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驍男,張雪峰
(長春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城市環衛保潔人員指的是政府環衛部門雇用的環衛工人、大型公立醫院雇用的保潔員、封閉小區物業公司雇用的保潔員。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C市主城區環衛工就達到1.4萬人,根據筆者的統計,C市封閉小區保潔員的最低配比標準一般為每30戶居民1個保潔員,再加上各單位的保潔員,C市環衛保潔人群應超過3萬人,占該市常住居民人口的0.5%以上。國內其他大中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占居民總人口的比例與C市大體相當。可見,環衛保潔人群是數量巨大的社會底層職業群體。但是,竟然沒有引起我國學術界的足夠重視。
1976年,Solomon最先提出了empowerment(充權、增權、賦權)的概念,此后,充權理論的概念譜系逐漸建立起來。去權(disempowerment)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和信心被消減直至以達到無權(powerlessness)的結果。導致某個社會群體被去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去權的現象則是清晰可見的。
城市環衛保潔人員不容樂觀的生存狀況就是該社會群體去權的重要表現。城市環衛保潔人員收入水平不高,多數人的月工資在1500元至2000元之間,少數人由于承包封閉小區、大型醫院等的垃圾運輸工作,人均月工資能夠超過5000元。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居住條件一般比較差。七成以上的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屬于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中沒有自己的房產,只能租賃廉價房屋。一方面是由于收入微薄,一方面也是為了放置勞動工具和存放廢品的需要。房屋低矮簡陋、室內不通風、面積狹小、吃喝拉撒都擠在一起是普遍現象。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社會保障尚未全部落實。以C市為例,在政府的大力努力下,受雇于政府環衛部門的環衛工人,他們的社保繳納率基本達到100%,但是封閉小區、大型商超和醫院保潔人員的社保繳納率極為低下。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精神生活相當匱乏。據統計,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業余生活僅限于看電視、發微信、打游戲,95%以上的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很少甚至沒有參加過集體文娛活動。
城市環衛保潔人員職業發展空間狹窄是該社會群體去權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一半以上沒有完成9年義務教育,一些50歲以上的人員僅會書寫自己的名字。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就業渠道單一,絕大多數人是依靠親戚朋友的介紹而從事環衛保潔工作,因此即便進入城市職業生涯仍然處于人情社會之中。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法制觀念、安全意識都較為低下,特別是對于勞動合同、勞動與社會保障政策知之甚少,對于政策的解讀的過程里普遍存在著以訛傳訛的情況。
城市環衛保潔人員自我信心底下根源于社會排斥。社會公眾普遍忽視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工作所創造的社會價值。許多人甚至認為環衛保潔工作是輕松、簡單的低級勞動,甚至是政府主管部門也沒有認真落實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休假制度。結果造成一些社會成員輕視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勞動成果。一些社會公眾對于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身份識別仍然局限于“骯臟、卑微、低賤”的層面。由于經常受到社會歧視和排斥,許多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將自己的社會交往范圍局限于老鄉、少數親屬之中,導致自己與城市的隔閡增大,幸福感和歸宿感相對不足。這些困境必然使得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對于自我效能的懷疑,對于未來生活預期不足,對于職業前景缺乏認同。
城市環衛保潔人員自我效能不足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治理方面的因素。目前,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大多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而且是年老體衰、勞動技能匱乏的占絕大多數。由于城市環衛保潔人員自我效能不足必然導致他們在激烈的城市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為了謀取一份工作不得不放棄對于自身權力的追求。另外,社會保障不能到位也是城市環衛保潔人員難以增加自我效能的重要原因。環衛體制市場化改革后,一些企業處于對于利潤的單純追求,犧牲環衛工人的社保利益,有的企業用低額的意外保險代替工傷保險。而小區的物業公司、大型醫院和商超等企事業單位,甚至不給有的企業不給保潔員購買社會保險。再有,專業社工和志愿者的服務項目及對象中很少涉及城市環衛保潔人員。
通過志愿者服務和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增加為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充權的社會服務內容,促進城市環衛保潔人員融入社區,幫助他們樹立自我信心。借助于志愿者服務活動,引導社會公眾普遍參與到社區環衛保潔工作之中去。鼓勵社會公眾在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領導下參加義務勞動,體會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工作辛勞,增強關心關愛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意識。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組織向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全體延伸工作內容,通過社區活動、個案輔導以及小組工作,解決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心理和生活問題。
確立全方位為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充權的工作目標,不斷提升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自我效能。政府應當主動打破舊有的社會治理制度格局,在基本養老、醫療衛生和保障性住房方面開辟綠色通道,使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充權的獲得普通市民待遇,切實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每一個城市環衛保潔人員。政府應當為城市環衛保潔人員提供進一步學習的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培訓班,幫助城市環衛保潔人員補習文化知識、學習勞動技能,實現就業空間的拓展,并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政府應當為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在乘坐公交車、地鐵等交通工具方面提供優惠;改變逢年過節不定時發放慰問品的做法,采用制度化方式,在部分指定商超為城市環衛保潔人員提供購物優惠。
制定弱勢群體扶持計劃,拓展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發展空間。將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納入為工會服務的對象。廣泛開展“一幫一”扶持活動,實現環衛、物業政府主管部門的全體干部與困難城市環衛保潔人員“一對一”結成扶持對子,進行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幫扶。在工會組織的架構內,建立為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基金組織,緩解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因自己和家屬重大疾病或者自然災害導致的家庭困境。以社區為單位普遍制定困難城市環衛保潔人員的政策優惠措施,有效提供相應的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政策優惠。為困難城市環衛保潔人員建檔立卡,定期開展慈善活動,在探訪核查的基礎上,及時發放生活補助金、贈送慰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