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醫學院,重慶 萬州 404020
中醫藥古籍是我國寶貴的文獻遺產和珍貴的醫療資源,承載著中醫藥學的基因和血脈[1]。中醫藥古籍形成年代和地域不同,記載了豐富的地方文化信息,呈現出豐富的地方文化特點。地方文化是一個區域區別于其他區域的靈魂,呈現出強烈的區域特征[2],同時還有不可塑造性、群眾性、時代性等基本特征[3]。
因此,整理研究中醫藥古籍既要重視中醫藥學術價值,也要重視地方文化價值,這將有助于從特定的時空視域去理解中醫藥,有助于研究中醫藥學術流派,有助于提煉中醫藥文化特色和塑造地方文化品牌,有助于講好中醫故事、引起文化共鳴、增強文化自信[4-5]。本文以三峽清代同治年間醫家陳光熙刊印的《云峰醫案》為例,研究其呈現的地方文化特色,供同道借鑒。
1.1 著書者及相關人物 主要研究中醫藥古籍的著書者、作序者、出資人,以及著者的朋友等相關人物,對接這些人物與當地的知名歷史人物和有影響的歷史事件關系,發掘或強化當地的人文特色。
《云峰醫案》由清代萬縣陳光熙組織在“萬川書院”刊印,醫案實為陳光熙之子陳明贊跟師顛連道長的醫案記錄和醫理闡述?!皻J加道銜四川候補知府前任萬縣事馮卓懷”、“四川癸卯科舉人現任萬縣訓導長邑左宜之”為醫案作序。成書年代為“清同治十二年癸酉歲重陽前五日”,即1873年7月23日。
研究發現,陳光熙為清代萬縣名醫,其熱衷于公益事業,還組織編印了《蠶桑實濟》,為推廣萬縣地區養蠶技術做出了貢獻[6]。書中所載顛連道長“神乎仙乎,往來云霄間,視弗見,聽弗聞,凡士庶之有疾病而禱求者罔弗應,起死肉骨,歷顯靈奇”充滿神秘色彩。書中作序者馮卓懷是曾國藩之友,當過曾國藩兒子曾紀澤的私塾老師。馮卓懷將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在萬州所寫《西山題記》的碑拓片送曾國藩,曾評該碑為“海內存世,黃書第一”,使西山碑名揚天下。書中提及的萬川書院位于今萬州區,又名鳳山書院,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縣張廷錦建于城東關外,至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高等小學堂,有200多年發展歷史,可惜時至今日已銷聲匿跡。書中記載的這些文化信息,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適當加以展現和宣傳,便可以打造出靚麗的地方名片。
1.2 就醫者及相關人物 統計分析就醫者及相關人物的姓氏分布、病證分布、地域分布、家族分布等,有助于分析當地居民分布情況和診療特征。
該書記載的就醫者絕大多數為真實姓名,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醫案真實可靠。書中記載了196人次診療醫案,有191人次用了真實姓名。醫案涉及126個人,涉及姓氏38個,其中陳氏家族的71人,謝氏家族的11人,王氏家族的8人,左氏家族的8人,李氏家族4人,其它家族一般為1~2人。從家庭診療次數來看,陳姓家族71人就診有127人次,有祖孫三代、伯、叔、嬸、侄、媳、兒、女等親屬關系的診療記錄。陳家字輩從高到低排為“光”、“明”、“世”,這為當地陳家族譜考證提供了線索。
從就醫者分布情況分析,發現就醫者相對比較集中,多為近鄰,而且呈現出家族聚集特征。究其原因,一是近鄰和家族成員間信任度較高,可消除一些擔憂,增進相互間信任;二是對病情較了解,療效較好,相互介紹影響等因素;三是因為舊時交通相對不便,一般的病情不會舍近求遠,多數就找本地醫者解決。當然也有部分人會慕名而來,這些人或因病纏綿,長時間多處求治無效;或因病情允許而求治。如本醫案就記載了梁邑陳萬選前來治療,據清代同治《萬縣志》記載,他本人為名醫,這是否就說明顛連道長醫術高呢!
研究書中的人員稱謂、藥名、病證名、生活用語和語言文化功底,可分析出當時之地方語言特色和文風特色。
2.1 人員稱謂特色 自我稱謂用“俺”與“吾”,他指稱謂有“祖”、“祖母”、“父”、“母”、“尊翁”、“伯父”、“嬸母”、“胞叔”、“長子”、“長女”、“師”、“徒”、“友”、“弟子”等。與就醫者對話時,多用“生”與“爾”,如“生母”、“爾病”、“爾祖”等。
部分醫案記錄就醫者時,用某人某關系某氏來記錄,如“陳光照母”、“陳明政父光黨”、“弟子世紀為祖母譚”等。女性就醫者多以其夫姓名加姓氏記之。這反應當時之人重視人倫關系,凡知其與某人有父子關系的均反應出來。再者推測,凡有“為”字的,不是本人親自登門求診,而是其代病人敘述病情,代病人拿藥。
2.2 醫藥用語特色 部分病證名、中藥名用當地方言。如“羊癲風”即癲癇、“齁喘”即哮喘、“地古牛”即逍遙蟲、 “活麻巔”即活麻草尖。
用當時川渝兩地的地方語言來說明醫理,如“油干燈滅,難發光焰矣”、“滿河是灘,看梢公從何處下橈”、“船到江心,挽回無計”、“打夫賽勇,先點穴道,妖氣賽法,先盜法寶”、“安能以一杯之土,遂填溪壑而為平地”等。
擅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說明醫理。用“辟如蒸飯,甑內本無水,而灶內火旺,鍋中水開,氣往上升,甑蓋中邊滴水不輟,灶邊灶后皆有溫暖之氣”來比喻“腎陽助腎水”之理;用“譬如河水下流而中遇石阻,水勢逆折,折勢倍于流勢”來喻“當其陰氣下凝之時,筋郁則阻血道,筋錯則塞氣路”之理。
2.3 生活用語特色 用了一些地方特定用語。時間用語:“刻間”、“刻下”、“目下”等;地方特指的量詞和動作用語,如“一子”即一小把和一小撮、“雞蛋六筒”即雞蛋六個;“和”作動詞即摻和之意、“揉絨”即搗絨等;地方特定的形容詞:“滾湯”即溫度較高的熱水、“色烏”即顏色紫黑、“空心服下”即空腹時服用等。
還有一些地方特定的名詞術語。如“燈花”即燈蕊、“陰米”即糯米蒸熟后陰干之米、“甑子”、“豬肝子”(川渝多在物后面加子字以口語化)、“小解”即小便等。
2.4 文學語言特色 從醫案整體來看,反應出顛連道長和著者有較深厚的文字工底。醫案記錄了道長的一首詩“闡發幽光性獨明,百年苦志為孤成。猿聲啼斷巫山月,鄰家群犬吠花村”;在診療陳光敬周身奇癢醫案概括為“斯疾曾苦冉伯牛,粹面盎背癢不休,欲加病源因何起,蜃樓妖氣擾海樓”,總結較為精妙;在“某姓婦某月余煩躁不寐”案中,所用語言較簡練工整且押韻,如“民婦某,欲救方,暗遭譴,實堪傷,幾次搜布囊,莫得好妙方”、“孝敬和睦幾項,休分你弱我強,不可再毀神教,急速遵行宣講,果能如此做去,自能俾爾熾而昌,俾爾壽而臧”等;另外從道長常引用經典名言和70余首方劑,反應出道長學識廣博。如引用孟子“茍不好善,則人將曰他他,拒人于千里外,士止于千里外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
研究記載的醫事活動,分析當地民眾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經濟狀況和精神信仰,發掘其民風民俗。
3.1 神藥兩解 一是認為有邪祟致病。在孩童孫月澄醫案中,小孩證見“自去歲起,日夜見三人,有一大者著黃馬褂,有二小者著花馬褂,一見便暈,不省人事,去后如故”,道長認為“蝦蟆精食人心血”,除服藥外“用姜黃紙砂筆大書‘伏魔顛連道人在此’貼門上(必請正人端坐凝神秉筆向東書符)。每遇來時,即大呼‘伏魔顛連道人至’”。
二是用神符護佑治病,服藥講究道法。陳光烈患中風失眠囑其服藥時“可三呼‘靈感救苦天尊’或為子者捧藥代呼亦可”;陳明恩室人桑氏患失眠要求其“默念‘救苦天尊’七聲。煎藥時燃香一炷。用東方長流水、井水各半同煎服”。鄧印紳患目疾囑其“每早服藥時,于靜地焚香,雙手拱碗向東,三呼日光主者,而后飲藥”。某姓患瘧疾服藥要“面東而服”。
三是應用運動和心理療法。陳世梓患痞滿,囑其“每日只宜兩餐,食后尋平地仰頭走一百五十步,低頭走百五十步,勿太急勿太緩,以身出微汗為度”,運動療法;某姓婦某患失眠示“錄方不治其病,專治其心,果能痛改,病自除根,休信地獄巫與道,說神說鬼鬧家庭”,要求其改正爭強好勝,不善待老人,詭詐奸貪的心腸等問題。
從這些方面來看,當時之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有鬼神可以致人病,也可以護祐治病。從另一個角度講,所謂“信則靈”,如果就醫者相信這些,那么道長開出的符咒等,就會產生心理暗示,這是一種心理慰藉和心理治療,對病情有一定的緩解和治療作用。這是古代醫巫同用,神藥兩解之延續。
3.2 吸食鴉片 醫案專列有“戒洋煙門”,列出專方:“全當歸二兩、淮山藥二兩、真杜仲二兩、補骨脂二兩,俱用鹽水炒,共研末煉紅糖為丸,以八味地黃湯煎水吞丸。此方不論年之久暫,癮之大小,將丸多服數,料癮無不斷,病無不除”。這是全書唯一沒有記載就醫者的醫案,說明是針對一般吸洋煙者。另外在“李樂一妻陳”醫案中提及其“吸洋煙”。這在一定程序上反應當時之人有吸洋煙者。
3.3 尊醫信藥 一是對醫者非常尊敬。記載病人前來診病,多用“叩”請(醫案中有22處使用此字)、“祈治”、“祈示”(醫案中有33處用此字)、“賜方”(醫案中有28處使用此字)、“懇賜”方藥(有10處使用)等請求語言,更有甚者用了“跪懇指示”等語,說明當時之人對醫者非常敬重。
二是信藥和守方。醫者開藥,多為數劑,少有一二劑者。如陳明政父治目病服藥十劑、王有祥為父廷發患痹證要求其“服二十劑,應否另酌”,陳光烈患中風指出服藥“二三十劑得收全功亦是幸事”等。同時,從復診病人的反饋來看,多數病人均按方服藥,守方多時。面對當下之就醫多生疑、凡病欲求速效的世風,值得后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