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敏1 林裕輝1 葛來安2
1.江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種常見的胃腸功能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腹部不適(腹痛、腹瀉等)和大便異常(便秘、稀便、黏液便等),但是沒有任何器質性的病變[1]。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肝郁脾虛型IBS(腹瀉型)逐年增長,西醫大多對癥治療,不良反應較多,治標不治本,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傳統中醫學治療IBS通過中藥內、外治療,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小。葛來安主任醫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認為肝郁脾虛是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主要的病機。正如《景岳全書》所言:“凡遇怒氣便做泄瀉者,必先以怒時夾食,致傷脾胃,但有所犯隨觸而發,此肝脾兩臟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2]葛主任在本病的治療上發揮中藥內外聯合治療的作用,創新點在于蒸臍療法。臍為“神闕”,如門之闕,神通先天,神闕穴是諸經之會所,臟腑肢節的連接處。肚臍處皮膚敏感,穿透性強,可將藥力滲透到各個組織器官,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陰陽,扶正祛邪的治病目的[3]。
肝郁脾虛是IBS(腹瀉型)的發病病機。現代醫學認為IBS(腹瀉型)的兩大基本病理特征是胃腸功能紊亂和腸道的敏感性異常[1]。肝為剛臟,將軍之官,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若情志失調,肝氣郁結,橫逆脾胃,升降失司,致大腸氣機失調,排便異常。正如《血證論》曰:“肝主疏泄,胃氣依之,水谷化之,肝氣郁結,水谷不升,則生泄瀉”[4]。現代研究表明,該類型患者常有精神和心理障礙,大約80%的患者訴腹瀉癥狀由于精神壓力而加重[1]。所以治療該類型的第一要務是疏肝理氣,調和肝脾。
葛來安主任通過辨證論治,兼以辨病用藥、辨體(體質)用藥、辨時用藥來處方選藥,本著一人一方,一病一方的原則,內外合治,可達治病求本的目的。外治蒸臍療法對于治療此類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具有獨特的優勢。《難經·八難》記載:“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臍下生氣之原。”臍通十二經脈和五臟六腑[4],外敷藥物通過灸、蒸的作用,可透膚入里,調臟腑之功能。從現代解剖而言,肚臍部位的皮膚較薄嫩,神經血管豐富,是調理人體的重要部位[3]。蒸臍療法主要是用藥物和艾灸刺激臍部(神闕穴),激發經氣,健脾固元,調整臟腑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同時具有安全無痛,操作簡便,材料易得,針對性強,副作用小,依從性強,適應癥廣等優勢[5]。操作方法:囑患者放松心情,仰臥位,充分暴露臍部,用75%酒精消毒臍部,將止瀉中藥碾粉(約8~10 g),填滿肚臍,把艾炷點燃投擲于艾灸盒,置于藥末上,連續施灸 6 壯,約 1小時,四周為1個療程。
3.1 驗案1 劉某,男,46歲,南昌人。2018年1月6日初診。主訴:反復食后腹痛腹瀉2年余。病史:患者反復進食后下腹部脹痛不適2年余,腸鳴轆轆,欲瀉,瀉后痛減,大便稀溏,偶有白色粘液,每日約4次,每遇情志不舒則泄瀉加重。矢氣頻臭,平時情緒波動較大,焦慮易怒,喜嘆息,面色萎黃,頭暈乏力,口干口苦,納可,寐欠佳,多夢,舌暗紅。輔助檢查:大便常規無異常,腹部平片無異常,胃鏡和腸鏡正常。診斷:西醫診斷: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斷:泄瀉病(肝郁脾虛)。治法:疏肝解郁、健脾止瀉,方藥:健脾熄風湯(自擬方)加減。方藥:柴胡6 g,炒白術12 g,炒白芍20 g,茯苓20 g,枳實6 g,防風6 g,黨參10 g,陳皮8 g,五味子10 g,烏梅8 g,葛根15 g,鉤藤15 g,甘草6 g。7劑。中藥內服:溫水沖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中藥外治:蒸臍療法:柴胡20 g,當歸20 g,白芍20 g,茯苓30 g,白術30 g,甘草20 g,黨參30 g,石榴皮20 g,五倍子20 g,訶子20 g。1劑,中藥碾粉,取10 g填充肚臍,灸療1小時。2018年1月13日二診: 大便為1~2次/日,腹痛癥減,大便粘液減少,矢氣不減,守上方去枳實,改枳殼15 g,加蒼術10 g,7劑,繼續蒸臍療法。2018年1月20日復診:大便每日1次,形狀欠實,無粘液,無腹痛,腸鳴減少,矢氣見少,寐已安。肝郁得解,脾虛仍在,上方黨參改20 g,茯苓改30 g守方加減治療1個月后,大便已完全正常,腹痛和腸鳴消失,飲食健旺,情緒松弛,睡眠安定,面色紅潤。之后隨訪,該患者大便正常,無明顯不適。
按語:本病的病機是肝郁脾虛,木旺乘土,故治療宜抑木扶土,調和肝脾而止瀉。健脾熄風湯是葛來安主任創制的調和肝脾的經驗方,此方的加減治療腹瀉型IBS療效確切,其主要藥物包括:黨參、茯苓、白術、柴胡、白芍、枳殼、防風、陳皮、八月札、葛根、黃連、鉤藤、夜交藤、麥芽等,是由四君子、四逆散和痛瀉要方三方組成,其中四君子健脾以益氣,實土以抗木,四逆散疏肝,痛瀉要方抑肝扶脾而止瀉,方中黨參、茯苓健脾益氣、助運止瀉,八月札疏肝理氣,烏梅、五味子、甘草、柴胡具有抗過敏的作用,本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肝郁脾虛加之腸風作祟而致泄瀉,常佐以葛根、白術健脾柔肝,脾健肝平則風息腸安,鉤藤平肝息風,夜交藤養血安神息風,黃連清熱瀉火息風,風停則瀉止,全方氣血、肝脾協調,以奏疏肝健脾,寧心安腸之效。
3.2 驗案2 黃某,女,45歲,南昌人。2018年5月3日初診。主訴:反復腹痛泄瀉7月余。病史:腹痛腹瀉7月余,大便次數4~5次/日,便質如水樣,無粘液及膿血,無肛門灼熱感,無里急后重,頭暈乏力,無胸悶心慌,無咳嗽咳痰,胃脘部脹痛不適,咽中有梗阻感,雙側乳房脹痛,口干無口苦,納差,寐欠佳,舌質紅,苔黃膩,弦滑緩。輔助檢查:大便常規正常,胃鏡和腸鏡未見明顯異常。西醫診斷: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斷:泄瀉病(肝郁脾虛證)。治法:補脾柔肝、祛濕止瀉,方藥:痛瀉要方加減。方藥:防風10 g,白術10 g,白芍10 g,黃連5 g,粉葛30 g,木香10 g,芡實20 g,山藥30 g,炒薏苡仁20 g,訶子15 g,石榴皮20 g,醋烏梅10 g,肉蓯蓉20 g,補骨脂30 g。顆粒劑7劑。中藥內服:溫開水沖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蒸臍療法:川芎20 g,香附30 g,陳皮30 g,柴胡30 g,白芍30 g,枳實20 g,薏苡仁30 g,五味子20 g,芡實30 g,赤石脂30 g,延胡索30 g,黃連15 g。1劑,中藥碾粉,取10 g填充肚臍,灸療1小時。2018年5月10日二診:大便次數減少約每日2~3次,寐欠安,腹脹,守方,加合歡皮20 g,枳殼15 g,繼續蒸臍療法,隨證加減持續四周后,患者神清氣爽,大便如常,納可寐安,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追蹤隨訪至今未發。
按語:此病緣由患者平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肝郁乘脾,加之飲食不潔,損傷脾胃,使氣機失調,傳導失職發為本病,脾胃運化功能異常,泌別清濁失司則腹瀉,舌脈均屬此證。痛瀉要方作為治療肝脾不和型泄瀉的基礎方,白術為君藥健脾除濕,白芍為臣藥柔肝斂陰、緩急止痛,君臣配伍共奏土中瀉木之功。加佐防風祛風除濕,陳皮健脾和胃。火熱能生風致瀉,故予黃連清熱瀉火,芡實補脾止瀉,肉蓯蓉潤腸通便,山藥、薏苡仁健脾祛濕而止瀉,訶子、石榴皮、烏梅澀腸止瀉,共奏疏肝扶脾、祛濕止瀉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