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
(荊楚理工學院,湖北荊門 448000)
省政府提出實施“中國農谷”戰略,省委書記李鴻忠指出,打造成“綠色之谷”、“富民之谷”;“中國農谷”是標準機遇。荊門奮力推進“中國農谷”建設,按照“三年見成效”的進度目標,強力推進“四個荊門”建設。“中國農谷”建設已成彎弓之勢。在“中國農谷”建設推進中,需要深思一些問題。拋開行業領域的外衣,“中國農谷”在功能定位等本質方面有何不同點?“抓住問題的本質,有利于把“中國農谷”打造成為富民之谷”。
省委書記李鴻忠指出,“中國農谷”是推動經濟科學發展的平臺,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路徑。“中國農谷”發展模式應和當前國情及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進行科學分析。“中國農谷”直接指向“三農問題”,堅持以城鄉統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根本,探索社會建設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路徑,是強力推進“四個荊門”建設的關鍵[1]!
在借鑒經驗中,要把握本質區別,把握“中國農谷”的發展方向。“中國農谷”和“中國光谷”的相同點是打造“創新”和“產業”,強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造“創新型經濟”。“創新之谷是“中國光谷”的根本動力。
“中國農谷”要以造福人民為落腳點,“中國農谷”強調通過打造“產業之谷”帶動“富民之谷”。構建拉動傳遞的路徑是“中國農谷”建設的根本任務,要通過創新統籌體制,激發農民的主體作用,讓群眾在“中國農谷”建設中共享發展成果!才能探索出保障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從可持續發展要求出發,“中國農谷”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需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事業,“產業之谷”“教育之谷”共同構成“中國農谷”戰略體系。
可以說“產業之谷”是“中國農谷”的支柱,“富民之谷”是“中國農谷”的“神”!“教育之谷”“是促進“中國農谷”“形神兼備”的發展途徑!“富民之谷”是社會建設的要求。
“富民之谷”推進的基本涵義是群眾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保障人民在建設中同步發展;“富民之谷”的建設,需要以教育發展為基礎!
我國長期實行城鄉隔離政策,導致我國農民接受教育的機會處于很差的水平。致使我國農民削弱了共享發展權的能力,我國農民主體和城市居民相比發展能力不足。“富民之谷”的建設,要逐步提升農民共享發展權的素質。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教育是基礎,要把握其中的深刻內涵,落實到實踐行動中。“中國光谷”的強勁發展依賴于相融的“教育之谷”的基礎作用,從“教育之谷”中獲取人才和信息等資源。“中國農谷”的建設必須配套“教育之谷”[2]!應從核心內涵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實現“中國農谷”戰略目標。
“中國農谷”建設可以通過“招商引資”,“神”的打造要布局“教育”上進行創新!為科學推進“中國農谷”戰略建設,建議由湖北省申報“城鄉統籌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戰略;在“產業之谷”、“創新之谷”等戰略基礎上,在現有的教育資源上,實施“教育之谷”戰略。
城鄉統籌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設,有利于推進“中國農谷”戰略,有利于有效實施“富民之谷”,有利于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綜合改革試點的目的,是探索經濟社會建設的一體化發展模式,保障社會公正和諧的科學發展路徑。通過創新城鄉統籌體制機制,激發保障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機制上保障人民在“中國農谷”建設過程中共享發展權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立把“三農”融入到市場經濟體系的社會管理體系。(1)健全城鄉戶籍管理體制機制;(2)建立發展城鄉金融體系;(3)建立農產品定價機制;(4)健全農村土地流轉體制;(5)健全新型農民教育體制機制;(6)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
高舉“中國農谷”旗幟,強力推進“四個荊門”建設!借鑒國內外城鄉統籌建設經驗,把“三農”融入到市場經濟體系和社會管理體系;整合資源,多層次發展教育,弘揚繁榮“中國農谷”品牌文化,以特色文化優勢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湖北大戰略;促進強力發展為中部崛起戰略支點!打造“中國農谷”,使之發展為“湖北樣板”的試點區。
在“產業之谷”、“創新之谷”等戰略基礎上,科學制定“中國農谷”戰略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一體化實施“教育之谷”戰略。
“教育之谷”建設的根本使命是為“三農”發展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事業服務。圍繞“中國農谷”建設,促進“人才”資源的整合:(1)培育培養新型農民;(2)提供人才咨詢服務;(3)“國內外優秀資源的引進與整合。
按照“中國農谷”戰略體系的本質要求,放眼未來,制定“教育之谷”聯盟機制;健全“科技、教育”統籌發展機制;健全成果交易體制制;
開拓荊門市內外社會優質教育資源。打造與戰略相配套的“教育之谷”。建立在荊門的有楚理工學院,劑門市職業教育集團,以及眾多的技術培訓機構和科研機構。荊楚理工學院是荊門省屬本科院校,荊楚理工學院堅持“志在高遠;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堅持“立足基層的辦學思路,建成為特色鮮明的“中國基層型大學”。荊楚理工學院已逐步打造了特色鮮明的“鄉村建設學院”、“社會管理建設學院”、“循環經濟工程學院”,荊楚理工學院發展積累了良好的基礎”!
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制訂與國家農業部要求相適應匹配的綱要。是地區新型職業農民繼續教育的頂層設計。
從本區域農業增效的要求出發,統籌繼續教育資源,實現涉農學歷的提升。教育機構要圍繞新型職業農民繼續教育開展工作,最終實現新型職業農民知識等全方位提升[3]。
培訓機構在開展繼續教育中,要分層研究農民需求的差異性,研究不同農民崗位能力培訓的差異性。新型職業農民在文化、經營規模等方面存在差異。考慮到不同農民的培育目標,教育環節不同。例如生產經營型繼續教育包括經營管理職業能力的拓展培訓;技術指導應用的專家咨詢環節;共同探討的互助環節職稱等高層次教育環節;年終展示交流等評估環節。
精心設置專業課程是職業農民繼續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讓受教育者感受學到的知識技能“實用”,必須調研農業結構,走訪農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確保教育的針對性。開設農民急需的專業課程。
單一的教育內容滿足不了職業農民的教育需求。教育培訓機構要在現代農業生產教育培訓中,注重知識與技能的貫通,注重農產品生產的對接,讓農民聽得懂、用得上。
建設適應需求的師資隊伍是農民教育要達到高質量目標的根本。根據職業農民類型的差異,打造一支“復合型”教師隊伍;要培養實踐經驗豐富的講師團;與科研院所相融合,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要和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合作,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的技術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支農業政策宣講的專家隊伍;著力建設農業經營管理的精英隊伍。才能符合新型職業農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
隨著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新型農民教育應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當前僅少數農名參加遠程學習,能適應微課學習形式。政府與培訓機構應做好普及新型農民網絡應用知識,開展互聯網應用技能,遠程學習等信息化基礎知識培訓,使其感受到互聯網+的便捷優勢。
為新型農民培養提供專業技能,市場規劃等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識支撐平臺,是農民實踐遠程觀摩互動的新舞臺。搭建新型政策幫扶平臺,政府應加大對職業農民政策支持,通過平臺及時發布相關政策,引導穩定更多從事農業的農民成為農業建設主力軍。
本文提出了兩條建議,由荊門市實施“城鄉統籌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戰略;在“產業之谷”、“創新之谷”等戰略基礎上,整合資源,實施“教育之谷”戰略。其目的是希望把“中國農谷”強力打造成為“富民之谷”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