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
美術質量監測是指以《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小學學段內容為依據,對學生在美術學科領域的表現水平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監測的一項活動。監測題型有選擇題、欣賞評述題、創作題三種。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呈現上述題型,并使學生樂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鞏固,是教師要致力研究的課題。
課堂提問在美術教學中,是師生互動、任務驅動、過程跟進、思想交流的重要方法。本文嘗試從針對性、條理性、開放性、對比性、發散性幾個方面對提問策略進行初步探究,力求在美術質量監測的背景下實現美術課堂效率的最優化。
一、追求精準,問題具有針對性
賞中悟畫,賞只是專題欣賞的一部分,僅僅是引領學生在視覺上的直觀感受,它不是教學的關鍵,悟才是教學重點。那如何悟?就要從設計問題入手,引領學生質疑解惑。它是訓練和培養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分析能力、審美能力和解答考題能力的關鍵所在。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中國傳世名作》這一課時,應針對不同的作品,設計精準的問題。例如,對《步輦圖》,可設計如下問題。
(1)作者是誰?是什么朝代的人?是位怎樣的畫家?
(2)作品記錄了什么歷史事件?用了怎樣的繪畫手法?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藝術魅力?
(3)步輦是什么?為什么畫家把唐太宗這個人物畫得最大?每個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各有什么特點?
對《富春山居圖》,則應關注這些問題。
(1)畫面上描繪了什么內容?畫家用了什么方法來區別遠處的山和近處的山?
(2)遠處的樹和近處的樹畫法上有什么不一樣?
對比《溪山行旅圖》和《富春山居圖》,可進行如下引導。
(1)兩幅畫構圖有何不同?
(2)這兩幅畫為什么人物都那么?。矿w現了畫家什么思想?
這些問題一個牽引著另一個,都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考題內容進行設問,最終讓學生經歷了從感知到理解、從理性認識到正確解答的這一學習過程。
二、循序漸進,問題具有條理性
一節課,往往是由多個小問題組成,教師應將一個復雜的問題按照知識層次分成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分步、逐個擊破,從而擊破核心問題,達成教學目標。這些問題的設計都應遵循條理性原則,讓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在層層遞進擊破小問題后,激發積極學習、主動探究的興趣,從而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飛天》一課時,可設計如下問題。
(1)你知道舞蹈表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嗎?
(2)看了視頻中的舞蹈,你有什么感想?
(3)飛天的形象是藝術家們經過藝術加工表現出來的,那藝術家們都進行了哪些聯想和藝術表現呢?
(4)三個不同時期的飛天,各有什么變化?
(5)這里有一組飛天的圖片,你能從一些蛛絲馬跡中,辨別是屬于哪個時期的飛天嗎?
五個問題,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層層遞進,架構了有條理的幾個知識點,讓學生認識不同時期飛天的特征,從而達到賞析、對比三個典型飛天的藝術特色和區別,感受飛天之美的教學目的。學生只要記住關于飛天的這五個問題,面對監測試卷中的選擇題、欣賞評述題,就能自如應對了。
三、多元思考,問題具有開放性
監測題型中,有一個類型是欣賞評述題。為了應對欣賞評述題,教師所設計的問題,不能一個問題只匹配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樣學生開放性的思考就會被局限,以至于在做欣賞評述題時,難以展開評述。
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徐悲鴻與奔馬》一課時,可提出三個問題。
(1)看徐悲鴻自畫像,你覺得徐悲鴻爺爺可能是一個怎樣的畫家?
(2)從徐悲鴻藝術人生來看,你覺得他可能是一個怎樣的畫家?
(3)觀察分析徐悲鴻《八駿圖》與朗世寧的《八駿圖》,你從中感受到徐悲鴻是一位怎樣的畫家?
三個問題,指向不一樣,但核心是一樣的。由于呈現的問題角度、方向、內容不一樣,學生的感受大不相同,甚至于理解的深度、廣度也不相同。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辨問題,評述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四、思辨比較,問題具有對比性
沒有對比,就不容易思辨。因此,教師可提供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類別的藝術作品,讓學生鑒賞、甄別。
例如,教學二年級下冊《民間年畫》這一課時,可組織學生對不同地區的民間年畫進行比較,加深思辨能力。思考民間年畫的種類有哪些;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楊家埠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在人物造型上、用色上、制作方法上分別有什么特點。通過解讀這幾個問題,比較不同地區的年畫異同,讓學生對民間年畫藝術特征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真正達到問中品畫的目的。
五、舉一反三,問題具有發散性
在監測題及欣賞評述題中,經常會出現這一類需要學生觸類旁通對一些知識點進行梳理的考題。要做好這一類考題,就需要教師在上課設計問題時注意具有發散性。
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徐悲鴻與奔馬》時,設計的問題應該是這樣的——
(1)結合徐悲鴻的藝術人生,從作品的表現形式、造型風格、色彩等幾方面說說徐悲鴻的《八駿圖》。
(2)朗世寧的《八駿圖》與徐悲鴻的《八駿圖》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3)除了這兩幅畫外,你還學過哪些有關馬的美術作品?
(4)五年級上冊《中國傳世名作》中唐代的《昭陵六駿》,還有東晉雕塑《馬踏飛燕》,從作品的表現形式、造型風格上與徐悲鴻《八駿圖》有什么不同?
這一系列問題,從六年級上冊的內容,舉一反三到五年級上冊的內容,能讓學生對小學階段的美術知識進行很好的梳理、總結,從而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精準聚焦課堂重點,高效拓展學生的思維、思辨能力,提高其審美、評述及正確解答考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與問題的深度,不能過易過難,要難度適中。既要適時滲透考試題型進行適當練習,又要講究方式方法。課堂上靈活應用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在拓展學生的思維、思辨能力、解題能力上,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清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