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云
(安溪縣茶葉科學研究所,福建安溪 362400)
安溪縣地處福建省閩南金三角,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茶產業是全縣最大的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全縣茶園總面積60萬畝,2018年茶葉產量6.2萬噸,涉茶總產值175億元,連續11年位居全國重點產茶縣首位。
面對食品綠色消費時代的到來,人們對食品安全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優質優價”的茶葉市場前景看好。安溪縣歷來把茶葉質量安全作為產業發展和品牌建設的生命線,始終堅持以綠色發展、質量興茶為導向,大力推行茶園去化學農藥工程,有效地促進了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先后獲得了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國家生態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單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榮譽稱號,作為茶葉類唯一代表參加全國“雙安雙創”成果展,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于2014年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安溪鐵觀音連續四年名列全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第一位,榮獲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為了保障茶葉產業健康發展,茶葉產品質量安全,經全縣上下努力,探討出一條生態茶園建設與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之路。
1.1 加強組織與領導工作:安溪縣政府高度重視茶園病蟲綠色防控的組織領導工作,在成立以縣長為組長的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把生態茶園建設與茶園綠色防控、水土保持、、有機肥替代、專業化統防統治、茶葉“三品一標”認證、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與處置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統籌整合有關財政資金,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同時,每年結合茶葉質量與安全培訓、農資監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茶商培訓、科技入戶工程、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等各類培訓班,開展生態茶園建設、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培訓100多期、1萬多人次。
1.2 加強監管與平臺建設:安溪縣在全國首推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農資從準入到流通被精準定位,有效防止了高毒高殘留農藥、除草劑和假冒偽劣農資產品流入市場。安溪在加強新型農資監管體系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茶園綠色防控的市場化服務,引入司雷植保、大司農等專業化服務組織,實施綠色防控全程托管,司雷植保探索的“生態防控全程托管種出舌尖上的放心茶”模式,成為首批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此外,還出臺補助政策,推行綠色防控保險制度,引導植保服務主體替茶農購買保險,既打消了茶農的顧慮,又保障了茶農的利益,加快了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近三年來,全縣茶園綠色防控面積140萬畝次,生產成本平均減少25%,農藥使用減量17%,成效顯著。
安溪縣從茶山大生態-茶園小生態-土壤微生態三個層面立體推進提升,為茶產業發展上好綠水青山發展的生態底色。采取以下幾條措施:
2.1 提升茶山大生態:首創“山長制”,實行石材行業全退出,實施礦山跡地等生態修復治理;對高坡度、低海拔等不適宜茶樹生長的區域實行退茶還林還耕,推廣等高帶狀退茶還林等措施,鎖住茶山水土資源。2014年以來累計植樹造林15.29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5.77%,茶山大生態保護效能持續提升。
2.2 提升茶園小生態:持續推行合理種樹、梯壁留草、茶樹留高、綠色防控,全面營造有利于草蛉、瓢蟲、寄生蜂等天敵昆蟲以及蜘蛛、捕食螨等有益生物的生存環境,增加茶園生物多樣性,增強茶園自然生態調控能力。總結提出的“樹、草、肥、水、路”+綠色植保技術的“5+1”生態茶園建設模式。2005年以來,全縣建成高標準茶園面積31.5萬畝。
2.3 提升土壤微生態:進一步深化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創建工作,推廣中耕除草、冬季封園,實施“有機肥+配方肥”、“茶+沼+畜”、“水肥一體化”、“綠肥+覆蓋”、“有機肥+深施”等茶園施肥培肥技術,大力推動茶園土壤改良,全縣茶園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同比三年前增幅30%,茶園土壤有機質含量優良級別比例達95%,茶葉優質率提高20%。
安溪縣通過優化農藝手段對茶樹進行健身栽培,三年來推廣改造茶園面積35萬畝。采取以下幾條措施:
3.1 合理稀植,對過度密植的茶園進行挖穴減株或整行挖除,確保株距達到30厘米以上、行距1.2米以上,既讓茶園通風透氣,又方便農事耕作。
3.2 適度留高,改變以往茶樹過度矮化、根系入土淺、不能吸收深層土壤養分、茶樹抗旱抗澇抗寒抗病能力弱的栽培方式,使采摘后茶樹蓬面與地面的距離保持在70厘米以上,茶葉單產提高15%以上。
3.3 草生栽培,在茶行間套種三葉草、大豆、格桑花等綠肥,不僅為茶園增加了有機肥源,而且提高了茶園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有些菊科植物還具有驅蟲作用。
3.4 科學修剪,對達到采摘標準的茶樹芽葉及時采摘,并樹立以養為主的茶樹修剪技術,清蔸亮腳,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芽葉病蟲害、鏟除害蟲產卵場所。
3.5 土壤耕翻,結合施用基肥,推行茶園中耕除草,冬季清園,輔以石硫合劑封園,改善土壤通透性、保持茶園土壤水分,減少茶園病蟲基數。
4.1 建立茶園病蟲生態防控示范基地:應用福建省地方標準“福建茶樹主要害蟲測報與生態防控技術規范”,建立生態防控示范基地,設立病蟲測報點,加強茶園病蟲監測,提高病蟲防治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減少農藥使用量。
4.2 采用茶園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安溪縣創立了全國首個生物信息對抗與智能蟲害防治系統,這個系統采用聲、光、電、生物干擾技術,集成物理防控+生物天敵+生物導彈+生態調控,實現了有效抑制茶小綠葉蟬的移動、取食、求偶、交配行為,切斷其繁殖鏈,最終達到精準防控的目的。該系統由控制中心、生物信息對抗站、終端設備三級構成,實現了操控方式精準化、遠程化、自動化、高效化。
4.3 充分采用物理防控措施:在茶園大力推廣燈光誘殺鱗翅目害蟲技術,根據茶園具體情況,每30-50畝茶園配置一臺頻振式殺蟲燈或太陽能誘蟲燈,誘殺茶尺蠖、茶毛蟲等趨光性害蟲;利用茶小綠葉蟬、黑刺粉虱、茶黃薊馬等對顏色的趨性反應特點,掌握在成蟲高峰初期田間掛放數字化黃色色板20-25片/畝,誘殺成蟲,降低田間蟲口數量。
4.4 加強冬季茶園封園管理:根據當地茶園實際采用45%石硫合劑液體進行冬季封園,以減少次年茶小綠葉蟬、黑刺粉虱、茶黃薊馬、茶葉螨類等害蟲和病害越冬基數。
4.5 示范推廣生物防治技術:針對主要害蟲茶毛蟲、茶尺蠖、卷葉蛾等,推廣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短穩桿菌和Bt制劑等生物農藥;推廣茶尺蠖和斜紋夜蛾性誘技術;應用白僵菌防治茶麗紋象甲,3月中旬前進行白僵菌拌細土茶叢下土面撒施1-2公斤/畝),或4月茶叢內及蓬面噴施白僵菌菌粉(0.5公斤/畝)。此外,輔以采用人工釋放天敵捕食螨等措施綜合防治病蟲害。
通過多措并舉推廣生態茶園建設與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安溪為茶葉質量安全筑牢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火墻”,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兩次聚焦安溪、播報了安溪茶葉質量安全管控措施,近5年來全縣茶葉農殘抽檢全部達到合格標準,連續13年出口的茶葉全部通過輸入國的官方檢測。守護農產品質量安全永遠在路上。安溪縣將持之以恒地抓好茶園病蟲綠色防控工作,推動安溪茶產業更快、更好、更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