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璇

張黎剛
獲獎理由
他是中國健康管理產業的拓路者。15年來帶領企業以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為切入點,實現了醫療實體與互聯網的跨域融合。當前,他正探索將大數據、人工智能引入健康管理,驅動精準醫療的未來,構畫將來社會“任何時、任何地”享受健康服務的藍圖。
在很多人眼里,張黎剛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對目標和理想有著異乎常人的執著。
2019年是愛康集團成立十五周年,也是張黎剛歸國創業二十載。從加入搜狐到創立藝龍,再到成立愛康,他多次以放棄既有成就開辟新路,實現內心對理想的堅守。
從2004年在北京酒仙橋的一家小辦公室創立愛康網,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已經在中國健康管理產業拓路多年——他思索如何用互聯網賦能甚至顛覆醫療行業,看準了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在中國市場的需求和潛力,探索出互聯網與醫療實體的跨域融合的新模式。
“澄江福地魚米香,義勇之邦民性剛。”1971年,張黎剛出生于江蘇省江陰縣長壽村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鄉村教師,兒時的家庭條件用他的話來講,“外面下著雨,家里漏著雨是常有的事兒”。
張黎剛有著江南人的溫和與熱情,骨子里是對目標的堅守和執拗。在求學和創業過程中,他常在取舍之間抉擇,步步趨近自己的目標。
1988年,張黎剛如愿進入復旦大學就讀于生物系。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出國潮、留學潮依舊在校園里涌動,他一入學就開始補英語、考托福,希望在拿到學位后到美國深造。
大三那年,趕上國家出臺新政策——凡沒有國外僑眷關系的大學畢業生須工作5年后,方準許出國。“那只能退學”,張黎剛沒有猶豫,拿著從親戚朋友那兒湊來的5000美元,只身前往美國。他待在明尼蘇達州的康卡迪亞學院,為自己設定下到哈佛讀研究生的目標。
申請到哈佛讀書難度很大、壓力很大,經歷三年等待,兩次申請被拒之后,張黎剛在1995年進入哈佛研究生院,攻讀遺傳學博士。在20歲之前,張黎剛的人生理想是成為科學家,“哈佛讓我從一個追求科學家夢想的人,成為一個做實業的人。”張黎剛說。
在哈佛,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自由的氛圍,放大了張黎剛對外部世界的關注與責任感,他成為組織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分子。對新事物的好奇與探索、對團隊的集結與號召力,是一個創業者的必備特質。
1998年,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剛跨過百萬大關,張朝陽在內地“克隆”了雅虎,推出中文網站“搜狐”。張黎剛在這一年結識了張朝陽,受到國內互聯網創業潮的吸引,張黎剛放棄了哈佛醫學院在讀的博士學位,成為搜狐的第一個產品經理。
這對張黎剛來說是很好的起點。在搜狐的九個月,他走出了最快的員工上升速度——從內容部經理到產品部總監。在得知張朝陽準備在董事會上提議將他升為副總裁,他遞交了辭呈。
于張黎剛而言,創業并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正當時。1999年,他和三位合伙人創辦了藝龍網,張黎剛任CEO。2004年藝龍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務旅行與城市消費服務公司,這時他激流勇退再度選擇離開。“在藝龍的四年,人的真善美與丑惡的一面我都看到過,也都經歷過,讓自己變得更成熟。”幾年后張黎剛談及藝龍的創業經歷時如是說。
“人的真善美與丑惡的一面我都看到過,也都經歷過,讓自己變得更成熟”。
這一年他32歲,“我不算老,還可以重新來過。”張黎剛說。再度創業,他找準了自己的發力點和節奏。他把互聯網思維與自身醫療背景相結合,探索互聯網對醫療行業的賦能,最終目光聚焦在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兩個領域。
張黎剛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經歷了向高凈值人群賣服務卡(打包體檢、牙科、保險等)、為醫院做CRM系統、為各大城市做預約掛號平臺等模式探索后,愛康網定位就是做“連接”,簡單來說就是為企業提供員工體檢外包服務。
愛康網很快獲得了GE、英特爾、百度、搜狐、寶潔等大企業客戶,但這種商業模式卻被證明是行不通的,體檢服務平臺建立后一直處于賠錢狀態。張黎剛遇到了落單難題,“送到公立醫院的體檢科,基本不給我打折,公司沒錢賺甚至還要貼錢;當時私營的體驗中心醫療條件差的不敢送,有些條件還可以的又覺得我是二道販子,要搶它的業務,也不會給我落單”。
積累的大量客戶需要匹配更多的醫療資源,倒逼張黎剛做了一個關乎企業生死的決定——自建線下體檢中心。愛康網由互聯網平臺的輕資產模式,轉向自建體檢中心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重資產的模式。2007年,愛康網與上海國賓健檢合并為愛康國賓,迅速在北上廣三地擁有線下體檢中心布局,合并后的愛康國賓不斷進軍一二線城市,且業務覆蓋全國的企業級大客戶。
愛康與國賓的合并解決了愛康作為創業公司的難題,業內期待這場互聯網與醫療實體的聯姻有更多化學反應。張黎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兩邊的股東都有很高的期望值,后來發現仍需要磨合的過程,從商業上增長看沒有那么強的爆發力,直到后來愛康找到了標準化的服務體系。”
他曾經以為問題出在“不成熟”上,是自己和團隊對醫療實體缺乏管理經驗,也是整個私營體檢行業發展模式尚處于探索之中。他請來三位職業經理人參與管理,最后全軍覆沒。“2010年以后,在設計區域分公司管理層方案時,就徹底放棄使用空降兵,所有區域主管都是內部培養,從2010年到2017年,愛康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張黎剛此時意識到培養團隊的重要性,他認為長于管理的職業經理人,大部分缺乏愛康需要的創業精神。
到了2010年,愛康國賓實現全面盈利,張黎剛如釋重負。2010財年到2012財年之間,愛康國賓的營收從6820萬美元增長至1.339億美元,有40.1%的復合年增長率,毛利為6279.2萬美元,46.9%的復合增長率。
現任愛康集團副總裁的周曉江,負責人力資源及大客戶和行銷團隊的管理,是內部培養出來的人才之一。2006年夏天,大學畢業創業失敗的周曉江看到張黎剛談創業的訪談,“帶著過往創業的光環再度出發,探路健康管理這個新興的行業”,這在24歲的周曉江看來“非常酷”。
2013年,愛康國賓獲得高盛和GIC近一億美元投資,創造了當時健康管理行業最大的一筆投資。時任高盛董事總經理的柳青曾坦陳,愛康國賓最打動她的有三點:一是張黎剛以及團隊的專注精神,“這個行業不是那么好做,他專注了十年”;二是這個公司的遠見,這不僅僅是一家體檢機構,以后會有很多業務加入;三是這個團隊表現出來的團隊精神。
事實上,除了合并后的內部調整梳理,整個醫療健康市場的巨變也讓張黎剛感受到壓力,當時國內私營體檢市場愛康國賓、慈銘體檢、美年大健康三家競爭日趨緊張。張黎剛仍清晰記得,“愛康國賓合并后,各家都開始加快全國性布局”。
關鍵一局發生在2014年,私營體檢三家巨頭在相互較量十年后,不約而同地把目標鎖定在“體檢第一股”的爭奪上,這一年在國內也被稱為互聯網醫療元年。2014年4月9日,張黎剛迎來納斯達克敲鐘的高光時刻,愛康國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14美元,共發行1100萬ADS,成為國內體檢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
經歷這場上市“大考”的一年以后,2015年8月,張黎剛和私募基金方源資本向愛康集團的董事會正式遞交了將愛康集團私有化的提案,他在內部郵件中稱,選擇私有化完全是出于戰略性的規劃而非被動的選擇,是為把愛康帶入未來、建立起更大平臺的決策。
這場私有化帶來的“成人禮”,中間經歷過很多的事,都是張黎剛沒有預料到的。出于戰略性考慮的私有化歷時三年多,直至2019年1月在云鋒基金和阿里巴巴的主導參與下才最終塵埃落定。于他而言,私有化之后將開啟一段新的征程,更重要的是如何定義這家公司。
從1997年九華山莊創立了北京第一家獨立于醫院之外的體檢中心,私營體檢行業經歷了20年的發展變遷,張黎剛感受到私營體檢行業的變化——20年間,中國的私營體檢中心早已不再是公立醫院的配角。以北京為例,每年體檢人數五百多萬人,有超過一半以上在私營體檢中心完成體檢。
“其實一家公司它的堅持價值觀,實際上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們也遇到過同行低價競爭時的壓力。但是今天這一批醫療從業者有好的背景、資源、資金支持,如果這批人不能堅守價值觀,不能堅守底線,幾十年就要過去了,私營醫療的公信力、信任度的重塑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他頗有感觸地說道,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私立醫療能夠帶來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而中國私立的醫療機構和公立醫院相比,更多的是被質疑和不被信任。
在中國健康管理行業探路多年,張黎剛關注的焦點是私營體檢行業的未來趨勢,引入人工智能對體檢行業的意義是他近期最常提及的命題。“中國太缺醫生,并且醫療資源分布高度不平衡,因此應用人工智能解決醫療機構這些問題的需求更為強烈。”
解決中國醫療資源稀缺且分配不均的問題,是張黎剛回歸醫療行業的初心,他時常脫口而出一組精確的數據進行解釋——衡量醫療稀缺性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看1000個人里面有多少個醫生,在中國這個數字是2左右,在美國是2.7,在瑞士、德國等歐洲發達國家是3.3,因此人工智能在中國的應用價值會更高。
創業二十年,張黎剛常常會思索要成為什么樣的企業家。2014年,他參加綠公司年會,那一年是聯想和萬科成立的三十周年,當時介紹這兩位企業家的短片里,王石胡子拉碴、戴著墨鏡站在滑翔機旁,講兩次登珠峰;介紹柳傳志時,出來的第一個人是楊元慶,后面是朱立南、趙令歡、陳邵鵬等幾位聯想大將,最后才是柳傳志。
兩種不同企業家代表不同風格——王石是個人英雄,柳傳志是英雄背后的英雄。“我相信每一個追求精彩人生的人,大多希望成為王石。從我個人角度,我認為精彩人生值得一輩子的追求,希望當愛康真正成為一家舉足輕重的公司時,現在的團隊中有人能成為真正的領軍人物。”張黎剛說。
一個企業家完美的財富人生,應該是健康與財富同行。一個健康管理行業的探路人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張黎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此前他和很多創業者一樣,公司長時間開會,經常吃飯應酬,為了不影響白天的工作,基本上是晚上坐最晚一班飛機趕去下一個城市出差,三更半夜到了之后還吃一點東西,于是日子久了,腰圍一直上漲不說,身體也疲憊得厲害。
“有次和萬科物業的前董事長解東見面,解東說,‘你天天和我講健康管理,結果自己累得半死,精神不好,肚子也不小,讓我怎么相信你?”張黎剛回憶說。
在健康管理方面,張黎剛說自己最先做的就是控制體重、控制飲食,基本上油炸的食品都不吃;其次是在周末時補運動的課,“不是每個周末都加班”。
他分享了一件趣事,為了提醒自己控制體型,他把西服換成了窄版修身款,稍微胖一點衣服就會緊繃得厲害。“有一陣子晚上應酬太多,那套衣服真的繃壞了一點,只好讓酒店的阿姨幫著縫,并告誡自己要趕緊控制。”
張黎剛
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同時擔任中國最大的高端健康保險服務平臺提供商萬欣和MSH的母公司MSH香港的董事、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醫生集團分會副會長、北京健康管理協會副會長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