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娟
甘肅省秦安縣林業和草原局,甘肅 秦安 741600
秦安縣發展桃產業有著許多優越條件,主要表現在:
全縣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植物生長期長,土層深厚,是桃樹的原產地和全國三大最適宜栽培區之一。
秦安群眾自古就有栽培桃樹的傳統習慣和經驗,早在漢代已廣泛栽植,唐代出產的齊桃、二格子桃和秋桃就是上貢佳品,素有“瓜果之鄉”的美譽。
秦安縣生產的桃以個大色鮮、外觀美麗、風味極佳、品質優良,銷往西北地區及北京、上海、大連、廣州、深圳、香港等地,遠銷俄羅斯、印度,譽滿國內外,市場空間大。
2018年底,全縣桃果面積6833.33hm2,掛果面積6 700hm2,產量17.19萬t,產值4.64億元。其中,建成日光溫室桃棚417座,結果402座,占地面積25.93hm2,2018年總產量達428t,實現產值984.4萬元。全縣已建成萬畝蜜桃基地2個,千畝以上桃基地20處,蜜桃專業村64個,全縣栽植桃樹的農戶有17000余戶。先后引進栽植早、中、晚熟鮮食桃品種100多個。
多年來,秦安桃果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當前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一是整合資金困難,致使桃園基礎設施中路網、渠系、電力等方面基礎建設滯后,土地流轉及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缺乏有力的資金扶持,直接影響其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程度,并影響桃的產量、品質和安全;二是果品企業及果業專業合作組織在貸款或融資方面存在一定困難;三是果園災害預防和保險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群眾積極參與的意識亟需提高。
目前全縣有中級職稱以上資質的果樹專業技術人員170人(包括農民技師),與快速優質發展的桃產業極不適應。同時,該縣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示點工作還在起步階段,村級農技服務員相對少、技術水平還不高,桃果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步伐較慢。
一是桃果銷售渠道單一,大多以簡易的初級市場為主,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桃果專業化市場建設滯后,經紀人隊伍不規范,素質參差不齊,品牌、包裝還不統一。二是由于桃果生產的時效有限,該縣果品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集約經營的風險較大。三是電商銷售才是起步階段,對果品產業的帶動能力有限。
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高起點、高標準,擴大規模,強化管理,注重質量;突特色,增效益,發揮特色優勢和規模優勢,真正把桃建設成秦安縣的特色產品和龍頭產業,實現綠色無公害生產,打造秦安蜜桃品牌;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供、銷、加一條龍的桃產業化經營新格局和花香一年,果鮮四季的獨特生態農業及人文景觀,帶動旅游、觀光等相關產業達到富民強縣的目的。
到2020年,桃面積要達到8000hm2,建成葫蘆河流域、清水河流域4個桃生產基地。在葫蘆河流域、清水河流域川道區發展桃設施栽培(日光溫室)800座,到2020年累計達到1000座,實現四季有鮮桃供應。建立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基地6處,桃果品綜合深加工企業1~2個,扶持發展現代化果品龍頭企業1個,并逐步實現桃果優質綠色無公害生產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的產業鏈。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區域優勢,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優質高效的原則,以淺山區為重點,將桃栽培區域由河谷川道區向淺山地帶擴展,在興國、西川、王尹、劉坪、葉堡、郭加、安伏、蓮花、五營、隴城10個鄉鎮建立一村一園,或聯村建園,相對集中連片,建立規模化生產基地。
以秦安縣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園區百果園及柴家山生態林果業示范區為主體,在葫蘆河、清水河流域,建立高起點、高標準示范園6~8處;在發展現有優良品種的基礎上,大力引進具有國內外領先水平的名、特、優、新、奇桃新品種;將設施栽培、果實套袋為主的優質豐產栽培及貯運、保鮮、加工新技術,經過試驗、示范,消化吸收,組裝配套,推廣應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依靠科技進步提升桃產業化經營質量。要引進棚栽有毛桃新品種,加強桃提早栽培和延遲栽培試驗示范,開展技術攻關,最大限度地延長鮮桃上市供應周期。
以每年一屆的桃花會和果品展銷會為窗口,采取樹立永久性橫幅、設計廣告牌、制作專題片以及組織參加各種果品博覽會、推介會、舉辦桃果鑒評會等形式,利用信息網站等現代化通訊手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經常化的宣傳活動,不斷擴大秦安蜜桃知名度。
調動和發揮科技人員的創新意識是整體提升果品競爭力的核心,必須高度重視科技型人才的培養應用,加強領導,建立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和培訓體系,實行行政技術雙軌承包責任制,進行目標化管理,定目標,定任務,嚴格考核,兌現獎罰。把工作重點放在舉龍頭、建市場、興基地和擴大服務上來強化管理與服務,努力提高桃產業化的科技水平。
在桃生產重點鄉鎮,建成和完善一些輻射功能強、標準高、設施全的專業市場,變分散經銷為聯合經銷,變坐銷為推銷。拓展果品電子商務市場,將全縣所有從事農特產品銷售的電商企業集中起來,與金融系統合作,借助金融機構網店眾多,客戶分布廣的優勢有效推廣地方特產,推動電商平臺幫助林果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建立1~2家集管理、服務、信息、銷售、質量監測為一體的龍頭企業,形成運作有序、管理科學的市場營銷體系。
把發展桃產業化作為振興林果支柱產業的突破口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縣成立桃產業化建設領導小組,統一領導桃產業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承擔組織協調和日常工作。有關部門和鄉鎮成立相應組織,各司其職,分工負責,相互協作,狠抓落實。同時,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嚴格考核,切實把發展桃產業化變成硬任務,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人人參與促發展的良好機制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