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登,成美瑩,董琳琳,黎 怡,張 雷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吉林吉林 132101)
吉林省境內具有豐富的鄉村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綠色生態旅游的潛力巨大,且形式多樣,別具特色,如冬季的冰雪旅游等。生態旅游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1],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基礎上,以生態友好的方式,開發出具有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為一體從而使旅游者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與精準扶貧二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生態旅游的發展,能夠使貧困地區實現脫貧致富;同時,精準扶貧脫貧以后,促進生態旅游更健康發展[2]。也即利用發展生態旅游的形式來脫貧致富,實現“脫貧”與“生態保護”雙贏。本研究借助耦合機制,探索基于綠色的吉林生態旅游開發與精準扶貧協同發展的實施路徑,為吉林地區發展綠色生態旅游業,消除貧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以吉林省劃定的主要貧困市(縣)白山市、白城市、延邊自治州等地為主要調查區域,設定調查問題60個,集中為“貧困地區具有生態旅游潛力的現狀以及旅游開發脫貧情況”、“存在問題的成因”,三個層面;開展預調查,對問卷進行修訂;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問卷449份,剔除無效問卷9份,有效回收率為98%。調查結果顯示,以鄉鎮為單位,共有14個鄉鎮具有發展生態旅游較大的潛力,占整個貧困地區的比例為38%,有4個鄉鎮具有一般潛力,占比11%,可見發展貧困地區生態旅游潛力巨大。通過對問卷進行結果進行深入挖掘,分析貧困地區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貧困戶人口文化素質較低,對發展旅游脫貧的認識不足;二是當地政府在以發展生態旅游方面脫貧施政較為困難,也存在認識不足的問題;三是資金支持成為發展生態旅游經濟的最大困難、四是生態旅游資源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吉林省貧困地區發展綠色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潛力巨大、大有可為。但也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
生態旅游目標旨在加強旅游地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使旅游資源能夠維持可持續性發展,增加該地區居民的收益。精準扶貧目標旨在提高扶貧的實效和準確性,要因地制宜,脫貧要徹底,并且具有可持續性,增加收入,不能返貧。可見二者都具有可持續性、具有增加經濟收入、提高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目標。
作為一種新的旅游產品,生態旅游應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取向,體現了同代人之間和代際之間在生態旅游消費和開發之間的公平性,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精準扶貧應建立在復合當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上,但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旅游者能夠享受綠色自然的環境,貧困地區以綠色環境為依托發展致富,二者在“綠色生態”的價值內涵具有一致性。
在調查過程中,吉林省貧困區域與生態旅游所需的資源在空間上具有耦合性,且所占比例較大。這些區域具備良好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極具特色,結合精準扶貧與發展生態旅游在空間上的重合,將優質的生態資源充分加以利用開發,推動綠色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依靠生態資源脫貧,達到精準扶貧與生態旅游的空間耦合。在精準扶貧人力、物力、財力,政策的支持下,著力于構筑生態長效機制,生態旅游的開發會對脫貧、致富、保護生態在區域上產生強有力的推動作用[3]。
堅持生態旅游開發與精準扶貧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貧困戶、旅游公司等多元化主體參與機制。將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優化使用,將參與主體的合力發展到最大,深度完成多元化的綠色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運營、收益和可持續發展,符合國家和地區長遠利益,符合參與主體的意愿、符合長久的生態發展和脫貧工作。
扶貧對象的識別是基于扶貧開發工作的首要環節,生態旅游扶貧對象體系的構建可分為動態體系與靜態體系。從靜態體系上,是基于政策、制定、村鎮力量與群眾參與的長期性穩定開展精準扶貧的系統性舉措。從動態體系上,由于經濟發展與扶貧效益的體現,原先的扶貧對象存在一定的變動,基于此,通過動態調整扶貧對象更利于實現精準扶貧理念。動、靜態扶貧對象的識別體系相結合更利于具有針對性的、精準地開展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旅游與扶貧工作。
綠色生態保護是大勢所趨,是一項艱巨的長期性的戰略性事業,強化綠化生態保護可采取三類舉措,一是產業布局上,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發展循環經濟,落實節能減排目標。二是滿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通過推進綠色城鎮化、環境保護、有效治理等方式推進綠色生態旅游的開展。三是自然生態上,通過嚴守耕地紅線,加強綠色屏障建設,推行綠色規劃、低碳出行、綠色施工以促進綠色生態保護。生態保護是發展生態旅游和脫貧致富工作的根本,也是紅線,任何破壞生態的旅游和脫貧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近代以來,世界各國因生態破壞環境破壞問題付出了沉重代價,應以此為鑒。
精準扶貧政策為開展以生態旅游為核心的生態扶貧提供了重要基礎,并充分發揮生態扶貧與產業扶貧的協同作用。在貧困地區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精準開展種植業、畜牧業、養殖業農家體驗和生態旅游業等綜合幫扶旅游觀光項目,可充分發揮各地區的不同優勢吸引城鎮旅客,精準有效促進生態旅游扶貧工作的開展,需要進行科學、合理、完整、長遠和可持續的規劃,形成剛要,形成可供復制的樣板。
政府應形成精準扶貧的制度,推動扶貧攻堅的進展。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精準扶持生產、就業、易地搬遷、教育、生態保護與生態旅游,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形成完整的制度政策,提供有利于以扶貧為目的、以發展旅游經濟為脫貧方式的靈活政策和制度保障供給。
政府、市場、貧困人口、公益組織、旅游公司等多元主體參與,將豐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進行合理配置優化,推動生態旅游扶貧工作的發展。不同參與主體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實現綠色生態旅游發展與脫貧致富共贏,實現多元主體參與者共贏,并形成長效機制,形成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