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梅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桂林)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教師而言,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其結果進行評判,進而改善和提高教學手段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教學評價是判斷學生的學習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即考試與測驗,或者說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教學評價根據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不同作用,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教學評價是所有學科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大學英語教學也不例外。根據教育部所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我們不難發現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價體系對實現教學目標非常重要。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一般都以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主要評價依據,這是一種總結性評價方式。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總結性評價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因為它無法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態度、能力、效果和自主能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客觀的形成性評價為主、總結性評價的為輔的混合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學習評價的可信度。檔案袋評價就是形成性評價的一種方式。本文擬探討如何使用檔案袋評價指導大學生培養英語多元識讀能力,希望能豐富大學英語教學的評價手段。
1967年Scriven提出了形成性評價,該概念隨后被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loom引入教育評估實踐中。在教育領域形成性評價不斷發展壯大,9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學者關注形成性評價對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果的影響。受此影響,國內對形成性評價的研究也在二十一世紀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最終形成性評價被明確地載入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性文件。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西方教育評價改革運動而出現的檔案袋評價(portfolio assessment),也稱為學習檔案評價或者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它是一種形成性的、新型的動態教學評價工具。這一評價理論源自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系統理論,加德納認為人是多元智能的綜合體,每個人都至少擁有9種智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呈現出不同的智能特點,采用不同的智能組合,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學習。因此,他認為評價過程應當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盡量做到“多元化”、“真實性”和“發展性”,檔案袋評價應運而生。目前檔案袋評價在國內大學英語教學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是一種重要而且有效的評價方式。
檔案袋評價是指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學習檔案,就某一個階段的學習,有目標、系統地收集和評價自己的學習作品,借此記錄和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效果的一種方法,該方法能較好地體現學生在相關領域上的努力、進步與成就。學生自主選擇作品,進行反思、自評和同伴互評。具體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制作并系統地收集自己的作品或作業,放在一個合適的收納工具中,如紙盒、文件夾、檔案袋等,供自己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或家長評價,用來反映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回報結果。教師通過對檔案袋里作業和作品的審閱,有效地管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努力程度,從而對其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
首先,檔案袋評價完全要求學生自主建立屬于自己的學習檔案袋,它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參與學習,教師和家長可以借助檔案袋里包含的作業或作品,實時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的進步情況。其次,通過檔案袋里的學習成果,教師、學生、同伴和家長都有機會參與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再者,檔案袋評價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階段性的回顧和評價,從而提升他們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能力,給他們機會調整學習狀態,獲得更大的進步,借此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傳統的總結性評價方式相比,3、檔案袋評價具備明顯的優勢形成性的檔案袋評價通過持續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反映學生在學習中的進步情況和學習效果,比較客觀、完整和具備科學性。
首先,該評價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學生本身、同伴、教師、家長都是評價的主體,學生可以通過多角度、多方面的評價進行更好的自我反思、自我監控、自我調節和自我評價。而且檔案袋評價是一個動態、不斷變化的評價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評價結果自己調整學習目標和計劃。檔案袋評價是形成性評價的方式之一,它能真實地反映學生學習的過程,全面深入地展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其次,檔案袋評價讓教師更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它不同于傳統的總結性評價,以最終的考核成績來評判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檔案袋評價更側重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記錄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的是自我評價,而不是與同學做相通學習任務的橫向比較。在評價過程中,不同的學習目標和任務,以及不同的學習狀態,都會影響投放入檔案袋中的資料,但它的確能體現學生個性、獨特的能力與學習成就。檔案袋評價既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能讓老師找到每個學生的短處,做到因材施教。可以說,檔案袋評價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更加合理公平的評價系統。
最后,檔案袋評價不僅掌握學生的成長過程,還給予了學生人文主義關懷。所謂的人文主義,指的是注重人性的內在需求,在學習上指關注學生內心對知識的需求。眾所周知,個人的思想、感知、認知能力和情感發展對學習的影響至關重大,個人的內在因素和內需如態度和動機是決定學習效果的關鍵。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如能使用檔案袋評價手段,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激勵,他們應該會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做到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可見檔案袋評價無疑一種值得采納的評價方式。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學生、同學、家長之間的交流建立的檔案袋,同時建立了指導與被指導、學習與被學習、評價與被評價的關系。在這一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激勵他們不斷地努力。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科學和技術發展迅猛的時代,全球的社會、文化、經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態勢。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對英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能力單一的英語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高校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必須從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語言學家們提出了多元識讀概念。多元識讀要求語言的教學和學習不再僅限于傳統的口述和讀寫。作為一門高校人才培養重要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多元識讀概念開啟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新模式,同時也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1996年“新倫敦小組”首次創造性地提出了多元識讀,他們認為多元識讀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新的識讀形式。所謂多元識讀,根據Gentle,Knight&Corrigan(2006),主要由以下5種成分構成:1)語言成分,包括詞匯、隱喻、結構、情態等元素;2)視覺成分,包括顏色、視角、矢量、前景、背景等元素;3)聽覺成分,包括嗓音、音樂、音響效果等元素;4)姿態成分,包括行為、感受、身體控制、情感、動作等元素;5)空間成分,包括生態空間、幾何空間、建筑空間等元素。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人才環境中,多元識讀改變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關系,它迫使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得不重視培養學生多元識讀的意識,提高學生多元識讀能力。
胡壯麟認為現代化的大學生不僅應該能識讀語篇信息,還應具備解釋符號和圖像的能力。因為多元識讀能力不僅包含文化識讀還包含了技術識讀。學生需要利用多媒體和其他技術工具如互聯網,在多媒體環境中學習、工作、構建意義、理解意義和與他人交流。可見多元識讀不僅包含傳統的語言讀寫能力,還涉及人類對多模態知識的多維度、全方位的接受能力。朱永生認為傳統的識讀僅注重培養個人的讀寫認知行為,關注語言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采用填鴨式的灌輸方法,這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成為了被動的學習者。根據胡壯麟和朱永生的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的讀寫識讀對語言技能的培養比較片面,多元識讀能力要求學生具備閱讀和處理各種媒介和各種語言模態提供的語言信息的能力,這樣他們才能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做到創造性地、主動地學習和做事,從而可以獨立地和批判性地思考問題。
文化和語言互相依存,隨著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他們不再僅僅以傳統的印刷文本出現,英語文化以圖像、動畫、音頻等方式伴隨著各類載體出現在大眾面前,語言文化的學習需要充分結合視覺、聽覺、嗅覺等表意方式,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這就意味著英語文化交流、語言交流和習得都需要多元識讀能力。英語文化和英語語言的多元識讀成為了新型社會信息的傳輸方式,多元識讀要求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僅僅能讀懂傳統的書面印刷文本,還要能讀懂以電子媒介出現的電子文本。英語文化的攝取、語言的學習和人際交流不再僅是以語言為中心的讀寫交流,也不僅局限于識讀文字、圖片和顏色。人際交流與互動也不僅局限于話語交流和印刷文本的往來,還包含了以信息技術媒介為載體的信息互動和交流。
生活對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對于他們而言,多元識讀是一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識讀能力。多元識讀能力不僅包含了傳統的讀寫識讀能力,還包含使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解讀現代信息網絡時代的技術和信息的能力。可以說,現代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離不開網絡和信息技術,同樣也離不開多元識讀能力。除了以印刷文本形式存在的課本外,學生們的知識來源是多方面的,以電子媒介為載體的各種類型的知識,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依托建立的各種社交媒體、網絡平臺、各類網站以及各種論壇和研討會,都是現代學生信息和知識的重要來源渠道。學生生活中離不開的手機、互聯網,微信、e-mail、MSN或QQ,這些交流媒介尤其需要多元識讀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大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教會學生批判性地選擇并利用信息資源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培養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世界上超過70%的人類文明成果均以英語為存儲媒介。我國在任何領域的研究、發展和突破都離不開英語這個語言工具,英語對于所有的當代人而言,依然是始終貫穿學習和研究始終的重要工具。然而,隨著世界的發展變化,英語語言文化不再以純粹的印刷文本形式出現,而是呈現出了多樣化的態勢。為了順應語言發展的要求,教師呈現的教學方式也是多模態的,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現代的教師都會合理地交叉使用以下多種教學方式:交際法、聽說法、提示法、講授法、全身反應法、情景教學法和現場演示法。然后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因地制宜創造盡可能真實的語境,通過對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腳等多種感官刺激,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由此可見,學生要想掌握好和使用該門語言,多元識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鑒于檔案袋評價的諸多優點,筆者認為它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地培養多元識讀能力。學生在建立大學英語多元識讀能力檔案袋時,勢必會對自己多元識讀能力培養的內因(學習動機、情感因素、學習態度、識讀水平以及學習目標)和外因(學習環境、學習任務以及學習進程)進行全方位的考量。然后學生使用檔案袋持續觀察和記錄學習過程,然后定期進行自評、與同學互評、供老師和家長評價,再根據評價結果進行反思,進而調整學習計劃和目標。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收集學習成果、自我評價、獲取他人反饋、然后總結,進行反思的自主學習過程,循環往復,可以不斷了解自身的進步與不足,進而繼續努力提高。這種發展性的評價方式既能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也能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增強自信心,提高自我認知和評價水平,培養合作精神,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調控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由此可見,檔案袋評價在大學英語多元識讀能力培養過程中的確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加強學習反思能力,進而有利于學習的全過程。
傳統的英語學習以老師講授為主導,以印刷文本為依托,學生聽練為輔,學習效果以總結性評價---考試作為最終的衡量標準,這一評價標準比較主觀、片面,很難全面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呈現的態度和真正的學習效果,這樣做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元識讀能力培養的過程需要教師打破教學常規,根據時代的變遷和人才市場的更高要求,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同時要熟練掌握教學活動中所需要的信息技術手段,還要具備獲取和整合最前沿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個人綜合素養。現代社會的人才培養要求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會自主地、有創造性地進行學習,主動和任課教師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可見,學生在培養英語多元識讀能力過程中需要擺脫傳統,打破被動學習的局面,積極主動地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檔案袋評價的使用可以非常靈活和多樣化,能高度地適應各種學科在不同學習階段的要求。它能詳細地記錄學生在特定時間內的學習情況。檔案袋評價是發展的、動態的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策略、效果等方面的發展。檔案袋評價能讓學生從被動學習、接受被動評價轉變成為主動參與學習和評價的主體,這樣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進而有效地培養與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教師、家長和學生有效地監控學習過程。由此可見,在學生培養大學英語多元識讀能力過程中,檔案袋評價可以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英語學習的主體,變成了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新型師生關系。
綜上所述,檔案袋評價應用于大學英語多元識讀能力培養具有以下優點:1、該評價方式易于學習者進行自我學習管理,制定學習目標,學會自我反思和改進,真實地反應學生的學習水平并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2、學生在同伴相互評價、相互合作中學會交往,為個人日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該評價方式有效地融合了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理念,系統地展現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能提供同伴合作學習的環境,利于提高交際互動能力與學習積極性;3、該評價方式真實地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分展示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特點,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從而改進學習模式和評價模式,提升學生的自我判斷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4、該評價方式中,師生之間可以進行即時的互動,讓教師能更好的了解學生,掌握學生學習和心理的最新發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利于教師更快更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可以說,檔案袋評價真實、可靠地展現了學生大學英語多元識讀能力的發展過程,較好地反映了英語學習過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它既給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主體,真實有效地提升英語語言能力,也給教師提供了新的評價方式,讓教師對學生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總之,在大學英語多元識讀能力培養過程中,檔案袋評價是一種值得使用的形成性評價的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