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玲

【摘 要】目的:分析評價新生兒橈動脈采血中目測法(目測定位法)的具體應用及效果。方法:本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新生兒分成兩組,每組平均為40例;其中,對照組在橈動脈采血過程中實施常規觸摸穿刺法,觀察組則采取目測法,進一步對兩組橈動脈采血進行比較評價。結果:(1)觀察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為95.00%,與對照組的80.00%比較顯著更高(P<0.05);觀察組血腫、血瘀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50%、2.5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0.00%、12.50%,兩組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2)觀察組平均采血時間為(2.31±0.34)min,與對照組平均采血時間的(3.59±0.56)min比較顯著更短,兩組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臨床中新生兒橈動脈采血采取目測法的效果顯著,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縮短采血時間,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因此,值得采納及使用。
【關鍵詞】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目測法;并發癥發生率
在新生兒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橈動脈采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為了提高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進一步提高采血效果,有必要采取有效的采血方法。近年來,不少學者提到目測定位法在新生兒橈動脈采血中具備顯著的價值作用,可提高采血效果[1]。鑒于此,本課題將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新生兒作為研究的對象,其目的是分析評價目測法在其中的應用效果,具體研究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的80例新生兒,入選地點與時間為2017年2月-2018年2月,均由家屬(監護人)知情簽署相關醫護同意書,且均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此外,排除不愿配合此次實驗者。按隨機數字分組法分成,觀察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為3-21d,平均為(13.8±0.2)d;體質量為1.06-4.25kg,平均為(2.68±0.73)kg。對照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為3-21d,平均為(13.9±0.1)d;體質量為1.05-4.26kg,平均為(2.69±0.72)kg。在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比較沒有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的意義。
1.2 方法
(1)對照組。此次對照組新生兒采取常規觸摸穿刺法,協助伸直新生兒的手腕部,然后放置在采血臺中,保證掌心朝上,將手掌橫紋上1.5厘米的動脈搏動部位作為穿刺點,采血者利用消毒后的手指對新生兒的橈動脈進行觸摸,橈動脈基于手指下方搏動狀態下進針,直到動脈沖出血,左手對新生兒腕部進行固定處理,右手進行抽吸處理,抽出足量的血之后進行拔針處理,并在進針部位使用無菌貼貼敷,然后按壓3分鐘;此外,如果新生兒的凝血功能偏弱,需進行大約5分鐘的按壓。
(2)觀察組:此次對照組新生兒采取在橈動脈采血過程中采取目測法,首先進行定位,并攏新生兒拇指以外的四指,以示指外側緣(與拇指側靠近)反向延長線(近心端)和腕關節附近第二腕橫紋交叉點作為進針穿刺點,并確保此穿刺部位處在橈側腕屈肌腱和橈骨莖兩者之間。其次在采血過程中,協助新生兒行仰臥位,外展上肢,手掌朝上,穿刺者用左手將新生兒的手部握住,將腕關節背伸暴露掌腕部,掌心朝上,并進行固定處理,然后右手持動脈采血器,保持針尖斜面朝上,基于進針點以20-30°角朝橈動脈平行方位平穩進針;如果采血過程由于進針速度偏快,無回血,需緩慢退針,回血成功后,及時采血,并在進針部位使用無菌貼貼敷,然后按壓3分鐘;此外,如果新生兒的凝血功能偏弱,需進行大約5分鐘的按壓。
1.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同時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發生率(%);此外,比較兩組采血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處理本次涉及的計量數據和計數數據;其中,計量數據使用()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數據用百分率(%)表示,并用X2檢驗;此外,P<0.05表示兩組數據具備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為95.00%,與對照組的80.00%比較顯著更高,兩組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腫、血瘀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50%、2.5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0.00%、15.00%,兩組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2.2 兩組平均采血時間比較
觀察組平均采血時間為(2.31±0.34)min,對照組平均采血時間為(3.59±0.56)min;觀察組平均采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性(t=5.126,P<0.05)。
3 討論
在新生兒橈動脈采血過程中,考慮到采血成功率的提高,并縮短采血的時間,需合理選擇采血方法。以往針對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會采取常規觸摸穿刺法,研究結果顯示該采血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不夠高,且容易發生血腫、血瘀以及感染等并發癥[2-3]。因此,本課題重點提到了目測法的應用。值得注意的是,目測法選擇橈側腕屈肌腱和橈骨莖突之間作為穿刺位置,對位置進行固定處理,可完好暴露,且位置表淺,無大的血管及神經組織;所以,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同時具備安全可靠性的優勢。與此同時,和常規觸摸穿刺法比較,目測法通過定位,顯得更具準確性及直觀性,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進針簡單、效果好,可縮短采血的時間。近年來,有學者表示,目測法在新生兒橈動脈采血過程中使用,能夠縮短采血時間,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降低血腫、血瘀等并發癥發生率;此次得出了與之較為相似的研究成果[4-5]。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觀察組采取目測法進行橈動脈采血,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高達95.00%,明顯高于采取常規觸摸穿刺法的對照組的80.00%;同時,觀察組血腫、血瘀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50%、2.5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0.00%、15.00%;此外,觀察組平均采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從中可知,目測法具備實施的科學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新生兒橈動脈采血采取目測法的效果顯著,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縮短采血時間,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因此,值得采納及使用。
參考文獻
[1]滕燕萍,倪琴琴,巫永娟,徐凌燕.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止血方案的制訂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9(01):100-103.
[2]王艷.提高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穿刺成功率操作技巧的探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7):87-143.
[3]鄒琴,張冰,王靜婷.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的體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29):180.
[4]張海霞.目測定位法在新生兒橈動脈采血中的應用探討[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5):118-119.
[5]祖鳳俠,郝桂蘭.目測定位法行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的效果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5,22(1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