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茹,陳其鮮,柴宗文,孔建祿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20
為實施科教興農,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加強全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機構、隊伍、運行機制和設施條件建設,整體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助推我省脫貧攻堅,亟待建立健全運行高效、服務到位、支撐有力、農民滿意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截至2017年底,甘肅省共有種植業農技推廣服務機構1348個,農技人員13 617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1 369人。省級機構5個,分別為農技、植保、土肥、種子、經作共17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36人;市州農技推廣機構41個,人員86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40人;縣級農技推廣機構232個,人數4 54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 750人,鄉鎮農技推廣機構1 070個,人數8 03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843人。從人員結構比列看省級占1.27%,市州占6.33%,縣級占33.4%,鄉鎮占59%。
從鄉鎮農技推廣體系的管理機構來看,42%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由鄉鎮政府管理為主;33%的由縣級農技主管部門管理為主;25%的實行雙重管理。
甘肅省農技推廣人員的近60%在鄉鎮農技服務機構,總人數達8000多人,但由于管理體制不順,鄉鎮管理和雙重管理的農技干部人員工資、考核大多都在鄉鎮,工作大多以鄉鎮中心工作為主,勢必對農技推廣和技術服務工作大大的弱化,甚至在編不在崗的現象普遍存在。少數地區由于管理責任不明確和指導責任不明確,縣級主管部門難以有效組織鄉鎮技術人員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而由縣級農技部門管理的農技人員普遍現狀要好,基本都能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從學歷結構來看,大學及以上學歷5393人,僅占專業技術人員的47.4%;大專及以下學歷5976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52.6%,整體學歷水平偏低。從技術職稱來看,高級職稱1099人,僅占專業技術人員的9.7%;中級職稱3792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33.4%;初級以下職稱9478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56.9%,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占比超過了90%,專業技術職稱低。加上基層農技人員外出培訓、學習進行知識更新的機會較少,導致知識更新慢,知識老化嚴重,總結創新能力差。
從全省來看,農技推廣系統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1369人,占總人數的83.5%,非專業技術人員占16.5%。現有的專業技術人員中仍有一部分是非專業轉崗、轉專業后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科班出生的人員較少。個別地方,農技人員隊伍老齡化嚴重,人才斷檔現象普遍存在。
近年來,甘肅省通過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的實施,全省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機構設施條件得到了基本改善,但仍需健全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補充完善市縣兩級設施條件。做到兩保障:一是保障業務用房,包括農技服務大廳、培訓會議室、化驗室、辦公室等;二是保障必要的儀器設備,包括電腦、打印機、照相機、傳真機、農藥殘留速測儀、病蟲調查統計器、土壤墑情速測儀等儀器設備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方便下鄉指導服務和災害應急處置。同時,我省基層農技部門,工資待遇不高,下鄉補貼標準低,絕大部分甚至沒有下鄉補助,影響工作的積極性。
全省現有耕地面積8115.35萬畝,劃定基本農田5985萬畝,農作物種植面積6381萬畝,相當于現有的11369名農技推廣人員每人平均服務農作物面積達5612畝,工作量大。加之全省生態類型多樣,種植作物雜,品種繁多,致使技術人員工作量大、面寬,難免出現服務不到位的現象。
為了激發事業單位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我國2009-2010年實施了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將事業單位工資調整為“基本工資+補貼+績效工資”三部分。績效工資部分為增加的獎勵性工資,但由于該省財政困難,未增加獎勵性績效部分,而是將原有工資比列進行了調整,將原有的工資扣除一部分作為績效,但離退休后績效部分將從工資中扣除,扣除比列占應發工資的20%左右,工資降幅大,這就導致了職工負面情緒多,跳槽嚴重,隊伍不穩。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指引,以構建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目標,以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為核心,以開展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星級服務創建、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推廣重大技術為抓手,充分發揮公益性職能和引領指導作用,推動“莊浪模式”“山丹模式”等一主多元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融合發展,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創新工作舉措、豐富工作內容,加強產業扶貧服務力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開展星級服務創建,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規范化建設水平。一是以行政推動為保障,強化組織領導,在星級服務布局上出謀略。二是以主導產業為依托,做好星級服務創建,在增產增效上想辦法。三是以科技項目為抓手,做精星級服務創建,在管理運行上出實招。四是以先進技術為重點,做實星級服務創建,在技術創新示范上下功夫。五是以服務體系為支撐,做細星級服務創建,在人員隊伍上夯基礎。六是以技術培訓為紐帶,做活星級服務創建,在服務質量上做文章。
2.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提高現代農業服務水平。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在開展技術服務過程中,把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扎實推進。二是注重項目整合。各級農技推廣部門按照“項目融合、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有關項目資金,做到集中投入使用,形成融合效應。發揮農技推廣主渠道作用,創新技術模式,篩選服務主體,聯合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能人和土專家等社會力量,搭建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的農技推廣服務平臺,打造耕、種、管、收、銷一體化服務機制,形成分工協作、融合服務的合力,推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工作順利開展。三是總結典型經驗。結合當地的生產條件、產業需要、人員水平,不盲目隨從、不隨意跟風、不簡單仿效,彰顯特色,形成自己的模式,總結成功的經驗。四是加強宣傳引導。充分運用各類新聞媒體加強宣傳,及時總結宣傳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發展過程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為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營造良好的的社會氛圍。
3.探索開展農業技術評價,降低選用技術產品盲目性。為滿足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對農業技術多樣性、個性化需求,降低技術產品選擇應用的盲目性,探索對企業、社團、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廣的技術產品、技術材料、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等,圍繞創新性、先進性、適用性、可持續性及推廣能力、推廣水平、推廣效果、推廣成本等方面,評價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評價好的再向新型經營主體、種植大戶、廣大農民進行推介,減少嘗試成本和風險。
4.全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實現農業科技分層次全方位普及。一是點上試驗研究挖掘創新技術。一方面,引進篩選優良新品種,推進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另一方面,組裝配套形成集成新技術、新模式,推動綠色高產高效協調。第三,加大新材料、新機具、新工藝引進研發力度,提高現代裝備和技術手段應用能力。二是片上示范提升潛力技術。示范玉米密植高產機械粒收技術、馬鈴薯秸稈帶狀覆蓋技術等潛力技術,不斷提升改造,形成先進適用成熟應用技術,為上升成省上支持的全省重點推廣技術提供支撐和儲備。三是面上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大旱作農業、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馬鈴薯黑色地膜全覆蓋技術等重大技術標準化、規范化種植水平,提升技術優勢和增產增收效應。
5.理順管理體制,建立農技人員保障機制。建立由縣級農技推廣部門垂直管理體制,形成縣管鄉用村服務的服務機制,結合鄉鎮和村級星級服務創建,健全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補充農技推廣人員,打造堅強有力的農技推廣隊伍和機構。基層農技推廣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做好三項保障:一是保障業務用房,包括農技服務大廳、培訓會議室、化驗室、辦公室等;二是保障必要的儀器設備和交通工具,包括電腦、打印機、照相機、傳真機、農藥殘留速測儀、病蟲調查統計器、土壤墑情速測儀等儀器設備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方便下鄉指導服務和災害應急處置。三是保障工作經費,預算年度工作經費,制定出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下鄉補貼標準,購買意外傷害保險、發放有毒有害崗位補貼、室外作業補貼等,保障正常工作需求、人身安全,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積極性,提升服務質量。四是出臺相應的工資政策、徹底解決績效工資降幅大的問題。
6.建立農民田間學校。充分用好縣鄉農業示范基地,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以優質糧油、設施蔬菜、特色果品、中藥材等為重點,開展試驗示范,把基地建成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展示基地,成為農技人員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舞臺。一方面要做好技術服務展示,另一方面要培訓好農民,注重以農民為重點,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的培訓方法。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甘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改革建設文件,實施了重大項目建設,特別是我省實施的基層農技推廣特崗計劃,為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推廣隊伍素質,優化了人才隊伍結構。但是,由于部分縣近年來隨著老農技員的退休,加之沒有補充新農技人員,導致基層農業技術服務人員不足。為此建議立即開展基層農技人員需求情況調查,按照地理條件和交通狀況、村莊和農戶數量、農作物種類和種植面積等因子測算基層公益性種植業技術推廣人員編制,進行科學計算。對于缺口較大的鄉鎮首先在縣域范圍內予以協調解決,確實難以解決的由縣級農業部門牽頭招錄新人。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國家設立的公共服務機構,是各級政府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服務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各級農技推廣機構要以提高技術的到位率為重點,認真履行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職能。一要選派好駐村農技員。要按照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廳《關于選派農業科技人員駐村開展技術扶貧工作實施方案》的要求,選派政治素質高、責任心強、業務過硬的農技人員開展駐村技術扶貧工作。二要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各縣鄉農技推廣部門要圍繞當地特色主導產業,特別是各貧困縣的農技推廣部門要圍繞當地產業扶貧確定的產業,建立示范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技術培訓工作,使其成為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農技人員、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科技培訓基地。三要實施農技人員包村聯戶。全面推行以農技人員包村聯戶(企業、基地、合作社等)為主要模式的工作責任制度,選聘專業水平高、一線工作經驗豐富的基層農技人員進行包村聯戶,明確其技術服務范圍和任務量,以關鍵農時季節及災后技術指導服務為重點,做到技術指導服務全程化,確保農民群眾有難題時能找到人、找到人后能解決問題。四要加大農技推廣信息化。各縣要充分利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12316三農服務熱線、農信通以及中國農技推廣APP等新媒體,不斷加強農技推廣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充實農技推廣數據庫,擴大群眾使用率,總結推廣信息化服務典型模式,讓農技推廣插上信息化的翅膀,為廣大農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
由于農技人員所學專業、所從事的具體工作各不相同,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十分復雜,面對每一個具體問題不可能都解答好,為此建議相鄰包村的農技人員相互間進行聯保,在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以請求相鄰村的農技人員予以解決,互相取長補短,給農民提供更加高效滿意的服務。
基層農技人員長期服務農村,信息閉塞,外出培訓機會較少,知識結構老化。為此建議加大對基層農技人員的培訓力度,定期進行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以優化基層農技人員知識結構,提高基層農技人員能力素質,為全省產業扶貧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