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麗

【摘 要】目的:分析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及臨床護理管理對策。方法:將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選擇時間為2017年3月-2018年4月,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50例患者,對照組按照消化內科常規護理管理流程完成護理工作,觀察組在分析總結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護理管理對策,比較兩組護理管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管理對策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0.67%vs9.33%)、醫療糾紛發生率(0vs8.0%)及護理綜滿意率(98.0%vs84.0%)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消化內科護理中主動識別護理風險,加強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有效控制護理風險事件及醫療糾紛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對臨床護理質量的提升有重要推動作用。
【關鍵詞】消化內科;護理風險;醫療糾紛;護理滿意度;護理管理對策、
消化內科疾病種類多、病癥復雜多變,加之病情易反復,病程較長,給臨床護理帶來了不小難度,同時也增加了護理風險。通過護理風險管理能夠對患者人群可能產生的危險進行預測和評估,從而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這個過程即為風險管理[1]。風險管理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消化內科中更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新醫療改革背景下,臨床應當結合消化內科疾病特點、診療流程,全面調查常見的護理風險,并制定科學完善的臨床護理管理對策,構建良好和諧的護患關系,杜絕醫療糾紛的發生[2]。本次研究自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間在我院消化內科展開,選擇300例消化內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管理,現將具體過程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在我院消化內科就診的300例患者作為調查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配合調查,排除精神類疾病及合并肝腎功能疾病患者。依據抽簽法將3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150例和對照組150例,其中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80:70,年齡取值23-67歲,年齡均數(45.90±8.31)歲,病程取值0.5-4年,病程均數(2.21±0.95)年,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82:68,年齡取值25-65歲,年齡均數(46.33±7.43)歲,病程取值0.7-3年,病程均數(2.07±0.86)年,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后,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按照消化內科常規護理管理流程完成護理工作,主要內容包括遵醫囑用藥、適時講解健康知識、定時測量生命體征指標、觀察二便情況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對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進行調查和總結,在此基礎上采取針對性護理管理對策,具體如下:
(1)常見護理風險總結: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不強;護理制度不完善及執行不到位;護理人員專業知識不健全操作水平不高;護理人員服務態度不好沒有服務意識;對危重癥患者病情觀察及監護不到位;高齡、行動不便者意外墜床、跌倒等。
(2)臨床護理管理對策:①組織護理人員加強培訓,在日常培訓中逐漸滲透護理風險教育,增強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觀念。定期開展護理風險相關知識問卷調查,了解培訓效果,掌握當前護理人員所存在的知識缺陷,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風險知識講解,通過護理業務競賽,使護理人員互相學習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護理風險意識,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消化內科護理人員尤其要掌握一些特殊藥品的使用要求,例如多巴胺治療期間需要選擇臥位,嗎丁啉需在餐前服藥,泌特需在餐后服藥。②對消化內科現有護理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和細化,根據消化內科患者診療流程及疾病特點,規范日常護理流程,例如護理操作前的事項告知、給要前的信息核對、護患溝通、靜脈用藥后的不良反應觀察等,通過規范護理操作減少護理風險,確保患者安全。建立護理風險事件應急處置報告制度,要求護理人員能夠對護理風險事件進行分級,并按照規定流程上報,相關責任人在第一時間出具書面報告,使護理風險事件得到及時、合理的處置。③提高消化內科護理人員的準入門檻,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水平,醫院需要定期組織培訓,進行分期考核,要求護理人員不斷學習新的臨床護理知識,掌握新的護理技能,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學習積極性,創造良好的學習、進修環境。④臨床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嚴謹專業的護理技能,而且需要具備良好的服務意識,認識到護理工作對于維護患者健康、促進疾病恢復的重要意義。在日常護理中多與患者溝通交流,給予充分的尊重,學會換位思考主動了解患者的痛苦,主動進行心理疏導,多鼓勵安撫患者,介紹成功案例以增強患者信心。耐心講解消化內科疾病相關知識,提高患者認識與自我保健能力,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⑤在患者入院時主動進行病情評估和分級,將病情危重患者列為重點監護對象,重視病情觀察,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指標,適當增加護理人員值班頻次,使患者得到24h不間斷監護。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及醫療糾紛發生率進行統計,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由患者對臨床護理工作進行滿意度評價,主要包括非常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率為非常滿意率和較滿意率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兩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及醫療糾紛發生率對比
經過臨床統計,觀察組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僅發生1例護理風險事件,對照組則發生14例護理風險事件,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及醫療糾紛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護理總滿意率對比
兩組所有患者均完成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現場回收問卷300份,有效問卷300份,在結果對比方面,觀察組總滿意率為98.0%,對照組總滿意率為84.0%,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消化內科疾病復雜多樣,不僅易反復,而且一些疾病還具有傳染性,加之消化內科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住院時間長,因此治療及護理工作都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護理任務更為艱巨[3-4]。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中,不僅需要完成基礎工作,還要對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行主動識別和干預,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5]。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對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進行調查和總結,發現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主要來自醫院、護理人員、患者方面,醫院護理制度不到位、護理人員責任心服務意識不到位、患者自身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等,通過采取針對性護理管理對策,觀察組住院期間僅有1例患者發生病情觀察不詳的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醫療糾紛也因此得到有效控制,未發生護患矛盾。通過問卷調查,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為98.0%,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均有顯著差異(P<0.05)。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與護士個人的專業能力不強、風險防范意識不足、服務意識弱有密切關系,在風險管理認識不足的情況下,極易誘發一系列風險事件[6]。醫院應當加大風險管理管理宣傳力度,對護理人員組織定期培訓、教育,制定培訓及獎罰制度,尤其需要加強年輕護士的風險防范意識培訓[7-8]。要求護理人員嚴格執行醫院的規章制度,按照護理流程開展各項護理,對于給藥錯誤、處理醫囑不到位等情況需要發現一例處理一例,對其他護理人員形成警醒[9]。在日常護理中應當重視護患溝通,在基礎護理以外向患者講解疾病健康知識,提高患者依從性。對日常用藥嚴密監測,發現患者不適當用藥情況及時制止[10]。
綜上所述,在消化內科中加強護理管理是降低護理風險及醫療糾紛發生率的重要舉措,對于保障患者安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賈順平,羅明珍.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及護理管理對策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02):67-68.
[2]干超,徐婷婷.風險預警管理機制對提升消化內科護理質量的作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21):146-148.
[3]劉業紅.優化消化內科護理管理流程對提高護理質量的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23):24-25.
[4]瞿芳.觀察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及針對性臨床護理管理對策[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1):36-37.
[5]朱秀琴,鄭娜,劉清華,等.急診內鏡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護理風險管理[J].護理學雜志,2018,33(05):25-27.
[6]張澤俊.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消化內鏡診療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08):163+165.
[7]黨措吉.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及臨床護理管理對策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04):145.
[8]方冬梅.消化內科護理常見安全隱患及防范管理對策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8):165-166.
[9]陳紅光,唐毅.探討風險管理在提升消化內科護理質量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4):241-242.
[10]張金榮.消化內科護理常見安全隱患以及其防范管理對策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0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