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劍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前言:高等職業學校主要培養的是專業性很強的技能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就注定其考試模式不應與過去應試教育相同,不能只通過簡單一張成績單來下定論。需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考察,考察方向應涵蓋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專業技能掌握能力和身體素質等方面。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注重學生的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的交換與共享,既可以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能為企業為社會源源不斷的輸送具有強專業性和針對性的技能型人才,達到三方共贏[1]。如今校企合作已經占到高等職業學校就業招生上極其重要的地位,畢業學生水平究竟如何?能否勝任在企業中的工作?高職學校有沒有能力培養出綜合素質出眾的技能型人才?都需要通過不斷的考試來衡量,以考試的結果作為最終的鑒定標準。因此,高職院校的考試模式急需向校企合作的要求靠攏,幫助學校、企業及學生自己,對于學生實力做出精準的判斷,讓三方對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準確的了解,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及專長,輸送到最合適的工作崗位上。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考試模式仍是以最傳統的筆試考試為主,不論是電工、技工還是維修工仍以一張試卷作為學生的能力考核就顯得非常蒼白無力了。很多高職院校老師不注重教學結果,考試試題多是教材中概念的默寫,甚至為了完成學校設定的考試通過率,還存在“考前劃重點”的行為,嚴重違反了高職院校想檢測學生能力,選取最適合學生的工作方向與工作崗位的初衷[2]。同時,部分學生也對自己非常不負責,上課時不認真聽講,課后不鞏固復習,甚至存在逃課的行為。這部分學生有的只在臨考試前背背重點,或在考試過程中作弊敷衍,考試后去老師家登門拜訪,殷勤送禮以求通過考試。只以一張成績單來論處的話,如何能反映出一名學生的真實水平?也對其他認真聽講,努力學習的學生非常不公平。
雖然高職院校相對其他學校更為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但在試卷中難免還是側重與理論性的考察,忽視了與社會實際的聯系。試卷題型單一,多是單項選擇體、名次解析題等,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和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考核這樣的考試模式易導致學生對于知識不求甚解,懶于思考,現場實操能力差的問題。面對考試,學生們不論是什么科目,不管是什么課程,哪怕聽不懂也不用去思考去問,只需要背誦就可以應付絕大多數考試,成為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3]。這使得學生真正步入工作崗位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學校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卻并不能很好的適應工作,“高分低能”的學生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可見現在以知識背誦為主的高職學校考試模式并不能滿足學校對學生能力把握,企業對學生的招聘要求,與整個教學與應用環節脫節嚴重,與社會形勢脫軌嚴重。
高職院校普遍以分數對學生去排名,但這并不能代表學生的真實實力與業務能力。學生們在高職院校大多數學習的科目只有期末一次閉卷考試作為檢測機制。學生的優劣只取決于一次期末考試成績,平時的課堂表現,對于學科的實際掌握能力都沒有得到反饋。一學期的課程學習下來,老師只會得到一張正態分布的成績單,看起來成績喜人,但是學生們實際的掌握情況,學生自己心里沒底,老師心里沒譜,學校與企業更是不清楚,面對將來的招生就業只能采取碰運氣的方式。同一批次招聘進入企業的學生,有的在短暫的實習期過后,就能迅速成手,甚至能夠成為隊伍中的領班人物。而有的學生經過了實習期的培訓仍舊無法適宜企業與社會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工作完成效率低下,工作失誤很多,最終匆匆離開崗位,并且在短期內很難再次找到合適的工作,在家里“啃老”,成為一個“宅男”的現象非常普遍。這都是因為學校在對學生的培養上只注重理論,不能做到聯系實際,與社會科學的發展相接軌,而只以一張筆試成績論英雄,最終導致培養出了“理論的高手,實踐的矮子”。
沒有人比企業自己本身更知曉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更能夠按需供給,針對性培養。所以高職學校的重要技能型科目可讓企業參與命題,學校負責理論方面考試的命題與創作,企業對日常生產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模擬與考核。這樣也可以讓學生提前適應將來在社會上自己即將面對的生活,也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到自己所學專業將來的工作方向、工作種類、工作模式及工作環境。讓學生心中早早做出選擇,如果自己對本專業非常認可與接納,對將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環境非常滿意,就會自覺積極主動的將學習的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們化被動填鴨式教學化主動積極向學,有針對性的重點鉆研自己將來工作中所要用到的知識與技能。避免在工作中出現,這個知識我要用到了,我記得我學過,但是我沒有認真聽,以至于幾年的高職學校的學習中沒有任何收獲。對自己專業方向不滿意的學生,也可以及時做出改變,尋找自己喜歡的,也適合自己的新方向,避免進入公司之后才發現事實與自己的想象相去甚遠,自己根本無法接受這樣的生活,浪費了一次寶貴的就業機會,同時也是對學校和企業資源的一種浪費。最后導致自己幾年的學習學無所用,浪費了父母的金錢,虛度了自己的青春還辜負了老師的培養。
在高職學校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學有所用,如果學生對應專業和對應學科有相應的國家頒布的技能型證書,高職學校及教師應當積極組織學生備考,并將證書的獲取程度,加入到期末考試的評判標準之中。國家組織的技能型證書考試,考察范圍全面,考察難度適中,能夠取得證書就代表了國家對該生該項能力的一種認可,獲得該項技能證書的學生,就有資格憑借此項技能謀生就業。這也為企業帶來了很好的評定標準,社會上企業對于國家技能型證書的認可度還是非常高的。沒有獲得國家技能型證書的學生也不應氣餒,應當積極尋求學校、老師及已經通過該項考試的學生們的幫助,找出自己在考試中的失分項,明確自己在基礎知識、實踐操作還是心理素質上存在的不足,在錯誤的地方積極改正,在掌握不夠熟練的地方多做練習與模擬,加強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夠熟練獨立操作考試內容,盡快融入大家的學習進度,爭取在下一次國家技能考試中將此項證書拿下,讓自己在就業上更具競爭力。
拿到證書的學生也不能就此高枕無憂,將證書放在家里睡覺,知識忘在腦后。就如同現在很多學生考駕駛證一般,報班找人花錢作弊一氣呵成,很快駕駛證拿到了手中,但是卻沒有駕駛能力,對交通法規不熟悉,并不敢真的開車上道,即使真的開車走在馬路上,也成為了具有潛在威脅的“馬路殺手”。知識只有自己學會了,掌握了才是自己的。證書可以代表學生當時的掌握水平,卻不能代表一輩子的水平。所以學生及時證書拿到手了,也不能宣布“萬事大吉”,要踏實謹慎,時時溫習,做到終身學習。
校企合作,是三方共贏。學校與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水平的長效發展;學生也通過校企合作獲得了更多學習機會與工作機會;企業降低了招聘和培養人才的風險與成本。我們更應積極促成高職學校考試模式改革,讓高職考試不再單一死板,更好的為學校、學生及企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