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脂肪肝作為現代人群高發病,其時刻都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那么為了治療脂肪肝,就必須對患者進行診斷,而以往脂肪肝診斷方式主要為:B超、常規CT、MRI,這些方法雖然可以進行診斷,但準確性難以保障。針對傳統技術缺陷,現代醫療行業提倡采用能譜CT、3.0TMRI,在脂肪肝診斷當中進行綜合應用,理論上,可以提高診斷結果準確性,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本文為了了解能譜CT、3.0TMRI在脂肪肝診斷當中的應用進展,將展開相應研究工作。
【關鍵詞】能譜CT;3.0TMRI;脂肪肝診斷
在現代醫療病癥診斷工作當中,提倡定量診斷方法,即通過相應技術得到數據,依照標準數據即可了解實際數據是否存在異常,如果存在異常,則說明病癥存在,這一點有利于診斷工作的準確性。在此前提下,能譜CT、3.0TMRI兩項技術均具備數據生成功能,兩者可以從多個角度對患者進行診斷,了解其肝臟的脂肪含量等參數。但能譜CT、3.0TMRI在現代脂肪肝診斷當中的應用并不常見,所以其實踐效果還有待研究,這也是本文研究課題的意義所在。
1 傳統脂肪肝診斷方法分析
在專業角度上,傳統脂肪肝診斷方法包括:血脂水平檢查、肝穿刺活檢、超聲檢查、螺旋CT4種,下文將對這4種方法進行分析。
1.1 血脂檢查
在傳統脂肪肝診斷當中,血脂經常被作為檢查指標,因為脂肪肝的嚴重程度會隨著血脂水平發展而加重,但血脂檢查存在缺陷,即血脂與患者肝臟脂肪含量不成正比,所以在脂肪肝初期,通過血脂并不能確認脂肪肝是否存在,同時也不能準確定義脂肪肝的嚴重程度。
1.2 肝穿刺活檢
肝穿刺活檢屬于手術診斷方式,即直接觀察患者肝臟表面以及內部,判斷患者肝臟脂肪層厚度,相應判斷脂肪肝是否存在。這種方法因為直觀性良好,所以準確性較高,在早期脂肪肝診斷當中,此項技術是否受用,但在現代標準下,手術方式會對患者造成一定損傷,同時可能出現抽樣誤差現象,所以其性能穩定性表現不佳,無法反映肝臟不同部位的脂肪浸潤度。
1.3 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屬于近現代的一種脂肪肝診斷方式,在應用便捷性上具有良好應用表現,但實際來看,超聲檢查針對程度較輕的脂肪肝患者,無法準確反映出圖像,存在較大的誤差,只有在中度、重度脂肪肝條件下,才能保障準確性,所以此項技術在現代盡早治療的原則上,適用性不強。
1.4 螺旋CT
螺旋CT屬于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脂肪肝診斷方式,在應用當中具有兩種表現形式,即直接對患者肝臟的CT值進行測量;在有標準參照的條件下進行測量,對比肝臟所有數據,這兩種方式從表面上具有良好科學性,但根據相關研究了解到,螺旋CT檢測在正常條件下表現良好,但是經常因為脾血供、血吸蟲性肝脾纖維化、鐵沉積及炎癥等附帶病患,導致其準確性下降,說明此項技術表現不佳。
2 能譜CT在脂肪肝診斷中的進展
2.1 能譜CT應用表現
在理論上,能譜CT主要利用球管(數量一般為1個),通過球管旋轉向患者發射兩種X射線,即80 k V、140 k V的高低X射線,同時在過程當中,兩組射線會進行高速瞬時的切換,相應在圖像上得到患者肝臟的物質分離圖像、單能量圖像、能譜曲線、有效原子序數等多參數圖像,此時醫療人員可以根據這些信息,準確判斷患者肝臟情況。將能譜CT與傳統螺旋CT技術相互比較可見,傳統螺旋CT的單一參數展示,顯然不滿足當前脂肪肝診斷需求,所以能譜CT技術更加值得推廣。
2.2 案例分析
首先在理論上了解到,脂肪肝是一種甘油三酯在肝細胞內不斷聚集,相應與體內水分、脂肪進行質對的反映,所以在診斷當中,如果能夠獲得對應于水和脂密度的物質數據,就可以準確了解肝臟的脂肪含量、脂肪含量變化。其次某案例圍繞上述理論,采用能譜CT對小鼠肝臟模型進行診斷,發現肝臟脂肪與其中碘、脂/鈣、脂水基物質具有密切關系,且脂肪與水的配對、脂肪含量與實際甘油三脂含量關系密切度最高(r=0.915,P<0.001)等;通過能譜CT對大鼠脂肪肝脂肪濃度進行測定,確認能譜CT40keV單能量CT值、有效原子序數、基物質對中脂濃度與大鼠肝臟脂肪濃度均相關性表現密切,說明能譜CT在脂肪肝診斷當中,其脂肪濃度臨界值為2.7mg/mL,同時結果顯示,能譜CT在診斷當中的敏感度、特異度均達到了90以上,說明其表現良好。此外,案例還進行了回歸分析,確認大鼠肝臟的脂肪含量每增加10%,能譜CT的測定結果就會增加71.5mg/mL,說明其可以用于動態性診斷。
3 MRI在脂肪肝診斷中的進展
3.1 MRI應用表現
MRI在脂肪肝應用當中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即化學位移成像、脂肪飽和成像,其中化學位移成像出現較早,且具有應用簡便、準確率高的功能特點,所以得到了廣泛認可,而脂肪飽和成像方法在面對輕度、中度脂肪肝診斷時,具有前者相同表現,但因為其脂肪飽和標準無法與所有患者相符,所以面對重度脂肪肝容易受到限制,所以應用較為少見。那么針對化學位移成像來進行分析,此項技術最早主要采用T1雙回波同反相位成像技術,此項技術應用優勢如同上述,但存在成本上的缺陷,而在近代,有學者提出了3.0TCRI技術,可以有效降低診斷成本,因此得到了業界廣泛關注。
3.2 案例分析
某實例醫院對MRI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T1雙回波化學位移成像,可以得到患者肝臟水分、脂肪質子在磁場中的運動頻率,對患者脂肪肝進行診斷,即在不同磁場條件下,患者脂肪肝水分、脂肪質子會不斷運動,其中水的運動頻率要超出脂質子3.4ppm,同時在施加梯度場的條件下,患者肝臟的質子橫向磁矢量出現了不同的相位變化,即相位在不斷變化中,會周期性的出現同相位、反相位現象,其中在同相位條件下,肝臟水分與脂肪質子的信號會相互疊加,而反相位則會相互抵消,根據這一特征,可以判斷患者脂肪肝的發展情況,并根據信號強弱,判斷患者肝臟當前的脂肪含量。
4 結語
綜上,針對脂肪肝診斷,傳統診斷方法始終存在缺陷,所以需要得到改善,而在能譜CT、MRI的應用當中,理論上兩者相較于傳統技術具有應用優勢,有利于脂肪肝診斷便捷性與準確性,且實現了無創診斷。此外,通過實例對能譜CT、MRI的應用進行了深入分析與證實。
參考文獻
[1]董穎,姚浩.能譜CT和MRI小腸造影的護理配合[J].哈爾濱醫藥,2014(06).
[2]薄曉慶.螺旋CT、能譜CT和MRI診斷原發性肝癌的臨床價值比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30).
[3]方立賢.CT與MRI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25).
[4]蘇亞文,李敬,張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MRI表現及診斷[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6(11).
作者簡介
李青益(1977-),男,陜西省西安市人。研究方向為臨床醫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