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娟,劉 夢
西華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要將“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土地作為農民生存之本,目前面臨著荒地裸露、集體產權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轉不通暢、經營主體流失等問題,因此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同時亟待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銜接。
據已有研究:首先,在土地“變廢為寶”、減少荒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方面卓有成效,吳曉燕指出要將政府、村委會、外來資本合力,提高農地效益、發展特色農業;王敏提出要將農村社會資本、合作社、政府與市場合力,整合多方資源以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其次,聚焦經營權的有效流轉:葉興慶指出,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分立”的歷史必然,同時賦予經營權相對獨立的權能,提出“尊重集體所有權”“劃斷農戶承包權”“保護務農者經營權”;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實施方案》,落實深化土改的基本方向——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進一步明晰了土地的三權分置。最后,注重產品的后期營銷:一是對營銷方式的研究,主要是網絡營銷與“農超對接”;二是物流體系的研究,一方面由國家牽頭資助設立“農商站”,即O2O、O2C等農業電商平臺,另一方面以大宗交易為主的F2B、B2C等農業電商平臺,例如“美菜網”(北京云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專注于為全國近千萬家餐廳和蔬菜店鋪提供一站式、全品類、全程無憂的農產品采購服務。
雖然上述研究在激發經營主體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經營質量方面卓有成效,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一是投資主體少,面對巨大的投資風險,且投資成本高,大多企業不敢冒險承包;二是網上銷售質量出現問題,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威脅,且運輸體系亟待完善;三是平臺信息共享需加強,使其更為一體化、信息更迅速、準確;四是交通存在故障,農村鄉間道路大多為單行道,貨車運送時易出現故障,還需改善道路。因此,本文著重研究以蔬菜水果為主,采取就近體驗模式營銷,增加附加價值,以此延長產業鏈,進行綜合治理。
就近體驗模式,即在一定需求范圍內遵循“地域自給”原則,一方面將原產品銷售至地方超市等消費市場;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實地體驗的宣傳以增加其附加經濟價值。由此客戶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即時性、直觀性觀察自己所屬作物生長動態,實時監測作物的生長銷售情況以保證經濟收益,也可以降低在因作物質量、銷售渠道等方面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同時可以在青少年學習之余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為未來農村發展提供后備力量。
1.土地承包主體和融資方式。單一到多元合作。改變政府或企業、農戶單一投資經營的模式,改由三方合作,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實行“企業+政府+農戶”的模式,以新農村建設的資金鋪路,企業融入部分資金,同時提供技術和人才,農戶著重耕種和經驗交流,以員工形式享有工資,也可按個人意愿參與融資,獲取小部分股份收益和分紅。此模式不僅利于流暢的分工以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減少個人風險的承擔,使收益減少波動。
2.電子信息共享平臺。由作物產出到精神產出。轉變僅僅使用電商銷售作物的模式,增加農業信息共享、就近配送等業務。在電子信息時代,網絡銷售無疑是一個增長點,大多電商在淘寶、京東等平臺上銷售蔬菜、水果,獲取單一作物收入;此體驗模式通過O2O模式,既可通過電商平臺銷售,還通過大數據的優勢,吸引對農業感興趣的人士進行實地體驗與考察,或者以客戶為耕種主體的形式收取體驗式等增值費用。
3.土地利用價值。從一元化到多元化收益。在土地從荒地到種植作物的基礎上,以體驗式模式增加其文化價值,獲取作物收益和精神文化收益雙重收益。就農戶而言,一方面成為小投資商,賺取薄利;另一方面代替客戶進行作物耕種除草、實時拍攝、制作作物生長影集等,獲取全額收益。就政府而言,在治理鄉村環境、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以投資方或稅收等形式拉動農村經濟,促使農戶由“扶貧”到自主創業式“脫貧”,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由個體戶的量變促成農村GDP的質變。
就近體驗模式,是利用土地為紐帶,科學合理地利用多方資源,主要整合政府公共資源與社會閑置資本,以市場為導向,政府政策為其護航,從而激活當地政府內生管理力量,改善當地基層治理難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擴充社會流向鄉村的資本,進一步達到資源優化與發展改革目的,讓上下雙方進行多維度良性互動,使基層政府取得良好的綜合治理管理效果。
1.政治指向的正確性。在我國現行基層政治制度下,就近體驗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國家現行經濟發展模式。在現行土地制度中,就近體驗模式的土地管理利用方法代表了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和先進的科學管理素養。廣泛、宏觀的給予了基層管理人員的基本管理要求,并且,能夠融入現行國家土地政策體系中,提升農村經濟水平。
2.激活當地基層管理內生力量,改善鄉村治理水平。我國基層管理方式正在逐步適應我國高水平的經濟發展,但是在適應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轉變中的問題,例如官僚化與行政僵硬化。就近體驗模式,能夠通過社會外來資本,改善原本的鄉村管理結構,多方融合的土地經濟管理模式,也會帶來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從而有效地激活當地基層治理的有生力量,轉變鄉村社會中日趨嚴重的“行政化”和“暴力化”治理方式。
3.促進多方多維度良性互動,改善鄉村社會群體關系,擴充鄉村社會資本。就近體驗模式,有助于利用土地優勢,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實現鄉村公共利益,推進現代化鄉村發展改革,加強多元化鄉村治理和鄉村事務工作的透明公正化,讓上下各方進行多維良性互動,從而求得良好的綜合治理效果,促進治理方式現代化,提升治理效率。
農村體驗模式是在利用荒地的基礎上著重打造精神文化價值,通過互聯網監控作物、制作作物生長影集,形成農作物的習性、生長環境等分析,為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原始資料研究;此外,以體驗模式培養小孩子基本生活能力、農作物認知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吸引客戶,提高未來接班人的綜合素質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1.提高農村主體的知識文化水平,促進長足發展。農民作為農村的主體,長期生活在農村,并以土地作為立足之基。通過就近體驗模式引入企業的技術,加之政府互聯網的培訓,可以提高農戶對互聯網的適應能力,并潛移默化地接受外界先進理念與知識,逐步增強自主創新創業能力。
2.保存農村具有特色的傳統習俗,弘揚優秀文化。農村作為古老的村落,較之城市較少受到現代文明的沖突,各個村落都有不同的習俗,而農村人口越來越少,人口流動緩慢,導致一些古老的傳統習俗日漸消失。通過就近體驗模式吸引大量人員流動,以拉動需求,同時將優秀習俗作為傳統文明加以保留,為中華文化寶庫增添特色與瑰寶。
3.制作農村作物的生長影集,為研究農業發展提供資料。現代化農業種植過程中,缺少作物生長的原始資料,通過原始的農村種植,收集作物生長資料,移交給科研院,在此基礎上研發新品種,從而推動作物豐產。除此之外,制作孩子及家人勞動影集,形成紀念價值,對孩子的綜合能力培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盡管該模式解決了運輸成本、單一收成、銷售渠道、市場銷售等問題,但是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丘陵地區土地整改難度大、技術人力等配套設施不完善、外來資本與本地農民利益沖突、政府資金未落實處等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主要的耕作方式還是犁耕、人力耕作,部分使用“鐵牛”、旋耕機等小型機械化工具,此類機械化工具仍依托于人力耕作,同時也存在耗時耗力、效率低下等問題。較之對比,美國、日本、德國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采用信息技術化方式,成立CAB(英聯邦農業局)、AC RICOLA(美國國家農業數據庫)等數據庫,將計算機運用于作物育種、農業氣象、病蟲害診斷等。1993年,美國小型農場(年產值在十萬美元以下)占83.6%,農業產值占34.2%,大型農場(年產值在五十萬美元以上)僅占2.2%,但其農業產值卻占27.8%。由此可見,通過信息技術化的“精準耕作”其產值效益明顯。
農戶原子化趨勢指農戶之間合作意識薄弱,難以合力共同致力土地建設,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低、耗時費力。農戶合作意愿低,一是利益劃分不清,容易產生利益糾紛;二是無權威組織起領軍作用,如一盤散沙;三是歷史遺留問題,共同合力建設容易出現農村合作化時期的懶散、坐享其成現象。但是個人力量有限,且對于耕作等需要大量機械與勞動力,必須形成合作模式,農戶原子化趨勢明晰。
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共同融資,在資本逐利趨勢下必然尋求資本收益最大化,三方各謀所利,必然產生競爭與沖突。由于政府資金有限,地方政府引入外企和私企,承包給企業耕作,一方面企業資金流動范圍廣,帶來先進的技術、人才、管理,信息渠道廣;另一方面,其專業化的治理使效率提升,更具商業性。但其中存在利益排斥現象,如大范圍土地整改中“釘子戶”出現,導致工程無法進行;除此之外,企業在銀行的融資較難,作為一個新興行業,風險大,銀行為自身利益著想,不敢冒險投資。
迫于中央新農村建設的壓力,地方政府為“應付”上級壓力,盲目施策。如M村,為了整治荒地、減少裸露面積,政府免費對農戶發放除草劑,對所屬土地進行除草,除草效果治標不治本;在此基礎上,在經“整治”過的土地中種植大面積核桃樹,在其生長過程中對人力物力資源的投入甚微,導致投入與產出成負相關關系。究其深層原因,一是中央劃分任務,通過層層程序,地方落實時間大大縮短,中間環節過多,產生時間、資金、人力等額外成本;二是基層腐敗現象仍然存在,基層治理透明度低,民主性亟待提高,用于建設的資金通過層層“通融”,用于實際建設的投入少,產出匱乏;三是勞動者利用“計時工資制”鉆空子,農村多數以天為單位計算工資,勞動者每天勞動量不足、勞動質量欠佳,長期的詬病使得政府產生“免疫效應”,對農村土地問題治理的積極性與目的性低下。
在就近體驗模式下,針對技術投入不足、農戶原子趨勢、利益沖突加劇等問題的出現,必須深化改革,在此基礎上“精準治理”,建立對應措施,吸引“農業精英”,引入技術;進行由“集權”到“放權”的轉變,加強基層治理,發揮農民的主人公作用。
人才是一切發展的基礎,為促使農產品效率與效益的提升,需要引進“農業高精尖”人才。由于農村交通不便、現代化程度低,導致“經濟人”到農村發展的意愿低下,為此基層政府需落實人才引進政策,通過提升薪資、醫療保障、住宅保障等福利來吸引外地優秀人才,培養本地創新人才,在農作物種植技術上加大投入力度,轉變種植觀念,通過機械化提高效率,通過“精準種植”提升效益,推動農業精細化種植管理。為此,不僅需要將扶貧資金用于技術、人力投入,還需要組織基層“共治共享”,出納部分資金投入。
農戶作為農村體驗模式建設的主體,決定了其在基層治理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在農村體驗模式下,引入精英人才,其作為土地建設的主體,理應加入基層治理行列。改變傳統選舉“內定”形式,通過選舉競爭,選舉實力擔當,為土地建設貢獻力量。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實質是民主的體現,農民通過參與村民自治,利于激發其主體意識,土地收成作為農戶利益的基礎,農戶必然結成特定力量,爭取利益,利益是一切關系形成的基礎與條件,同時,也是激發人們主動參與的精神源泉。因此,完善村民自治,利于同心協力搞建設,提高土地利用工作效率。
企業作為一個理性經濟人,以利益為目的,若單純以民間資本為中心,則在資本收益最大化要求下,三方各有所需,那么必然會產生競爭與沖突。而以政府為中心,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程度上的傾斜,就可以改善利益糾葛,從而達到一定程度上利益的和諧。政府以自身信用作為擔保,引入大額度外來資本,而政府也應當在有限的資金下,利用土地作為橋梁,吸引大量的小額資本投資。如此一來,政府在其中的權益將會占有大股份額,從而防止利益的傾軋與融資風險。
要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做到“有權必有責”、“責任終身制”,發揮法律的規范和權威作用,堅持“違權必究”加大懲罰力度。政府腐敗、“懶政”等行為的出現,其深層原因是制度體系不健全,對官員約束力弱。要產出深層次的腐敗,必須從容易滋生腐敗的人、財、物、事以及流通環節著手,增加制度化、程序化操作,減少中間環節和人為因素干擾,完善權力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