽訂“美麗契約”、開啟“美麗之旅”、晾曬“美麗行動”、表彰“美麗達人”5個步驟,每個月抓一種習慣。如“21天美麗行動”之“路隊小達人”“守時小達人”“學習習慣小達人”“作業小達人”。每月的第1天,學生與家長、班主任一起簽訂“美麗契約”。每一天,學生記錄好自己的行為。第22天,統一展評、晾曬,最終評出美麗達人。在教室設置“美麗”展角,晾曬各班“美麗瞬間”“美麗記載”“美麗感悟”“美麗人物”。通過持續開展“21天美麗行動”,抓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習慣課程建設,我校將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全面推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2. 藝術課程。在開齊上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我校構建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相結合的藝術課程系統,設文化類、武術運動類、藝術類、科技類四大類40余門課程。在每周三最后兩節,全面開展興趣小組活動。學校特色項目武術課程,則在每天放學后組織不少于1小時的專業訓練。從而培養藝術特長學生,激發校園活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龍潯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