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珍,韓文珍
(1.山東省夏津縣人民醫院,山東德州253200;2.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山東青島266500)
呃逆即膈肌痙攣所致的呃呃連聲,超過48h為頑固性呃逆。頑固性呃逆發生原因較多,如酒后受寒、使用激素類藥物、胃炎、胃擴張、腦血管病、胸部腫瘤等。筆者采用針刺夾脊穴聯合中藥治療頑固性呃逆患者25例,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夏津縣人民醫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5例頑固性呃逆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齡20~72歲;地塞米松藥物反應7例,腦血管病5例,酒后受寒7例,腫瘤3例,無明顯原因3例;病程最短3d,最長1年。
1.2 納入標準 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內科學》中呃逆的診斷標準[1]: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不能自止,呃逆超過48h為頑固性呃逆。西醫診斷參考《胃腸病學》中膈肌痙攣的診斷標準[2]:由于膈肌、膈神經、迷走神經或中樞神經等受刺激后引起的膈肌陣發性痙攣,伴有吸氣時聲門突然關閉,發出短促、響亮的聲音,如果持續痙攣超過48h未停止,為頑固性膈肌痙攣。患者生命體征穩定。
1.3 排除標準 氣管切開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患者;平臥患者。
采用行氣和胃,降逆止呃法。穴組1:中脘(瀉)、上脘(瀉)、下脘(瀉)、梁門(補)、內關(平補平瀉)、足三里(補)、太沖(瀉)。穴組2:風池及第3、4、5頸夾脊穴、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針刺方法:選用0.25mm×40mm針灸針,穴組1針刺深度視患者胖瘦程度而定,行捻轉提插補瀉手法,即緊提慢按為補,緊按慢提為瀉,每穴約行手法30s出針;穴組2進針達椎間孔附近,出現到胸部的電傳感,第3、5頸夾脊穴接G6805治療儀脈沖電針,均選連續波,留針30min,每日1次。中藥給予二陳湯、越橘保和丸、丁香柿散、旋覆代赭湯等辨證加減施治。針刺治療1~7d評價療效,7d未愈放棄針刺治療。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呃逆停止,不再復發;有效:針刺后呃逆停止,隨后又復發;無效:針刺后呃逆未曾停止。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2 結果 痊愈18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8.0%。
患者,男,60歲,2017年1月14日初診。主訴:呃逆1年。患者身高160cm,體重50kg,偏瘦體型,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呃逆,曾在鄉鎮衛生院針灸治療20d無效,曾肌注氯丙嗪,每日1次,每次25mg,肌注期間呃逆癥狀減輕,但未完全消失。后曾赴省立醫院、齊魯醫院診治,檢查顱腦磁共振顯示腦梗死,胸部CT無異常,胃鏡顯示慢性胃炎。給予相應西藥口服,口干,多眠,呃逆無效果。現癥見:呃逆頻頻,無法流暢講話,納食、睡眠均因呃逆而較差,胃脘部無脹滿疼痛,無腹脹,舌質淡,苔白略厚,脈沉。診斷:頑固性呃逆(胃寒胃虛痰阻,胃氣不降)。治則:溫胃散寒,和胃降逆,佐以疏肝,治療宜針藥并用。針刺取穴手法如上,同時予丁香柿散合旋覆代赭湯加減,處方:丁香、柿蒂9g,紅參3g,陳皮10g,茯苓20g,干姜、旋覆花、代赭石、炙甘草各6g,生姜6片、大棗5枚為引,3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針刺后即感覺舒服,但呃逆未即刻消失。3劑服盡后復診,患者自述針后呃逆逐漸聲低,間隔時間逐漸延長,晚飯前呃逆停止。飯后1h服中藥,安然入睡,第2日呃逆未再出現。囑其勿食寒涼之品,調暢情志,停服中藥。2017年2月4日再次來診,自述上次治療后,半月安好,春節期間復發,現呃逆頻頻,胃脘部略脹,仍如上法針藥并用治療,3d后復診,呃逆停止,繼服中藥6劑調理脾胃。隨訪未復發。
呃逆初起者可取如《靈樞》所說之法:以草刺鼻取嚏、無息而急引之、大驚之或可立已。然頑固性呃逆需詳審病證,另辟蹊徑治療。季衛明等[3]采用針灸配合指壓攢竹穴治療頑固性呃逆,粟麗娜等[4]采用針刺配合穴位敷貼治療頑固性呃逆,均取得較好的療效。然上述案例呃逆日久,常規取穴已難奏效,考慮膈肌由膈神經支配,刺激膈神經是否可以取效呢?膈神經由頸3、4、5神經根組成,所以在常規取穴基礎上又取第3、4、5頸夾脊穴,采用上法治療起到較好的效果。之后筆者每遇頑固性呃逆患者,便用此法治療,效果滿意。究其原因,膈肌痙攣乃膈神經受刺激而引起的膈肌異常性收縮,針刺第3、4、5頸夾脊穴時,針刺達椎間孔附近,同時接脈沖電,規律的脈沖電刺激膈神經,干擾了膈肌異常興奮性收縮的反射弧,從而恢復其正常的節律,達到治療的目的。輔以常規取穴行氣和胃降逆,促進胃動力,收效迅速。同時辨證施以中藥內服以溫胃散寒,理氣降逆,預防復發,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