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吉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
農民畫是民間藝術中的奇葩,其產業與上世紀政治浪潮密不可分,在新時代背景下,農民畫的發展軌跡也越發引起人們的關注,眾多學者專家探索農民畫的發展歷史,探討其與時代發展的關聯,分析各地農民畫的特點等,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深入,各地具有農民畫歷史的縣市,也都在深入探索特色農民畫產業發展在扶貧脫困、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地農民畫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如上海金山、廣東龍門、山東日照等地,城市化水平較高,農民畫發展獲得了較好的轉型,農民畫的文化產品開發狀況良好;城市化發展相對較慢的地區,如陜西、甘肅、青海等地,地方傳統民間藝術形態保存較為完整,農民畫具有民族原生態文化的特色。反觀東豐縣雖在農民畫發展歷史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正處于城市化發展進程初期的現狀,決定了其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正處于形成的過程中,農民畫發展處于探索階段,農民畫及其衍生產品的銷售渠道相對閉塞。本文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探討東豐縣農民畫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為促進農民畫產業發展,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目標提供具有創新意義的參考。
東豐縣位于吉林省南部,本地人民在漫長的歲月中用勤勞的雙手進行勞動創造,逐漸形成了多種頗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東豐農民畫館中展現了滿族剪紙,灶王圖等,展現了東豐勞動人民的審美,農民畫家進行藝術創作中學習借鑒各種藝術形式,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體現了農民的審美取向,為農民畫產生奠定了基礎。
東豐農民畫發展最初高潮伴隨著大躍進等活動,50年代為響應號召,農民中的能工巧匠積極用形象的方式配合宣傳,從對版畫,年畫等傳統藝術形式借鑒中,農民畫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新時代為農民畫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隨著人們思想解放,新時期東豐農民畫從本土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學習西方藝術繪畫技巧,逐漸擺脫工筆畫式的工整細膩,注重思想情感的表達,形成色彩艷麗的藝術風格【1】。
東豐農民畫經過幾代人努力走出自己的創作之路,東豐農民畫憑借鮮明的藝術特點在中國農民畫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作品遠銷國外。農民畫家因創作農民畫發家脫貧,東豐因農民畫走向國際。東豐農民畫已進入產業化時代,東豐縣大力創建農民畫創作基地,舉辦農民畫培訓班,在全縣中小學開展農民畫主題美術課程,為農民畫藝術創作提供人才保障,出臺系列政策文件,提升農民畫家的創作積極性,為農民畫發展提供政策保證。
在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東豐農民畫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推動了當地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同時由于各種原因東豐農民畫產業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東豐農民畫產業的持續發展。當前東豐農民畫產業發展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文旅產品開發薄弱,產業配套設施亟待完善。東豐農民畫產品較為單一,旅游開發停留于低層次階段。文旅缺乏創意,文化展示項目缺乏,產業鏈條不夠完善,游客重游率較低。
東豐農民畫旅游產業發展以家庭自駕游為主,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夠完善,農家樂大多為家庭作坊式經營,標準化程度低,難以留住客源,景區無專門的旅游接待泊車服務,難以滿足跨景區游覽需求。娛樂方式相對單一,對游客體驗大打折扣。東豐農民畫旅游產業以書畫為切入點,書畫產業鏈未形成,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才較為匱乏,農民畫取材來源日漸減少,許多農民畫作者逐漸具備了進入城鎮生活的外部政策環境和一定的經濟能力,他們紛紛脫離農村,走向城鎮和城市,在創作導向方面,往往被銷售市場所左右,市場上什么好賣,他們就畫什么,“為市場而畫”,而不是畫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生存體驗,脫離了“創作引領市場”的軌道。因此,要實現產業的全面振興,使農民畫產業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就必須形成新的更加適應農村現代化進程的產業鏈條,東豐農民畫也必須充分依托鄉村旅游業、鹿苑產業鏈等經濟模式,來實現一次華麗的轉身。
農民畫與文旅產業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鄉土旅游是農村脫貧致富實現新興產業振興發展的抓手,文化是鄉村的優勢資源,旅游是產業輸出的端口。農民畫在農村涵養文化方面較有優勢,城市快速發展中有大量的城市遺產遭到毀滅性損毀,鄉村由于未經歷大規模占城,很多地方保存了原始的面貌,體現出強大的文化資源優勢。東豐縣農民畫經過了較長的發展歷史,在政府高度重視與正確領導下,當地文旅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由于各種原因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農民畫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東豐縣農民畫產業發展要解決現狀問題,推動產業不斷快速發展,帶動鄉村振興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2】。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更多依賴市場能發揮作用,東豐縣農民畫產業發展應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可以迅速解決公共服務落后的局面,完善公共交通及衛生條件。社會資本進入伴隨先進的管理模式與人才進駐,引入社會資本同時成立全域旅游集團進軍資本市場,提高全域人民收入提供保障。
文化與生態是農村的重要資源,旅游是實現資源產業化完美的契合點,農民畫正是契合點上的點睛之筆。也是東豐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的抓手和著力點,能為消費者提供精神供給,也能夠把當地的風土人情更加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游客面前、心中,進而擴大東豐縣農民畫產業影響力。文旅產業發展有效帶動經濟發展的全產業鏈,農民畫根植其中形象具體的反應新農村面貌,反補農村文旅產業發展,方能激發農村經濟活力,帶頭鄉村振興戰略發展。
農民畫的發展與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扶持和積極倡導是分不開的,舉辦各種農民畫展、研討會、培訓班等舉措,都可為農民畫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第一,充分利用微信、微博、互聯網等自媒體手段宣傳推廣東豐農民畫。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打破傳統的農民畫的銷售方式,充分發揮微信、微博、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眾籌等新技術優勢,采取“農民畫+互聯網”“農民畫+眾籌”等手段來展示、宣傳、推介、銷售農民畫,實現精準營銷,輔以旅游景點、店鋪銷售和農家樂、上門訂購等傳統模式,一方面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擴大東豐農民畫影響力,為形成產銷一條龍的發展模式奠定基礎。
第二,創建農民畫產業園區,探索產業化發展道路。充分利用東豐縣滿族文化風情,依托東豐?國際梅花鹿產業創投園區,把農民畫產業融入鄉旅文化產業之中,努力打造東豐農民畫品牌效應,推動“東豐農民畫村”建設,招賢納士從全國各地聘請有影響、有實力的農民畫畫家來客座或常駐。一方面有利于農民畫作者之間互相交流學習,一方面可以吸引大批慕名而來的游客。發展當地的鄉旅產業的同時形成東豐農民畫活的文化名片。
第三,開發東豐農民畫文化創意產品,將農民畫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囿于經濟水平與消費觀念,當今中國真正能夠消費農民畫的機構和個人并不普遍。而相對較低的市場需求必然導致上游生產的規模限制,為實現鄉村整體振興,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研制開發出集藝術性、觀賞性、裝飾性、地域性等于一體的農民畫文化創意產品則越發的迫在眉睫,如:瓷磚、家具、窗簾等等都可將農民畫元素融入其中,只有將農民畫藝術融入日常生活,才可帶動更大的市場,也方能在農民畫產業鏈發展的源頭實現名與利的雙贏。
第四,打造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實現東豐農民畫產業可持續發展。東豐農民畫產生的歷史并不長,同全國許多地區農民畫一樣,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為了實現產業化發展,必須打造一個集產學研為一體的團隊,緊密同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及全國各地優秀的農民畫產業基地保持聯系,加強對農民畫作者的輔導和培訓,加強對農民畫的理論批評和研究,在理論研究上充實農民畫的創作、技藝、淵源,使其理論化、專業化、系統化,有了良性的新陳代謝才會有更多新的產品問世。而鄉村振興的道路也并非一朝一夕,在這一征程上更需要我們的農民畫不斷地自我完善和發展,更好的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需要,把農民畫產業發展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展現東豐地區風土人情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發展。
東豐農民畫是后天的藝術形式,其發展離不開對其他藝術的借鑒吸收,最終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東豐農民畫產生發展經歷了曲折的歷程,是幾代人克服重重困難持久不懈努力譜寫的奮斗史,東豐農民畫在新時期背景下成為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要充分發揮農民畫產業優勢,加大市場拓展,推動農民畫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