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擎波
(1.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2.江西省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52)
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賽維LDK”)目前雖然由于債務膨脹問題尚未擺脫困境,但前期發展過程中,在企業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演化方面仍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本文僅聚焦于此方面進行研究和分析。
江西賽維LDK是一家領先的垂直一體化光伏(PV)產品制造商,是江西省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是中國新能源領域最大的一次IPO,擁有最大規模的太陽能多晶硅片生產量,基地位于中國江西省新余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其主要業務為太陽能多晶硅鑄錠及多晶硅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15年11月18日,“賽維四公司”(江西賽維LDK高科技有限公司、賽維LDK高科技(新余)有限公司、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及江西賽維LDK太陽能多晶硅有限公司)進行債務重整,以期擺脫債務困境。
本文聚焦于企業在產業集群背景下的協同創新。根據實地調研所獲取的數據及部分二手資料,賽維LDK所處的產業集群發展過程可總結為三個階段。
2.2.1 數量擴張期
賽維LDK光伏科技(新余)工程有限公司和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新余)有限公司分別于2009年和2010年入駐江西新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園區內已基本形成了機械、金屬壓延、新能源、紡織服飾、電子和醫藥食品等六大支柱產業。
在產業配套設施方面,新余有良好的工業基礎,能夠為產業園區內的企業提供豐富的鋼鐵等原材料或半成品,能夠為入駐的企業提供較強的機械加工能力。基礎設施配套完備。進出口貨物采取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一卡通”模式。對內陸運輸實行定點、定時、定價格、定線路、定班次模式,大大節約了園區內企業的時間成本和運輸成本。此外,園區主推掛點責任服務制,為企業的項目建設提供了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保姆式服務”,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2.2.2 質量提升期
園區內部已有工業企業100余家,包含31家投資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45家科技型企業,1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賽維LDK與園區內的江西飛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新華金屬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春龍反光材料有限公司、寧波華通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大盛模具和王龍包裝等企業戰略合作。在電聲行業開展了有效合作,引進了并投入使用了國內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在太陽能組件材料制造方面使用了國內重要的發光材料,形成了上下游關聯的企業關聯。
園區組建了擔保中心、投融資管理、財園信貸通和產業發展基金等四大金融服務平臺,為產業集群在金融服務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為賽維LDK巨大的融資需求提供了幫助,助力了質量的提升。
2.2.3 品牌創新期
在內部,賽維LDK擁有300名專業太陽能科學家和工程師對產品進行設計和研發團隊,設有研發中心。2011年,賽維LDK光伏組件實驗室正式加入Intertek天祥集團衛星計劃。
在外部,企業通過與多家外部研究機構進行合作滿足其在創新和技術投資方面的需求。賽維LDK通過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平臺與多所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合作建立了研發中心,另外與部分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昌大學等)在產品研發上保持著緊密合作,2012年5月和9月,賽維LDK分別推出新型產品高效多晶硅片M2和M3。
在項目管理方面,賽維LDK所負責的9個項目通過由江西省科技廳主持的成果鑒定,7項成果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2項為國際先進水平,另外,賽維LDK所生產的“太陽能多晶硅片”與“太陽能多晶硅錠”榮獲“省優秀重點新產品”稱號。
光伏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賽維LDK作為光伏新能源行業骨干企業開始穩步復蘇,在國家政策的帶動和扶持下穩定發展。賽維LDK和產業開發區的協同演化下,互相促進發展,推動產品的不斷創新,園區的技術水平不斷升級,達到了雙贏的局面,形成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影響力的品牌。
通過對賽維LDK在處于產業集群三個階段中的不同表現發現,在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在不同的協同創新階段有著不同的協同創新機制和不同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在企業的協同創新過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驅動因素影響,因此,企業的創新機制和發展模式也是動態變化的。
組織內部的協同創新主要依靠產業集群中的競爭對手、顧客和供應商與企業形成協同關系。通過與競爭對手形成知識資源的互補,利用顧客的需求和反饋來進一步定義市場,生產出更適合市場、更能滿足消費需求的產品,與供應商進行技術的合作、零部件的研發,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改進和發展。賽維LDK大量多晶硅生產廠的建立以顧客和供應商提供的數據作為支撐,精準對焦需求市場。企業在與各個創新主體的協作過程中形成企業間的協同創新網絡。在組織內部的協同創新中企業主要采用溝通機制。企業在產業集群中通過了解合作者、競爭者和供應商之間強有力的互補優勢后,對其社會地位進行定位,提高彼此之間的信任程度,縮小知識供需之間的矛盾和差距,提高雙方信息的共享效用,降低溝通成本,增進對彼此優勢的了解,建立雙方合作的堅實基礎,從而達成知識評價上的一致性。
在組織外部的協同創新中企業主要采用協作機制和協調機制。在產學研過程中,企業主要以市場為導向,院校及科研院所主要以科研為導向,雙方在合作基礎上存在一定的障礙,需要政府搭建知識協同的平臺,調節雙方的利益導向,在保證科研院所科研成果有效提高的前提下,改變企業在成果運用方面的“短視”現象,降低知識損耗,消除信息不對稱,建立資源共享的通道和機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知識保護體系的建立對于企業創新起到重要作用,能夠有效降低企業創新風險,增強創新動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內部的協同創新是在企業實現創新發展條件基礎上產生的,組織內部通過協作,創新網絡不斷演化,共享優勢資源、信息和技術,在企業外部環境的輔助性服務機構會根據企業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所反饋的各種需求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信息支持和技術支持,而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的協同創新發展過程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分別為:(1)形成地區資源及創新網絡;(2)創新網絡互動協作;(3)創新網絡循環發展。創新網絡的形成推動著產業集群的發展水平不斷發展,以上三個階段中,隨著創新網絡的進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集群效應和創新能力也不斷增強。
在企業協同創新的過程中,處于不同產業集群發展階段的企業的協同創新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和運行機制,其協同創新發展模式也各不相同。
3.3.1 數量擴張期的共生協同模式
在產業集群的數量擴張期階段,企業主要依靠產業集群中基礎設施和基礎資源的共享,為企業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和發展的空間,以戰略協同為主。企業外部的協同程度較弱,主要依靠企業內部的協同創新來推動企業利用資源、搜尋信息和改進技術,公司內部的各職能部門之間以及各人員之間的協同創新對于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響。研發人員、市場營銷人員和生產制造人員在專業背景上的高度差異化可為其提供合作的基礎,相互交換不同的信息源,共享知識,促進各自的發展。
3.3.2 質量提升期的共創協同模式
在產業集群的質量提升期,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開始逐漸跨越企業的邊界,與外部的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和金融機構進行合作,但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導下和科研機構進行產學研的合作,共同開發技術,圍繞技術創新展開,帶動企業需求與科研需求的雙增長,協同程度中等。
3.3.3 品牌創新期的共贏協同模式
在產業集群的品牌創新期,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與外部的各大輔助性機構之間進行需求互換,共享優勢資源,組織邊界開始模糊,各機構之間的人員相互滲透,信息公開化,協同程度進一步提升,企業所需的各項創新條件逐漸齊全。由于光伏制造業的快速增長,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相對需求減少,國外市場實行“雙反”政策,市場競爭激烈,賽維LDK發展困難。2012年,江西省出臺“十二五”規劃,并發布《促進我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為賽維LDK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并因此獲得政策支持度過難關,借助于創新網絡內各主體的協同合作和資源共享,確立了全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