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濤
(德州學院職教學院,山東德州 253000)
林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1895年出生在福建龍溪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1919年至1923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貒笤谇迦A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林語堂數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從林語堂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他深受西方文化影響,英語造詣很深。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就是用英語創作的,(這在中國作家中可謂獨具特色)如:《京華煙云》、《蘇東坡傳》、《啼笑皆非》等。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1947年前后用英語創作的一部傳記,號稱20世紀四大傳記作品之一。該書出版后廣受好評,1977年,臺灣翻譯家宋碧云翻譯的《蘇東坡傳》由遠景出版社出版。1978年,另一位翻譯家、臺灣大學教授張振玉完成《蘇東坡傳》的翻譯,并由德華出版社出版。
張培基,福建福州人,1921年出生,1945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后留學美國,就讀于印第安納大學英國文學系研究院。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他就回到祖國。1951年到外文出版社從事編譯工作,1955年開始在解放軍外國語學校(現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執教。1980年轉業到地方,開始在北京外貿學院(現對外經貿大學)執教,1991年退休。張培基先生主編的《英漢翻譯教程》被很多高校選定為英語專業翻譯課教材,該書自1980年初版以來,累計印數已經超過100萬冊,在翻譯界具有重要地位。在該書中,張培基先生把翻譯標準概括為“忠實、通順”四個字。所謂“忠實”,“首先指忠實于原作的內容。譯者必須把原作的內容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來,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遺漏、閹割或任意增刪的現象。”所謂“通順”,“即指譯文語言必須通順易懂,符合規范。譯文必須是明白曉暢的現代語言,沒有逐詞死譯、硬譯的現象,沒有語言晦澀、詰屈聱牙的現象,沒有文理不通、結構混亂、邏輯不清的現象?!北疚臄M根據張培基的上述翻譯標準對《蘇東坡傳》兩個不同譯本中的一些譯文進行比較賞析。
It was a matter of sustenance of the spirit to have on one’s shelves the works of a man with great charm,originality,and integrity of purpose,an enfant terrible,a great original mind that could not conform.(Preface自序)
張振玉譯(以下簡稱張譯):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宋碧云譯(以下簡稱宋譯):書架上有這樣一位魅力無邊、創意無限、廉政不阿、百無禁忌且卓爾不群的人所寫的作品,會讓人覺得有無比豐富的精神食糧。
與張譯相比,宋譯更加簡潔、整齊,略勝一籌。張譯中的第二、三、四個“這樣”似乎去掉更好。
“Once,walking along a mountain road on his return from Fengshiang to the capital,he was passing Paihua Mountain.”(外研社版 p82),這一句張振玉譯作“有一次,他在從鳳翔回京都的路上,正順著一條山路行走,經過白華山?!彼伪淘谱g作“后來,蘇東坡由鳳翔回京,沿山路直走,曾經過白華山。”“In December 1064 he was relieved of his post.His wife’s elder brother had come from Szechuen to stay with them,and the family returned to the capital in January of the following year.”(外研社版p90),這一句張振玉譯作“仁宗嘉祐九年(一〇六四)他解除官職,內兄自四川來與同居,次年正月,舉家遷返京都。”宋碧云譯作“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蘇東坡被解除官職。他妻子的哥哥從四川來他家同住,次年正月舉家返回京師”。In December 1068 the Su brothers with their families returned to the capital by land,after entrusting the care of their parents’cemetery to their cousin Tse-an and a good neighbor,one Yang.(外研社版p93)這一句張振玉譯作“在神宗熙寧元年(一〇六八)臘月,在把照顧父母的墳塋等事交托給堂兄子安和一個鄰人楊某之后,蘇氏兄弟乃攜眷自陸路返回京都?!彼伪淘谱g作“熙寧元年(1068年)臘月,蘇氏兄弟攜家人走陸路回京,把父母的墓地交給堂兄子女和鄰居楊先生看管”。這三句中的“capital”張振玉都譯作“京都”,而宋碧云則分別譯作“京”和“京師”。個人覺得,宋譯要好一點,因為“京都”“京”“京師”都可以指首都,但“京都”有可能讓人聯想到日本的一個城市。第二句中的“1064年”,張振玉譯作“仁宗嘉祐九年”,而宋碧云則譯作“英宗治平元年”,而根據百度百科,宋仁宗駕崩于1063年(嘉祐八年)4月30日,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嘉祐九年”,宋碧云譯作“英宗治平元年”是正確的。第二句中的“stay with them”,張振玉譯作“同居”,宋碧云譯作“同住”,很明顯宋譯要好一些,畢竟在現代漢語中,“同居”更多的是指“男女雙方沒有結婚而共同生活”。當然,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同居”也可以指“同在一處居住”,從這個角度來說,張譯也不算錯,但宋譯更好。
“On waking up he would find that he was late and then rush to the office without washing his face or combing his hair.”(外研社版 p98)這一句張振玉譯作“等睡醒時,已然晚了,來不及洗臉梳頭發,便連忙跑到辦公室上班”。宋碧云譯作“往往一覺醒來發現太遲了,不梳洗就直接沖入衙門?!贝颂帯皁ffice”一詞,張振玉譯作“辦公室”,讓人產生穿越的感覺。而宋碧云譯作“衙門”,更加符合原著所反映的時代的特征。原文中的“without washing his face or combing his hair.”張振玉譯作“來不及洗臉梳頭發”,宋碧云譯作“不梳洗”,相比之下,宋譯更簡練,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通過對張振玉、宋碧云兩位翻譯家譯本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⑴通篇語言風格的不同:張振玉的譯文文白相間,而宋碧云的譯文更加接近現代漢語。在“通順”方面,整體上宋譯略勝一籌。
⑵在具體詞語等細節處理上,雙方各有所長,但整體上來說,宋譯略強一些。
也許正因為如此,宋碧云翻譯的《蘇東坡傳》才成為林語堂生前唯一認可并授權的權威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