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曉娜,趙海濤
(衡水學院,河北衡水 053000)
因為秦末戰爭的影響,百業凋零,所以漢初統治者與民休息,“無為而治”,至武帝時,國力強盛,國庫充盈、人口眾多,張騫使西域,同時大敗匈奴。董仲舒在國力強盛之際提出“度制”思想,究其原因,是董仲舒看到了強盛背后隱藏的重大社會問題。
內政外戰等原因使得社會的兩極分化問題逐漸嚴重,對內而言土地兼并嚴重,官府橫征暴斂人民生活逐漸困苦,對外而言漢武帝對匈奴連續戰爭雖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邊境,但另一方面卻加重了民眾的役費。隨著貧富矛盾不斷加劇,西漢鼎盛背后的不穩定逐漸顯現,而董仲舒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度制”思想。
董仲舒的《度制》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開篇即引孔子之言,“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董仲舒的“度制”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制度,“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度制,猶制度。”他認為制定規章制度要恰當,不能不及也不能過。二是調均,這是董仲舒具體制定制度時提出的原則,所以《度制》篇又名《調均篇》,輿案黃氏日鈔作《調均》。”董仲舒主張通過“調均”使得貧富有差、有度,以達到社會的長治久安。當然“調均”并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將貧富差距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內,做到“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即可。他認為“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此眾人之情也。”
董子說武帝“言秦用商鞍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葉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貧富差距太大,社會必會動蕩不安,就不可避免發生暴亂。所以“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才會使上下向安,社會安定。《白虎通·禮樂篇》中也說“禮者盛不足,節有余,使豐年不奢,兇年不儉,貧富不相懸也。”對當時社會狀況,董仲舒說:“今世棄其度制,而各從其欲。欲無所窮,而俗得自態,其勢無極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夜瘡于下,則富者愈貪利而不肯為義,貧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難治也。”
董仲舒指出了沒有制度約束而導致的社會危害。他認為當時的社會沒有制度約束,使得人們各從其欲,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富人和官員會為了財富不為百姓著想,窮人則會為了生存而犯禁令,所以導致社會不安。
董仲舒正是王朝強盛的表面下看到了這些深層次的矛盾,所以提出了代表他理想社會構建的主張,即“度制”調均。他認為應該“制人道而差上下”,不是絕對平均,但差別不能太大,即做到“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這是他度制思想的基本原則。
董仲舒認為“度制”管理實現途徑也應是德主刑輔,通過教化實現。儒家一項主張以德為主,刑罰始終應處于輔助地位,董仲舒重視教化百姓,希望用教化禮節來做制度的保證。他說“將以貴貴尊賢,而明別上下之倫,使教魚行,使化易成,為治為之也。”教化保證了制度實施,而制度保證了社會的安定。
作為最高層管理者的君主應做到“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在現代組織甚至國家的管理中,領導者作為有效管理的關鍵要素這一點仍是不容置疑的。
董仲舒提倡“人最為天下貴”,這是儒家一脈相承的思想,認為人是天下位最尊貴的,管理必須以“人”為本。近代化早期西方普遍奉行科學管理理念,主要是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思想,這種科學化、標準化管理方法雖然也重視員工的積極性和滿意度,但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勞動生產率。當然,這種科學管理體系也有很大價值,但對人進行科學式的管理,并沒有關注人本身的價值,現在人本管理逐漸成為占主導的價值觀。而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管理者如何做到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實行人本管理就是重中之重。
“人本”管理理念與“物本”管理根本的不同在于,“人本”是將“人”作為“人”去管理,人不是實現利益的工具與手段,企業管理與發展中重視員工的的自身發展與自我實現,企業和組織關注員工個人的需要和情感,使個人發展目標與企業戰略目標協調一致。
作為最高層級的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樞要是關鍵、中心的意思,古代君主是掌管等級的中心,這句話同時也就意味著對于領導者作為管理成功關鍵因素的肯定。
在現代組織的管理中,領導者作為有效管理的關鍵要素這一點仍是不容置疑的,當領導者有效時,他的下屬才會被高度激勵,忠誠于組織并取得好的業績,從而促進組織和個人協調發展。正如《論語》中說:修己安人,修己是管理的基礎,管理其實就是作為管理者要先樹立榜樣,做事先做人,管理者把人做好,才談得上管理。安人是管理的目標,管理者要以人為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真正尊重、關愛下屬,以情動人不斷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從而達到“安人”的目的。
董仲舒提出故明圣者象天所為“為制度”使諸有大俸祿亦皆不得兼小利,“不與民爭利”乃天理也,朝廷百官既然拿著俸祿就不要再從事其他的可以與民爭利的活動,做到: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作為最高層管理者的君主應該做到,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作為領導和管理者,不可與下屬爭利,而是要充分下屬的利益。
蒙牛集團創始人牛根生認識到“大勝靠德”,作為領導管理要靠“德”,尊重和重視下屬利益便是“德”的表現,如果一個企業的領導只想自己的利益,根本不考慮員工下屬利益,與下屬爭利,這個企業必定離心離德,絕不會不會有好的發展。
現在市場競爭很激烈,企業必須要有效益才能生存和發展,所以企業為了管理和激勵員工,會進行績效考核,并且薪酬、晉升會與考核相關,這也是有必要的。但是通過董子的“度制”思想,我們應該認識到過度的差距會造成人心浮動,給管理帶來不利影響,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所以要合理權衡“績效”與“公平”的尺度,首先保證績效管理本身的公平,其次,相對平衡整體,這樣才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
總之,現代企業管理既要重視績效管理,但是對員工的管理與激勵不能僅局限于績效,更要注意維護整體的公正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