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昊,徐文林
中共天祝藏族自治縣委黨校,甘肅 天祝 733299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中提出“鄉村多功能”這一概念,這是繼農業多功能認識基礎上,對鄉村價值與地位的全新界定,回應并詮釋了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鄉村全面振興將是農業農村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的充分體現。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鄉村產業發展必以體現鄉村價值為歸旨,同時鄉村產業發展也必倚重于鄉村多功能。推進并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在科學全面認識鄉村多功能基礎上,準確選擇產業興旺路徑。
鄉村多功能概念的提出基于農業多功能,但其大于并涵蓋農業多功能。鄉村多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人類生產源自人類需求,在人類需求不斷拓展的過程中,鄉村生產功能隨之豐富與發展。建立在人類生存需求——食品需求上的農業生產,又為工業提供原料,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也是鄉村最基礎的不可或缺的功能。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類需求從生存轉向高質量生存與發展,加之“城市病”的出現,強化了人們回歸自然、品味傳統、休閑康養的需求,鄉村傳統手工業和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康養等農業衍生產業隨之興起。
鄉村的生活功能,主要表現在提供生活空間和就業保障上。鄉村是農業生產的主場,也是農民居家生活的重要空間;隨著鄉村二、三產業的興起,鄉村也成為城市人休閑、旅居、康養的重要生活空間。此外,鄉村產業又是農民主要的就業增收渠道。
“農業是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農業農村的自然屬性,賦予了鄉村生態產品供給和生態系統維護的重要功能。在人類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中,引發并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鄉村生態產品供給與生態系統維護功能顯得尤為重要。
樂者天之和也,中華文明中的道德秩序源自對自然的認知,而詩歌、繪畫、音樂、雕塑等文學藝術也源自自然,鄉村之自然風光是孕育文化的搖籃。同時,“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鄉村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載體的職能。
生產是鄉村多功能之一,鄉村多功能的正相關關系,決定了鄉村產業只有良性發展,與其它功能相協調,才能持續體現鄉村生產功能與價值,并推進鄉村生態、生活及文化功能的發揮與價值的良性增長。
良好的生態對倚重于生態資源的鄉村觀光、休閑康養、品質農業。在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中,維護生態功能涵養生態價值,是發揮鄉村生態功能,實現鄉村產業可持續、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內在需求。
“農”字號產業,是鄉村產興旺的基調。以“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生態化、多樣化”等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發展,不僅關系食品安全、農民增收、生態產品供給,而且也是農耕文化發展的載體和休閑、康養等其它產業發展的資源支撐。丟失了農業,便丟失了鄉村一半價值,也會失去重要的特色資源優勢。鄉村產業發展必須牢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并以其現代化推進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統一。
以食品保障為單一功能的傳統農業發展,無法充分體現農業多重價值,提升農業效益。鄉村產業興旺,必以農業農村多功能為支撐,以農業基礎功能為紐帶,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業休閑等多元化多樣化大農業,以“三產”融合,“三生一體”的立體化模式,延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以農業農村資源與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利用增值,農民多渠道增收,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一體提高。
拓展村民增收渠道、提升村民收入水平、改善村民居住環境、促進村民發展,是鄉村產業發展應遵循的價值追求,因此在產業發展中須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維護農民的主體權益,讓鄉村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農民生活。
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和鄉村優秀文化資源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思想觀念支撐。在產業發展中,要以挖掘和培植鄉村文化為支撐,積蓄鄉村文旅產業資源,增進農民主體意識,激活發展動力。
科學規劃,明確思路,才不至于走彎路。要以前瞻性科學性可行性為原則,制定規劃,優化發展布局。一要做好空間規劃,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三方效益相統一,打造集約高效生產空間,營造宜居適度生活空間,保護山清水秀生態空間,建立人和自然有機融合的鄉村空間關系。二要做好產業規劃,依據功能定位、資源區位等特點,因地制宜制定特色優勢“農”字號產業,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
良好的生態環境與景觀是鄉村發展的亮麗底色。要以“三生一體”理念綜合治理鄉村環境,積蓄產業發展的環境優勢。一要以“尺度適宜、布局協調、功能齊全”為原則,美化綠化生活區。重點要做好房屋修整,水電路廁、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設計營造綠色、生態、潔凈的富有地域和鄉土特色的村落、巷道、庭院景觀。二要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為生命共同體理念,系統修復治理生產區與生態區環境,一方面通過林草溝路渠的綠色化治理,夯實生態區水土涵養、小氣候調節、害蟲控制功能;另一方面以高標準農田建設、草蓄平衡、退耕還林(草)、禁(休)牧,夯實生產區的負載力、栽培力和生態產品供給力,降低傳統農業、化學農業對生態的破壞力。
發展現代大農業,是提升農業綜合效益、農產品品質、農業國際競爭力和農民生活質量的必然選擇。一是要以發展生態農業為基礎,通過基地建設、質量監管、技術宣傳服務,加快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創建品牌農業;二是要以依托地域資源特色優勢,建設“三園一體”,即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和田園綜合體,有效地推動鄉村大農業發展。
構建家庭農場、合作社、聯合社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對接,提升農業效益必然選擇。一要著力推動“三變改革”,把企業、公司的技術、市場、資金與農民的土地、勞動力、原料連為一體,讓農民直接成為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價值鏈的投資者和受益者,激活市場、激活主體、激活要素。二要建好機制,以規范合同,明確各主體合作方式、合作期限、入股人股本情況、責任和義務、股權收益分配和分紅、違約責任等;制定資源資金折股量化的具體實施辦法,明晰資金種類,界定受益范圍,確定分紅比例,規范程序操作;制定農村產權流轉管理辦法,完善交易規則和流程;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建立鄉鎮農村產權交易窗口和村級服務點;建立交易監督機制,強化監管,確保產權交易規范透明運行。
鄉村文化是鄉凝心聚力的粘合劑和動力源,也是農村產業多樣化的文化資本,有著傳承農耕文明的良好基因,是推進鄉村產業興旺的軟實力。一是要挖掘整理鄉村傳統藝術、戲曲、手工技藝及民俗活動,尋找與培養傳統技藝與藝術的傳承人,將特色手工藝品制作銷售及民俗民情民生體驗融入鄉村旅游產業中,讓鄉土文化活態傳承發展;二是要鼓勵更多文化資源進鄉村,在為鄉村百姓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產品與文化體驗中,不斷提升農民人文素養,移風易俗;三是要以制定村規民約、開展節日風俗活動和勞模、道德模范、五好家庭評選獎勵活動,正向引導涵養文明家風、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