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劉建軍,鄧燕莉
(貴州大學茶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1]近年來,貴州省立足茶葉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積極引導、扶持企業和貧困群眾種植、加工、銷售,推動茶葉產業健康穩定發展,利用茶葉受益期長、效益高的效應,發揮其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貴州省茶產業發展與擴大對于茶學專業的人才需求也持續增加,而茶學作為一門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專業,急需培養不僅要理論知識扎實,更要動手能力強的實踐型人才。如何深化茶學專業高職教育改革,提升并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為社會輸送茶學專業新型職業人才,值得我省茶學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研究與完善。
綜合各門課程,茶葉加工學課程所用的設備相對較多,如茶葉殺青機、揉捻機、炒干機、烘干機、篩分機、萎凋槽、發酵機等,教學設備的更新程度關系到學生實踐學習與實際生產之間的銜接性,很多中職院校甚至高等院校茶學相關設備較為陳舊落后或者不齊全,如某些院校僅有制作手工茶的機械設備,而生產自動化設備并未引進課堂實踐教學,或者某些院校主要集中紅茶、綠茶手工和機械化生產設備,但是缺乏黑茶、烏龍茶等加工設備,或者很多機械設備僅適合中試車間或校內基地,而與大批量生產實際情況具有一定差距或出入。因此,學生在實踐中受到較大局限,教學設備的技術含量反映了教學平臺的水平與實力,較多院校實踐教學水平往往與社會實際生產水平脫節,造成學生所學理論知識無法較好較全面地運用和發揮到實踐中[2]。其次,部分高職院校茶樹栽培育種或茶園種植基地面積太小甚至沒有,學生求學期間很難走進茶園進行茶樹栽培育種與茶園管理、茶葉采摘及加工等一系列實踐操作。茶葉審評也是與時俱進更新換代較快的專業領域,但是部分學校審評器具較陳舊,并及時更新或者嚴格使用國標要求的器具與方法,這些都很大程度限制學生接收茶葉審評最新知識與操作。綜合而言,現階段各院校茶學專業存在設備陳舊落后或不齊全、實踐基地缺乏或不規范等系列基礎設施問題。
隨著茶學專業不斷擴大和發展,較多院校需大量招聘引進人才,新引進的人才基本是應屆畢業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甚至是非茶學專業的博士,雖然注入的新鮮血液科研實力較強,而存在的問題是博士生因多年處于科研研究狀態,而脫離了茶學實踐,造成這些主力軍“重文輕武”的現象[3],非茶學專業的年輕教師自身接觸和學習茶學的時間很短,對茶學專業更是接近一片空白,因此,無法避免造成教師團隊實踐能力的匱乏,教出的學生也自然動手能力比較差。其次,現在高校評職稱的壓力和要求以及獎勵制度造成較多年輕教師花更多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科研中,實踐教學和工作并未納入職稱評選的要求,導致教師缺乏教學實踐積極性,忽視對自身的專業實踐鍛煉和理論知識的夯實,教師的實踐性項目申請和科研發展受到忽略和限制,實踐教學與科研經費緊張,這些弊端造成實踐型師資隊伍很難壯大,甚至趨于更加薄弱的方向發展。
現階段高校培養的茶學本科生,較多學生趨于科研方向發展,趨勢性的讀碩讀博,繼續深造的學生基層實踐的可能性減少,而本科畢業走向社會的學生,因在本科階段接受到企業培訓較少,學校接收的知識灌溉與實踐,基本是填鴨式教學,畢業生很難立馬適應企業運營模式與管理,于學校掌握的理論知識很難運用于企業實際生產,與企業運營模式脫軌,院校忽視將校企合作的優勢發揮至教學實踐中,未將企業界的杰出人士請入院校或引入課堂,未將企業專業技能培訓增設為專業教學模塊,造成本科生畢業后掌握的企業管理知識、營銷手段及茶葉加工、茶園管理、茶葉包裝及銷售等企業相關知識相對匱乏,從而畢業后進入企業的學生沒有充足的準備和底氣迎接新的工作任務或較難適應工作生涯。
首先,院校在引進高學歷教師時應除了重視學位要求外,還應注重專業知識背景以及提高理論與實踐能力的考核;其次,提高實踐型教師待遇及地位,設立相應的實踐型獎勵制度,或者將實踐性任務納入考核及職稱評比條例中,從而提高教師開展實踐工作的積極性;同時,督促專業教師不僅要完成自身科研,也要積極參與實踐教學培訓、工作任務或活動中,增強非茶學背景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院校應加強與外校及企業合作聯系,鼓勵青年教師走出去多交流、多學習,不同院校以及校企之間應互相促進和完善,借鑒更好的教學模式與培養方案等,完善自身教學體系,促使青年教師開闊眼界,拓寬思維,學習企業運營模式,通過企業這個平臺,使教師也走進茶園、走進工廠,了解市場,從而加強教師實踐能力[4]。
針對茶學教學平臺不高的問題,院校應淘汰落后陳舊的設備,加強投資引進當下先進的制茶設備,完善茶葉加工實踐教學平臺;同時,應增設教學基地,完善茶園管理基礎設施,構建茶葉栽培種植實踐型平臺,從而為種質資源及植物生理學方向的師生提供科研教學平臺。
2.2.1 優化培養方案,合理安排課程,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
優化培養方案及課程設計是現在教學改革亟需實行的第一步。茶學專業在高校教學體系中一般歸于食品或園藝等學院之中,培養方案并非完全按照茶學學科特點設計,存在課程安排不合理,實踐課程較少,或存在先實踐后理論課順序顛倒等各方面問題。因此,現在一部分院校茶學專業已經獨立成學院,改革以前不合理的培養方案,遵循先學習理論知識后開展實踐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實踐教學比重,這樣才能使理論知識通過實踐學習強化和鞏固,也能使實踐能力通過理論知識的指導得到提升,使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長[2]。
2.2.2 改革考核制度,增加實踐考核內容,轉變考核方式
現階段茶學專業考試制度較為單一,仍然以閉卷應試教育為主,應增加實踐考核項目,實踐考核要求和標準需提高,敷衍和應付式實踐考試應撤銷,考試內容不僅僅局限于理論考試,應推行實踐應用型考試,如茶葉加工、茶葉審評、茶藝、加工設備與實驗儀器使用操作等實操考核,茶葉審評與茶藝考核要求可按照中級茶藝師與評茶員考核要求,此外,還可由企業培訓專家出考卷,要求學生完成產品研發和包裝設計、茶葉加工工藝改進等創新課題設計考核,通過提高實踐考核內容與標準,從而訓練與培養出與企業工作崗位接軌的職業應用型人才,才能著實提高學生實踐應用水平和崗位適應能力[4]。
2.2.3 校企合作,加強企業培訓與工廠實操
將企業引入校園并深入課堂,通過校企合作,本著“互惠互利、資源共享、合作雙贏、靈活多樣”的原則[5],可將教學實踐基地設立于某企業中,從而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企業技術專家不僅可參與教學培養方案制定[6],還可帶領本科生完成畢業論文設計,茶學專業適當開設企業培訓課程,引進企業技術專家結合最新的技術知識,給師生進行崗位、專業技術和創業等相關知識和實操的培訓指導,以及職業素質的培養,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開拓學生眼界。
因學校專業方面設備和基地存在一定局限性,將師生帶入企業,可將學生帶入合作的企業中進行參觀學習與實踐操作,如了解企業文化建設、掌握工廠茶葉加工流程與操作、茶產品生產工藝與包裝、產品銷售模式、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等實踐性內容,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實踐難題的能力。同時,通過資深企業培訓師的多次示范授課,使團隊教師的現場組織能力、控場能力和催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積極引導高職院校專業骨干教師主動參加“企業培訓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的職業資格認證,讓師生通過系統企業培訓從而學習企業相關基礎知識和技能,從而具備專業實踐經驗和實際應用能力[1]。
茶學學科對學生動手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而現存在實踐教學比重較小的問題,因此,現在應急需改革教學計劃,完善培養方案,優化師資隊伍,更新實踐設備,增設教學基地,強化校企合作,從而增強師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歸根結底,所有改革都應以人才培養為核心,順應產業發展的需求,明確目標和精準定位,才能更有效更快速全方位改進,從而提升茶學專業整體實踐教學水平,為社會培養輸送出具備“下到茶園能種茶,去到車間能制茶,進入市場能賣茶,坐到茶館能說茶”[6]的理論與實踐兼備的茶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