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湖北武漢 430065)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為了全力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我國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而創新創業是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有活力發展的關鍵供給端。大學生正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在這種情況下,各級政府均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因此大學生創業熱情高漲,自主創業率不斷提升。通過創業帶動就業,也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但是在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顯現出來,大學生尤其是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素質仍然相對缺乏,創新創業能力相對不足,導致創業過程中失敗率也較高。因此創建適應高職學生特點的創新創業素質培養體系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本文通過調研湖北省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素質培養,分析現行高職院校創業創業素質培養體系的不足,提出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培養的有效路徑。
創新創新教育本質是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時代體現。[1]因此挖掘創新創業素質內涵,以素質教育為主要內容,以提升創業能力為核心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標。筆者基于前期的理論研究,提出創新創業素質的構成要素包括創業意識結構、創業知識結構、創業能力結構。
為了更好的了解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現狀,筆者選取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等湖北省5所典型的高職院校部分畢業生和在校生作為研究對象,展開了“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現狀”的調查研究。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78份,其中有效問卷為435份。問卷從“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能力”三個部分對創業素質現狀進行調查。
本次調查從“創業意向”、“創業信心”、“創業動機”、“創業興趣”四個方面來了解高職學生創業意識。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有356(81.8%)名學生表示有過創業的想法,另外79(18.2%)名學生則沒有創業的想法。可見高職學生總體創業意向還是比較高的,這也為我國鼓勵創新創業發展舉措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即便是有創業意向的學生,創業信心也稍顯不足,只有243(55.9%)名學生表示對與創業有信心,接近一半的學生(44.1%)表示對于創業依然信心不足。在創業動機方面,主要的兩種動機是“發財致富”(31%)和“不想就業”(19%),占了接近一半的比例。學生創業更多還是出于短期功利的目的。在創業興趣方面,根據調查顯示選擇“非常感興趣“的學生有39名(8.9%),有45人表示對于創業“很感興趣”(10.3%),選擇“比較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人數分別為245人(56.3%)、106人(24.5%)。可見高職學生普遍對于創業的興趣不足。
通過對于創業意識的調查,我們發現高職學生創業意向較強,但是創業信心稍顯不足,創業動機過于功利,這也導致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問題容易退縮,高職學生的興趣也并不濃厚。
創業知識包含的內容較為豐富,有的可以從知識學習當中獲取,比如創業政策、營銷和財務等運營管理知識等,有的則需要從自身或者他人的創業經驗中獲取。[2]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從創業政策和創業管理知識兩個層面去考量高職學生創業知識現狀。
在調查學生中,僅有79人(18.2%)了解過國家以及創業當地的大學生創業政策,其他學生均選擇“知道,但不了解”,由于院校創新創業課程的推廣,沒有學生選擇“不知道”。另外只有23人(5.3%)的學生認為自己具備創業所需要的營銷、財務等知識。
通過對于創業知識現狀的調查,我們發現高職學生普遍對于創業知識不是特別了解,對于政府扶持政策的不清晰以及自身知識認知的缺失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創業意識。
創業能力是創業者能夠成功履行職責的能力。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從“機會識別”、“領導決策”、“管理溝通”、“組織協調”、“承受挫折”五個方面去了解高職學生創業能力現狀。
僅有10名(5.3%)學生會留意身邊是否有創業機會,說明高職學生普遍對于創業機會的關注度不夠,因此也很容易錯失好的創業機會。在領導決策方面,有79名(18.2%)學生認為自己“能夠獨立并且很好得完成工作”。說明高職學生具備一定的領導決策能力。在管理溝通方面,有152名(34.9%)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在需要幫助時,說服他人幫助自己。在調查中,有接近一半的學生對于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持樂觀態度,認為自己能夠認清團隊成員的優劣勢并分配恰當的任務。當面對挫折時,92名(21.1%)學生會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但是有28名(6.4%)學生不能積極面對,甚至會選擇放棄。
通過對創業能力現狀的調查,我們發現高職學生具備較好的管理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但是缺乏識別創業機會的能力,領導決策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都需要加強培養。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高職院校創業素質普遍不足,尤其是在面臨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大學生創業更是需要創新思路,適應經濟變化,對于創業的素質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調查,我們分析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在創業素質培養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目前學生在校期間能夠直觀接觸到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的主要是創新創業課程以及創新創業社團。但是在創新創業課程中,一方面一般排在大一的課程中,學生對于大學尚無明確的規劃,對于創業更是沒有較深的認知,大多認為創業和自己無關,上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創新創業課程依然沿用的是傳統課程中老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教學模式,學生在知識獲取環節仍然是被動融入。而在需要學生實踐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創新創業社團中,學生參與人數少,在組織社團活動的時候更多的流于形式,學校、指導教師搭臺唱戲,本應是主角的學生反而只能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
總之,在需要學生主動參與的課程以及活動中,學生都缺乏主觀能動性,導致無論是學生的創業興趣還是創業能力、創業知識的獲取都明顯不足。
高職學生創業自身資源不足,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學校提供創業指引,必然也要借助行業企業的資源。但是目前的現狀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流于形式,難以實現深度合作。有的校企合作還停留在理論階段,有的只是個空架子,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領導檢查。而有的雖然已經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實訓基地,但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沒有將實訓基地有機的融入已有課程方案中,企業專家進課堂也沒有完全發揮其專業特長。因此缺乏有力的行業企業指引,學生能夠從成熟的企業中學習到的企業管理知識、創業經驗等就格外匱乏,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學生創業素質的培養和發展。
這幾年隨著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出臺,各高校都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創新創業課程,隨之而來的是師資的匱乏。目前以我校為例,創新創業課程安排的大都是輔導員。而輔導員本身很多也都是碩士研究生畢業直接來學校工作,學識較高,但是大多并沒有創業經驗,對于創新創業的理解也趨于片面,自然也很難在課堂中讓學生的創業素質得到明顯的增長。而現在教育廳以及學校也都加大了對于創新創業的師資培訓,但是對于輔導員來說常規工作本身繁雜,而在創新創業課程的講授中也沒有有效的激勵措施,因此大多數老師只是將講授創新創業課程當成一項要完成的任務而已,最終也導致了目前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培養的無序化和形式化。
創新創業課程不同于傳統課程,需要學生積極互動、發散思維才能達到應由的學習效果。因此應該創新教學形式,可以借助于“互聯網+”的新平臺,將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個人學習與小組學習,案例分析與實踐研究有機融合在課堂中。[3]強調在創新創業課堂中以學生為主導,激發學生的主管能動性,既強化創業知識的吸收,也培養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各方面能力,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另外在學生活動中,形式可以豐富多樣,比如舉辦創業知識講座,各類創新創業知識競賽等,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強調學生是主體,學校以及指導老師應該起輔助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增強學生的創業信心。
在現有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可以建設創業實踐基地。利用已有的企業資源,為學生搭臺進行創業實踐,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創業如何運作,另一方面能夠解決企業人才需求,實現學生和企業的雙贏,從而保證這一方案能夠持續運營。對于學生來說,一方面將創業理論運用于實踐,另一方面有學校和企業的雙護航,極大地增強了創業的成功率,從而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得到均衡的發展。
教師往往是高職學生創業路上的啟蒙者,所以教師的水平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創業素質,因此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迫在眉睫。要鼓勵老師們“走出去”,既可以接受培訓,也可以走到企業、其他示范院校去學習創新創業各方面的知識以及優秀的教學方式。考核時,要考評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效果,作為評聘職稱的重要條件。另外指導創新創業大賽獲得獎項等同于重要的專業比賽,對指導教師給予獎勵。
在了解了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現狀后,在國家已有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個人、學校、企業三方共同努力,積極參與到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培養中來,才能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合格的創業者,為國家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