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琨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布衣草堂中醫診所,山東濟南250014)
經行感冒是指每值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的感冒癥狀,經后逐漸緩解,表現為周期性,且持續超過3個月經周期以上者。感冒癥狀較一般感冒病程長,可隨月經結束而癥狀逐漸緩解或自愈,至下次月經來潮時感冒癥狀再次出現[1]。經行感冒又稱“觸經感冒”,民間俗稱“血傷風”。明·岳甫嘉《妙一齋醫學正印種子編》提到:“婦人遇經行時,身骨疼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熱,頭疼目眩,此乃觸經感冒。”《傷寒雜病論》言:“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小柴胡湯主之。”描述了女性特殊時期的生理狀態及在這一生理狀態下產生的病理狀態。筆者將運用四物湯加味治療經行感冒醫案3則整理如下。
患者,女,28歲,已婚,孕2產1,2009年1月21日初診。主訴:經行感冒伴月經量少1年。1年前患者順產1女,產褥期受涼感冒,此后每逢經期便出現感冒癥狀,且伴有月經量進行性減少。癥見惡寒,發熱不顯,鼻塞,流清涕,疲乏不適,四肢酸懶,頭痛眩暈,舌苔薄白,脈浮緊。辨證屬風寒型經行感冒,因氣血虛弱,風寒外襲所致,治宜調經解表。選用四物湯加味治療,處方: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桂枝、荊芥、防風、白術各10g,辛夷花(包煎,后下)5g,甘草片6g。每日1劑,水煎煮,早晚飯后30min溫服,服藥后溫覆,取微汗。囑患者從月經第1日開始服藥,連服5劑。連服4個月經周期后感冒痊愈,隨訪1年未復發。
患者,女,20歲,未婚,2015年9月4日初診。主訴:經行感冒3個月。患者形體消瘦,平素消谷善饑,且月經量少,3個月前因經期感受風熱之邪后出現感冒癥狀,未及時就醫,此后每逢經期必發感冒。癥見發熱重,微惡風,咳嗽,咽癢,頭痛汗出,口渴欲飲,舌紅苔薄黃,脈浮數。辨證屬風熱型經行感冒,因氣血虛弱,外感風熱發病,治宜疏風清熱,和血調營。選用四物湯加味治療,處方:蘆根12g,當歸、川芎、連翹、桑葉、桔梗各10g,射干9g,薄荷、浙貝母、甘草片各6g。每日1劑,水煎煮,早晚飯后30min溫服。囑患者從月經第1日開始服藥,連服4劑,月經后服用歸芍地黃丸。連服4個月經周期后痊愈,隨訪8個月未復發。
患者,35歲,已婚,孕1產1,2012年1月12日初診。主訴:經期感冒伴月經量少1年,鼻塞流涕2d。患者1年前因經期受涼感冒,此后每逢經期便出現感冒癥狀,且伴有月經量進行性減少。癥見:經期惡寒,鼻塞,流清涕,無咳嗽,咽癢不適,疲乏,納差不欲飲食,欲嘔吐,舌淡紅苔白,脈浮細。辨證屬經行感冒邪入少陽證,因氣血虛弱,邪入少陽,肝脾不和發病,治宜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補血活血。選用四物湯合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處方:炒白芍15g,當歸、川芎、柴胡、荊芥、姜半夏各10g,黃芩片9g,薄荷、甘草片各6g,生姜2片。每日1劑,水煎煮,早晚飯后30min溫服。服藥2劑后癥狀明顯減輕,服藥4劑后癥狀消失,復診時感冒癥狀緩解。守方繼服。治療3個月后痊愈,隨訪6個月未復發。
中醫認為,經行感冒屬本虛標實之證,本病多由素體氣血虧虛、稟賦不足,或手術、胎產等耗氣傷血,導致氣血雙虧,衛外失固,失于調攝。經期陰血下注于胞宮,血室正開,體虛益甚,衛氣不固,營衛化源不足,導致外邪乘虛而入。經行感冒主要為感受觸冒風邪,夾寒侵襲人體則導致風寒證,風熱侵襲人體則導致風熱證,經行之后抵抗力下降,感受外邪后易轉入少陽,是為邪入少陽證,出現寒熱往來癥狀。于曉原等[2]認為,沖任二脈起于胞中,上達咽喉,每逢經期,胞宮內伏邪即隨沖任之脈上行侵犯,出現咳嗽、噴嚏、流涕等肺衛癥狀;經期過后氣血漸復,邪氣亦隨之伏入血分,感冒癥狀可出現暫時性消失,待下次行經時伴隨血室正開,氣血虧虛,又會出現感冒癥狀,如此反復。
四物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婦科調經基礎方,結合經行感冒伴有感冒癥狀,可在四物湯基礎上加減用藥。四物湯方中,熟地黃滋陰養血;白芍入血分,養血和營,補益陰津。兩藥合用,專為補血而設,滋陰養血,調補肝腎。當歸養血活血;川芎為血中氣藥,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熟地黃、白芍專補陰血,易生滋膩,加入當歸、川芎后行氣活血,使滋補不致戀邪,氣血雙補。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根源上治療經行感冒。雖然外感治則為解表發汗,但經期氣血雙虧,陰血相對不足,故經行感冒為正虛邪戀之證,所以在治療時切不可發汗太過,正如《傷寒雜病論》所言“亡血家不可發汗”。因此,經期感冒屬風寒證者,在四物湯基礎上加用荊芥、防風祛風解表,加用桂枝加強散寒解表之功,鼻塞明顯者加辛夷花發散風寒、通鼻竅。經行感冒風熱者在四物湯基礎上加用桑葉、連翹發散風熱、利咽,加薄荷清利頭目;咽喉腫痛者加用桔梗、射干利咽;咳痰黃稠者加浙貝母清熱化痰;口干明顯者加蘆根生津止渴。經行感冒屬邪入少陽證者在四物湯基礎上加用柴胡、黃芩和解少陽;納差欲嘔者加用姜半夏降逆止嘔;加用荊芥透邪外出。辨治經行感冒時,在四物湯基礎上根據不同證型加入相應的藥物,往往收效顯著。
經行感冒雖擔感冒之名,但與內科感冒大相徑庭,故臨床醫生在治療時應特別注意。一是行經期間血室大開,機體免疫力降低,易感外邪,證屬本虛標實,故應以扶正祛邪為治療原則。二是根據感邪的不同辨證論治,風寒者調經散寒,風熱者調經疏風清熱,邪入少陽者調經和解少陽,根據不同病邪隨癥加減用藥。三是經行感冒定義為經期前后或正值經期感冒,故治療時應當根據經前感冒、經期感冒及經后感冒不同而有所側重[3]。經前期感冒以解表為主,調經為輔;經期感冒調經解表同時進行;經后期感冒調和營衛,扶正解表。本病的治療貴在堅持,應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為宜,為鞏固療效,可在平時服用玉屏風散預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