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蕾

【摘 要】目的: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予以分析,并就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到我院進行臨床醫學檢驗的患者4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臨床醫學檢驗偏差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其中的檢驗失誤的因素進行探析,針對這些影響因素制定出相應的改善措施。結果:在本次研究中所選取的400例患者,共在治療期間進行檢測800次,其中檢驗失誤101例(10.1%),就檢測誤差發生率而言,從高到低依次為檢驗準備階段(82.1%)、樣本處理不當(7.8%)、檢驗方式不當(5.9%),各臨床檢驗的失誤因素發生率之間比較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現階段,臨床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能力有待提高,為降低臨床醫學檢驗中各因素的影響,應從主觀和客觀兩個層面出發,強化臨床醫學檢驗的環節質量控制,并針對臨床醫學檢驗的準備階段、樣本采集、樣本處理,制定出全面而有效的控制措施,從而有力提高臨床醫學檢驗質量。
【關鍵詞】醫學檢驗;影響;分析;對策
臨床醫學檢驗是現代醫療服務中重要環節,高質量的檢驗結果將為臨床的對癥治療和疾病的檢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一定程度上而言,臨床醫學檢驗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醫療服務的進程。現階段,醫院的檢驗科依托先進的臨床檢驗儀器和嫻熟的檢驗技術,可對患者的分泌物、血液等標本進行精準的化驗分析,其檢驗結果能夠滿足醫護人員的診斷要求和患者的治療訴求。而不可忽視的是,受到患者標本采集、標本處理中多個因素的影響,導致臨床醫學檢驗的失誤時有發生,給治療和控制帶來的不利的影響。為避免臨床醫學檢驗中的誤差,全面提高檢驗質量,特對到我院就診患者的臨床檢驗展開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到我院進行臨床醫學檢驗的患者4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21例,女性患者179例,患者年齡8-76歲,平均年齡38.1±9.2歲。本次所選則的400例患者共進行了800次的臨床醫學檢驗。其中,400例患者的血液分析檢驗次數為280例;尿檢沉渣檢驗為160次;生化檢驗為260次;便分析次數為100次。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樣本依從臨床醫學檢驗的規范。并對患者臨床醫學檢驗前的注意事項進行了告知,并由醫護人員在檢查前進行問詢。對患者標本的采集、處理及檢驗儀器的使用嚴格遵循臨床醫學檢驗的技術要求,而后對患者標本檢測,并出具檢驗報告。最后,對其中臨床醫學檢驗偏差的標本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效果評價
對臨床醫學檢驗的標本進行觀測,標本污損、檢驗結果與預期偏差較大(再次檢驗對前次檢驗結果是否存在問題進行判斷)、檢驗失效和檢驗受到影響的其它因素可視為檢驗失誤。
1.4 統計方法
統計資料以臨床生化檢驗結果的原始記錄為準,對結果偏差次數和結果偏差內容的評價以百分數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檢驗樣本失誤的原因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所選取的400例患者,共在治療期間進行檢測800次,其中檢驗失誤101例(10.1%),就臨床檢驗樣本失誤的原因分析而言(見表1),從高到低依次為檢驗準備階段(82.1%)、樣本處理不當(7.8%)、檢驗方式不當(5.9%)。
3 討論
(1)在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分析中發現,造成檢驗失誤的主要成因集中在臨床檢驗準備、樣本處理和檢驗方式三個層面,其中,臨床檢驗的準備階段占比較高,在101例失誤的樣本中共出現了3例,占到的總數的82.1%。從一定層面講,臨床檢驗的準備工作已成為檢驗質量控制的首要環節。不可忽視的是,當前,隨著醫療機構每日接診患者數量的增加,患者臨床醫學檢驗的總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患者自身臨床檢驗知識的缺失和質量意識的淡薄導致在這一環節中出現行為失當,部分患者未按照規定時間禁食等問題,給醫學檢驗的準確性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就要醫護工作者需加大臨床醫學檢驗的科普工作,使患者能夠明晰藥物、飲食對檢驗結果帶來的偏差,同時積極履行醫護職責,特別是住院治療的患者應履行提醒義務,督促患者規范自身行為。
(2)在患者標本的處理階段暴露出的較大問題為時機與部位不準確,占比高達總失誤例數的20.7%。就這一檢驗的影響因素的分析而言,多為主觀因素所導致。這就要求在臨床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中,應從患者自身的年齡、性別、運動、情緒等因素進行統籌控制,有效地降低不良因素對臨床檢驗質量的影響。保證在在安靜且情緒平穩狀態下對標本進行采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針對對幼兒等特殊的臨床檢驗患者,醫護人員在提升自身的采樣技能的同時,應保持高度的愛心與責任心,不斷加強自身的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能力,從而準確地把握樣本采集的時間和部位。
(3)檢驗科的工作核心是為患者服務、為醫療過程服務。此次研究中,雖樣本的丟失和樣本的混淆占比不高,但仍暴露出一定的問題。檢驗科本身及與其它科室的問題溝通機制未能有效建設。而基于現行的醫療工作體系,在提高臨床檢驗質量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與其它科室的協調。日常工作中,檢驗科應建立起相應的疑似問題樣本的溝通機制,對已發現的疑似樣本混淆或樣本丟失情況要進行及時的協調,避免問題樣本流入到檢驗環節,從而保障檢驗工作有序進行,有效地提升整體的檢驗質量。
(4)臨床醫學檢驗的能力隨檢測設備能力的不斷升級而提高。在這一背景下,檢驗質量也會呈現出向好的態勢。而就檢驗中的影響因素而言,數據處理不當和檢驗設備故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檢驗結果的偏差。檢驗科的醫護人員,需對設備的整體性能和運行參數有著較高的認知和操作能力,能夠將自身技術和設備的性能相疊加從而為提升檢驗科的臨床醫學檢驗質量夯實基礎。同時,醫療機構也應定期的展開對檢驗科人員的新設備定向培訓,避免新設備投入前期的檢驗質量問題集中顯現。
參考文獻
[1]李錦宏.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探究[J].醫藥前沿,2018,8(27):179-180.
[2]盧桂嫻.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影響因素與建議[J].飲食保健,2017,4(27):311-312.
[3]王桂榮.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及應對措施分析[J].智慧健康,2018,4(23):9-10.
[4]曾洪偉,舒麗娟.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和應對措施[J].名醫,2018,000 (005):P.82-82.
[5]謝雨珈.社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社會科學前沿,2018,7(6):775-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