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偉


摘 要:在蒙古民族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蒙古刀無論在戰爭和生產生活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它是蒙古族文化的載體,凝結了匠人的智慧與精湛的技藝,是蒙古族刀具工藝及紋飾技藝的體現。它記錄了蒙古民族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草原歷史變遷的物證。
關鍵詞:蒙古刀;紋飾;寓意
蒙古刀是蒙古族牧民的生活用具,吃肉、宰牛羊時使用,有時也當作生產工具。經常戴在身上,既是牧民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又是一種裝飾品。蒙古刀無論在戰爭和生產生活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說是蒙古族文化的載體,凝結了匠人的智慧與精湛的技藝,是蒙古族刀具工藝及紋飾技藝的體現。它記錄了蒙古民族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草原歷史變遷的物證。
為了方便日常生活,牧民出行隨身都會攜帶刀、火鐮、托海、筷子等生活用品,因此腰帶上通常都有為懸掛蒙古族日常用品而預留出的一些帶扣,把它們視為一個整體攜于腰間。隨著歷史的發展與演變,蒙古刀的實用價值被不斷減弱,更多的趨向于裝飾功能,但是蒙古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古刀傳統文化,我們還是要傳承與發揚下去。下面將通遼市博物館館藏兩件蒙古刀具展示給大家,這些蒙古刀造型精巧、紋飾華麗、工藝精湛,反映出高超的工藝水平。
蒙古刀與火鐮(圖1) 清代,通長49厘米,刀柄、刀鞘為紅木制作,刀柄上端包銀,上鏨刻卷云紋圖案,刀鞘上下兩端皆包銀,上鏨刻龍紋。托海和火鐮用銀鏈連接,托海為圓環狀,上刻梅花紋飾,火鐮為牛皮制作,邊緣鑲嵌月牙形鐵,牛皮上鑲嵌銀質蝙蝠紋飾。牛皮小包可以打開,內部一般裝有烏拉草、火石。蒙古刀、托海、火鐮做工精細,圖案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蒙古刀與火鐮(圖2) 清代,長39厘米,刀為單刃直刀,生鐵鑄造,刀身有一條血槽。刀柄為紅木,末端鑲銀。刀鞘為直鞘,紅木制作,上下兩端皆包銀,上端鏨刻盤腸紋飾,下端鏨刻八寶吉祥紋飾。刀鞘有孔插象牙筷子一雙,筷子頂端鑲嵌銀帽。刀鞘接近刀柄的一端側面有環,環上系掛銀鏈,銀鏈一端為銀質托海,托海上鏨刻獅子紋飾,另一只托海銀鏈系掛火鐮,火鐮為牛皮制成,上鑲嵌獅子紋飾銀片為裝飾,同時火鐮系環處懸掛一造型生動的銀質小獅子為裝飾。此件蒙古刀及火鐮制作水平精湛,圖案精美,應為蒙古貴族佩戴之物。
這些刀具及火鐮上精美圖紋樣都與蒙古民族圖騰文化息息相關,蒙古刀裝飾圖案中常見的龍紋、盤腸紋、蝙蝠紋、獅紋及八寶紋等就是蒙古族認為的吉祥圖案。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龍的圖案經常出現在蒙古刀具的裝飾紋樣當中,越靠近漢族地區的地方,龍形裝飾圖案的出現概率更高,龍形圖案也多出現在蒙古族佩刀刀鞘、托海上,刀鞘上重要的部位為龍圖案,托海的正中心為龍圖案。一般蒙古族佩刀應用“八寶”紋樣裝飾刀鞘,盤腸紋裝飾刀柄,“八寶”寓意吉祥如意,“盤腸”寓意連綿不斷、長長久久。因蝙蝠與“福”諧音,一般出現在火鐮及刀具的裝飾紋樣中。蒙古族工匠以抽象、概括、夸張的手法對動物圖案進行處理,蒙古刀上裝飾的動物裝飾紋樣。繼承了北方蒙古民族的圖案藝術,蒙古族特有的動物裝飾紋樣多為象征吉祥寓意的龍、狼、獅子、鳳凰、鹿、馬、牛、駱駝、蝴蝶、蝙蝠等,這些紋飾在蒙古刀裝飾中應用較為普遍。
蒙古刀具文化集中反映了蒙古族生產生活習俗、自然環境、圖騰崇拜和社會變遷,是璀璨奪目的寶貴遺產,目前蒙古刀已被收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