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伊

王仕銳
獲獎理由
他是年輕的80后,卻已是兩家互聯網醫療“獨角獸”公司的創始人。他帶領公司打造互聯網專科慢病管理平臺,被稱作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開疆拓土者。對生命的敬畏、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心與悲憫,是他一直堅持的信念;借助互聯網手段讓中國的醫生有更好的執業環境、讓中國的患者有更好的醫療服務體驗,是他從未改變的創業初心。
今年32歲的王仕銳,在2014年6月創立醫聯,以互聯網醫生社交平臺起家。此前在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本碩博連讀八年,赴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回國后開始創業。
作為一個年輕的80后創業者,他的起點很高。但到了2017年4月,潮水的方向突然變了。剛獲得官方授權的互聯網醫院突然面臨被叫停的可能。和所有其他醫療互聯網企業一樣,醫聯的困境不僅是商業模式的取舍或技術的不成熟,還是整個行業的生死之局。
2016年被稱為“互聯網醫院元年”。這一年,互聯網醫院從原來的個位數急劇攀升到36家。2017年上半年的數字,又超過了2016年全年的紀錄。
和其他互聯網行業不同,醫療行業由于強監管性,要互聯網賦能,必須在合規性上突破。王仕銳指出,互聯網醫療公司不能開處方藥,很多新特藥和檢驗檢測無法提供,只能做線上咨詢等外圍服務,因為國家沒有明確的法規允許。
現在回頭來看,王仕銳認為,早期很多互聯網醫療公司就死在這個地方,因為他們不敢賭,沒有從打通患者、醫生、藥物、檢驗檢測、保險、物流的閉環思維去發展,后期當風口真正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布局。
但在當時,前路不明,他也曾經舉棋不定過,最終還是決定賭一把。
2016年,國家接連出臺的政策和高層表態,證實了他的判斷。8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提出要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樹立“大健康”的觀念。
而健康的培育和護理,需要各種市場主體共同參與,傳統公立醫療系統的功能與配置,顯然和越來越多元的健康需求不相匹配。
按照王仕銳的理解,醫療市場一定會逐步放開,院內和院外市場開始明顯分工。院內市場,也就是公立醫療體系內部,主要聚焦于大病和疑難雜癥,未來門診會越來越小,住院部會越來越大,重癥監護室ICU的配置會越來越高端。而預防、慢病調理、第三方檢測、甚至藥方,未來都會被不斷開放給院外市場,也就是私立醫療體系。互聯網醫院牌照的發放,是醫療產業市場化的一個號角,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
2017年3月19日,北大醫信、航信景聯、丁香園、春雨醫生、七樂康等15家互聯網醫療平臺集體與銀川市政府簽約,獲得了正式的互聯網醫院資質。醫聯也在其中,成為全國首批獲得互聯網醫院牌照的企業。
但在5月9日,一份非公開的《關于征求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從內部“流出”,要求撤銷此前已經發放牌照的互聯網醫院。
真正的風口到來要等到一年后。
2018年4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表態在實體醫院的基礎上,支持互聯網醫療,允許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
官方解讀稱,“互聯網+醫療健康”是新事物,參與主體多、涉及領域廣,隱私安全風險高,迫切需要部門和地方加強協同配合。在政策導向上,“既要加大油門又備好剎車。”
沉寂了一年多的互聯網醫療企業立即做出反應,但醫聯的動作更快。當年5月初,醫聯與山東省日照市政府完成簽約,等了一年多的山東醫聯華方互聯網醫院終于落地。
王仕銳喜歡用一個詞——All in(即包括一切的),一次性壓上手中全部的籌碼。
與此前的穩中有定不同,進入2018年,醫聯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模塊調整,加快上下游產業鏈布局,并很快將90%以上的業務聚焦于慢病管理。
理性的王仕銳決定瘋狂一把。
這一次,他將全部籌碼投入到慢病管理。他判斷,對醫聯來說,時機已成,一個不斷優化后的理性模型已經搭建起來。經過4年沉淀,醫聯在慢病管理所需的幾個基礎能力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積累。
首先,聚集了大量的優質醫生資源。醫聯以醫生資源作為切入,其App早期的定位是醫生學術社交平臺。截至2019年8月,認證醫生已超過70萬。執業醫生中約60%來自三甲醫院。
其次,通過尋找一種人機結合的醫療解決方案,提高了慢病管理的效率,節約了成本。王仕銳表示,以前,受限于醫生的知識儲備量和能力,即使是一個優秀的慢病管理專家,一天最多也只能回答100個問題。而新的人機合作醫助團隊一天可以在線上回答近2000個問題。
最后,核心供應鏈開始對互聯網醫療企業開放。以前,新特藥、醫療檢測等相關企業不愿意和醫聯合作。現在,國家政策漸趨明朗,開始擁抱互聯網醫療這個新業態,整個市場的觀念在不斷轉變。醫聯的供應鏈開始補齊。比如在和藥企的合作上,2017年10月,醫聯成為美國醫藥巨頭吉利德的中國合作伙伴,可以優先獲得吉利德公司一些新特藥在中國的經銷權,該公司在肝病藥物上的研制全球領先。
事實上,王仕銳在創業最初,就意識到慢病管理業務的重要性,但在互聯網醫療發展早期,慢病管理的條件還不成熟。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搭建,鏈條逐漸打通。到了2018年4月,醫聯終于等到了這個機會。
在醫聯之外,2016年王仕銳又成為另一家互聯網醫療公司——企鵝醫生的創始人。2018年8月,企鵝醫生和杏仁醫生強強聯合,組成企鵝杏仁,由王仕銳擔任新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王仕銳覺得,在創業圈,年輕其實是一種不幸。“很多時候我有很多天才的點子,但僅僅因為你年輕,別人就不采納。這也沒辦法,只能一點點做自己的事,反復游說。”
王仕銳讀康德,看到“人一生只能做幾件事,邊界就在這里,在此以下才是你全部的深度,你可以去探索”,他很受觸動。康德說,人不是萬物的尺度。這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他精神底色中的悲觀。但他的悲觀沒有消解他的生命力,反而反哺了他的創造力,讓他可以窺到人生維度的多樣性——從足夠理性的角度。
和王仕銳聊天,會發現他既非傳統的醫學博士,只愛文獻和數據;也非典型的互聯網創業者,開口閉口戰略;更不像有些哲學家,永遠飄在半空。但他熱愛哲學,對生命的終極命題充滿好奇。
從醫生變為創業者后,一切工作方法和生活狀態都發生了變化,但不變的是初心——治病救人,一直是他的執念。
經過了風口前的洗牌,醫療互聯網行業進入下半場,頭部效應開始凸顯,前半場各自為戰的模式亟待轉變。后半場,競爭和協作將相伴而生。政策上,國家醫療市場化改革推進的每一個細節仍會對行業產生震蕩。在此背景下,王仕銳將全部籌碼投入慢病管理。
王仕銳
醫聯創始人兼CEO、企鵝杏仁集團CEO。2014年畢業于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八年制本碩博連讀,后赴哈佛大學做研究學者。
2014年5月,從美國回國后創立醫聯。2016年和2018年,分別兩次入選財富(中文版)評選的“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2019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