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謇勇

到過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的人們,想必都會對中共深圳市委門前廣場上的那座雕塑留下深刻印象:一頭粗獷雄偉的拓荒牛正在奮力騰躍,只見它勾頭蹬腿,筋肉暴起、重心向前渾身使力,將身后一個巨大的樹根拔出地面……
這座代表改革開放精神的深圳特區標志性雕塑,初名“開荒牛”,又名“孺子?!?,由我國著名雕塑家潘鶴(1925年生,廣東南海人)創意設計并完成。
其實,最先構想的并不是牛的造型,這中間還經歷了一番構思設計的演變。
據潘鶴回憶,深圳特區剛成立那一年,深圳市委市政府邀請他為機關大院創作一座“大鵬”雕塑,來表達特區建設精神,以鼓舞廣大干部群眾。因為深圳又名“鵬城”,“大鵬”既蘊含深圳歷史,又寓意特區一飛沖天。接到任務后,潘鶴思量再三,覺得把“大鵬”放進將來四周都是高樓大廈的市委大院里,像是關進了“鳥籠”,沒法體現展翅高飛的意境,塑出來的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他的意見得到了肯定。
1983年夏天,蓮花被定為深圳市市花,在市委大院做一個蓮花噴水池的想法也隨之提出,寓意特區在改革開放中長期和資本主義國家打交道引進外資時,一定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但潘鶴認為“污泥”指向不明確,搞改革,建特區,將外界稱為“污泥”不妥也不禮貌,不利于以后發展,以及跟境外的長期合作。而且自己用“不染”來贊譽自己更加不可取。他認為,雕塑不同于娛樂,雕塑是百年后都能起作用的。很快,建“蓮花噴池”的方案也被否定了。
隨后,有領導提出在大院做一個大獅子雕塑,跟中南海國務院的雕塑保持一致,顯示威嚴。潘鶴又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他認為中南海的獅子雕塑是明清兩代遺物,是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模仿它不但不會收到效果,而且現在改革開放了,政府部門新作“獅子”有代表封建衙門、擺架子,拉開和群眾距離之嫌,特區建設應該是開放的,貼近群眾的。時任市長梁湘對潘鶴的觀點非常贊同,于是做一個獅子雕塑的想法也被否決了。.
一晃一年多過去了,而市委大院里的雕塑還是沒有著落。潘鶴對此也一直沒有停止思索。一次,他在與梁湘閑談時,一個老牛拉犁耕耘的情景在腦海一閃而過:特區里那些忙碌著的推土機、拖拉機、汽車和建設者不就像是一群牛嗎?于是潘鶴向梁湘講出了自己的想法:改革開放,搞特區建設,深圳特區從無到有,要求我們這一代人奮斗到底,雕塑一個“開荒?!弊詈线m不過了。
這個想法當即得到了梁湘的認同,當天他就讓潘鶴住在市委招待所構思。潘鶴趁熱打鐵,當晚就起草雕刻圖紙,迅速將進發出來的創作靈感和激情捕捉下來,融人圖稿之中。
很快,一尊象征著深圳特區建設精神的墾荒牛雕塑誕生了。作品當時被命名為“開荒牛”,經深圳市領導班子討論后,更名為“孺子?!保 案┦赘蕿槿孀优!敝狻!叭孀优!比肿鳛樽髌访淘诹说袼艿幕稀?/p>
1984年12月,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來深圳視察,看到“孺子?!钡袼芎?,被深深吸引。在市委安排的一次會議之前,她久久佇立在大院里觀賞“孺子牛”雕塑,并與雕塑拍照合影。隨后,鄧穎超又專門把參加會議的同志召集到“孺子?!钡袼芮昂嫌?。她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孺子?!本翊碇腥A民族的精神,希望全國的黨員干部都能向深圳的干部學習,學習深圳改革開拓的精神,做全國人民的“孺子牛”。
一時間,“孺子?!背闪松钲诘南笳?,參觀者如潮水般慕名而來。當年,該作品獲得了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金獎。
隨著影響的擴大,這座雕塑已然成為公認的深圳創業精神的象征、深圳改革開放的標志性符號。許多深圳市民和外地游客都跑進市委大院內,競相與之合影。
1999年,深圳市委常委會通過決定,將“拓荒?!便~雕整體遷到市委大院門外的花壇上。同時,市委大院圍墻后退10米,為市民再獻出一塊綠地,方便群眾、游客參觀并拍照。此后,這座雕塑還多次出現在有關慶祝并展示改革開放成就的各類宣傳品、書刊和音像制品、郵資票品上。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