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乃文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三亞 572000)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體系中,農業產業發展對于經濟建設起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茶產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產業結構的建設和發展更是被給予了高度重視。近年來,各地區政府致力于茶葉品牌建設工作,不但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而且在政策上也給予了大力扶持。但就目前我國茶產品品牌建設的現狀來看,卻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各地在品牌建設的理念與實踐層面進一步提升,以此來創新茶產品銷售思路,為茶產業的長足發展奠定基礎。
近年來,在政府部門的推動下,我國茶葉生產由最初的農民個體生產演變為小規模區域生產,雖然在資源上實現了有效整合,提升了區域優勢,但在品牌使用方面卻面臨著新的問題。在區域規模生產背景下,品牌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并不相同,也正因為如此,導致使用者在應用品牌時對其不夠愛護,甚至還會出現不負責任,不計后果的行為。但目前各地政府部門并未出臺相關政策來對品牌使用者的行為進行規范,對于區域品牌的保護只能依靠行業自律來實現,但顯然各地農產品區域品牌的行業自律力量并不能達到要求,導致很多區域品牌模式下的問題無法有效解決。在品牌口碑不佳的情況下,茶產品的銷售自然會受到影響,阻礙了茶產業的發展。
對于產品品牌使用而言,其實施主體應該是龍頭企業,就當前經濟市場中的企業發展來看,一個品牌的成功必定有一個龍頭企業作為領導者。但就我國茶產業發展來看,因為存在區域品牌現象,因此決定了品牌資源的共享性。在這種情況下,茶產品的品牌就無法屬于某個企業,這樣企業就會失去品牌建設的動力。與此同時,這種情況還會造成市場分割,企業很難在此環境下壯大起來。以安徽為例,安徽擁有各類名茶近百個,例如祁門紅茶、霍山黃芽、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以及六安瓜片等,但具有一定規模的知名茶葉企業卻很少。由于缺少了知名企業來為茶產品打開市場,所以導致茶產品的銷售渠道十分受限,很多企業到目前為止仍沿襲著傳統的分散銷售模式,而且不難發現,短時間內這一銷售模式很難打破。這也是為什么像中國這樣一個茶葉大國卻一直沒有打造出英國“立頓”那樣的國際知名茶葉品牌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區域品牌進行保護,但由于執行力度不夠,從而導致效果并不明顯,茶葉市場仍不斷惡化,價格戰、假冒仿冒、惡意競爭等問題比比皆是,因為上述問題目前均未得到有效解決,使得整個茶葉市場處于一片混亂的狀態。以假冒仿冒為例,當前茶葉市場上存在很多名茶品牌的仿冒產品,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仿冒產品,商家會有意將價格放低,因為茶葉品質鑒別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一般消費者很難辨其真偽。久而久之,低質量的茶葉產品就會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這無疑也會影響到高質量茶葉的銷售量,此外,大量的劣質茶葉占據市場,高質量產品難以出售,這也會大大降低茶農生產茶葉的積極性。如果茶葉銷售商不能結合市場實際情況,更新銷售思路,創新銷售手段,那么勢必會阻礙中國茶葉的發展。
為了保證茶產品銷售量,進一步促進我國茶產業的長足發展,在基于品牌建設的茶產品銷售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無論哪一產業,在產品品牌打造過程中,需要整合多方面資源才能樹立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商業品牌,茶產業也不例外。在茶產品品牌打造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明確品牌戰略目標,即整合地域文化、茶產品的歷史以及自然優勢資源。然后在此基礎上實現產品、文化、形象、傳播等方面資源的整合和創新,賦予老產品以新的品牌內涵,實現從“產品制造”到“品牌創造”。好的商業品牌的市場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當商業品牌在市場上有了知名度,后期銷售量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在商業品牌打造過程中需要注意,為了能夠使品牌建設更具市場價值,應盡可能確保商業品牌與時俱進,在滿足茶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實現茶文化的弘揚和繼承。
區域性是我國茶產業呈現出的一個主要特點,國內生產茶產品的地區并不多,且每個產地均有自己的特色,通過保持原產地優勢來強化品牌效應也是當前茶產品企業獨特的銷售主張。所以,在品牌建設中,企業必須提高對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的重視度,要以原產地的特色為切入點,做好產品特色的宣傳工作。與此同時,企業還要積極申辦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幫助消費者對茶產品進行高效、準確的鑒別,而且還可以起到對茶產品的促銷、廣告作用,有利于幫助茶產品進一步強化品牌效應,更好的開拓市場。除此之外,還可以實現對我國茶文化的傳承。原產地資源的高效利用是品牌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企業一定要充分挖掘與眾不同的優勢資源,以此來提高市場競爭力。
之所以市場中會出現如此多的假冒仿冒茶品牌的產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消費者無法準確鑒別茶產品真偽導致的。所以,建立和完善茶葉安全控制體系至關重要,要做到從茶葉種植到加工全程可追溯,確保茶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處于可控狀態,以此來確保產品質量。近年來,各類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應用使產品在各個生產線上都能夠實現實時監控,從溫度到濕度再到力度,都能夠進行智能化控制。消費者同樣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對茶產品生產加工的全過程進行觀測,這樣便可以幫助消費者進一步了解茶產品,也可以為其辨別茶產品的真偽提供一定程度的幫助。一旦消費者具備辨別產品真偽的能力,那么市場上出現的假冒仿冒產品的所占比就會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由茶農精心培育的高質量茶產品。市場占比得到提升之后,產品銷售量自然會持續增加,從而更好的推動茶農的積極性,如此良性循環,我國茶產業將會呈現出一片大好的前景。
總而言之,茶產業作為我國的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產業結構建設是否科學、合理,產品銷售思路是否具有創新性都將直接影響茶產業未來的發展。從本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前我國茶產品銷售思路過于傳統和固化,缺少與品牌建設的有機融合,二者的相互脫離會很大程度上阻礙茶產業的發展。所以,在未來的時間里,需要我們從品牌建設出發,創新茶產品銷售思路,以求更好的推動我國茶產業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