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寧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2015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了《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該文件指出:“根據我國現階段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現狀,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分為基礎、提高、發展三個等級”。民辦本科院校培養的大部分是應用型人才,而不是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型人才。這使得民辦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體系都與大部分公辦院校不同。大學英語是各類本科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如果不能夠順應時代發展,一味遵循傳統模式,則會為人所詬病。因此,民辦本科院校應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結合自身辦學特點,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改革,使之符合時代與潮流的需求。
民辦本科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學生的專業課水平是他們就業時的主要競爭力。如果學生兼具較高的專業能力和英語水平,在就業市場上將更受歡迎。因此,培養英語水平高的應用型人才這一社會需求為民辦本科院校提供了機遇,但也帶來了挑戰。
而目前民辦本科院校在大學英語課程上存在定位不準的問題,這使得該目標的實現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首先,大學英語課程所用的教材大多數是來自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這兩個出版社的教材內容偏難,比較適合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使用,不太適合民辦本科院校的所有學生使用。其次,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專業課聯系不大,學生無法將大學英語課程當中所學的知識與專業課知識相結合,或者將其運用于專業課的學習,使得大學英語在民辦本科院校的實用性不高。因此大學英語課程要轉變其原有的定位,應當著重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如口語和聽力技能的訓練,而不是只片面的追求四六級通過率。
民辦本科院校的成立時間普遍偏短,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這類院校也在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對教師數量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但是民辦本科院校在師資力量和師生比等方面都存在較多問題。
首先,民辦本科院校招聘來的大學英語教師大部分是剛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其中有的年輕教師并非是師范類專業或院校畢業,在校期間的學習以英語語言文學的理論知識為主,沒有學習過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相關課程的知識,在實際教學和課堂管理上缺乏經驗,更缺乏對民辦本科院校學生水平的了解,在教學中往往以傳輸語言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生較為薄弱的的接受能力和自學能力。其次,民辦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負責教師大部分是從普通本科院校返聘的退休教師。雖然他們具有深厚的教學功底和知識儲備,但是并不了解民辦本科院校普通青年英語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只是按照多年來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學經驗來進行管理和教學。這使青年英語教師在業務水平提升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學生在這種管理模式下也難以取得英語學習上的突破。再者,有的民辦本科院校師生比例失衡,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因此每位教師要承擔很重的教學任務,周課時達到16課時及以上,甚至晚上和周末也被重修課和選修課所充斥,無法保證教學質量,也難以找到時間展開教科研討論和提升自身業務水平。
由于招生競爭激烈,民辦本科院校為了吸引生源,其錄取分數線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較低,因此招收進來的學生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很多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進入大學后,沒有擺脫中學的學習模式。因此,當教學內容難度偏高和學習自主性要求較高時,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多民辦本科院校過度強調四六級通過率的重要性,這會讓很多學生失去英語學習的興趣,認為只要通過考試就萬事大吉,對待大學英語課的態度不端正。大學英語課程在很多民辦本科院校只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學生通過每學期的英語考試和四六級考試后,就沒有了進一步學習英語的動力,英語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在畢業時能夠做到流利進行英語表達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在就業市場上就會處于劣勢。再加上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學生會認為英語學習與專業相關不大,影響不了未來就業,對該課程的關注就更少了。
目前就業市場形勢嚴峻,很多公辦本科學院的學生都出現了就業難的情況,對于辦學實力和學生水平與公辦院校有差距的民辦本科院校而言,情況更不容樂觀。因此,在大學英語的改革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適應社會和學生的需求。
民辦本科院校所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多從事生產、服務和管理的一線工作,應該在校期間重點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因此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可將專業英語納入其中,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在大學一年級,大學英語課程應重點培養學生的英語五大基本技能,尤其是聽說技能;在大學二年級,結合專業設置,大學英語應開設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在教學中添加專業課的重要詞匯,讓學生能夠將英語運用到專業學習中。這樣做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使大學英語課程煥發生機與活力,提高該課程在民辦本科院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但是要注意到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可設置較高的標準,或使用難度過高的教材,以免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降低大學英語課程的實用性。
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不一,各人未來的發展方向也不同,因此對大學英語課程的需求也不同。民辦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開設不能只局限在大學第一、二年級,而是應該貫穿始終。學校可采取分級分類教學,針對有考研需求的學生可在大學三、四年級開設考研英語班,大學英語教師基本都有過考研經驗,在教學中可以和學生傳授經驗;針對有出國需求的學生可在大學三、四年級開設雅思班,由參加過雅思考試的教師或者參加過雅思考官培訓的教師來授課,幫助盡可能多的學生通過考試,,獲得出國留學的資格;對于藝術專業和少數民族的學生可開設預備班,選用難度較低的教材;對于有就業需求的學生開設普通班,分級考試后,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來授課,而非一刀切,用同樣的水準要求所有的學生。
傳統的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組成。在分級分類教學后,大學英語課程針對不同班級應采取不同的評價體系。如在預備班中,教師可提高形成性評價在總分值中的占比,注重學生的學習參與程度,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能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學習到更多對未來職業發展有益的英語知識;在普通班中,教師提高聽說成績在總分值中的占比,讓學生能夠有開口表達的動力,課后自行增加英語聽力的學習時間。
民辦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著定位模糊、師資有限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等問題,這使得該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如果各院校可根據自身情況,調整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相信大學英語課程能逐漸適應經濟全球化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