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江 瑜
(1.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550002;2.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550002)
弩藥是苗醫“毒”學說中“攻毒療法”的代表傷藥,體現了苗族醫學“以外治為精”的醫藥特色[1],民間主要用于治療各類慢性疼痛。江瑜教授將其與灸法結合起來治療痹證,獲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48歲。初診日期:2018年5月10日。主訴:肛門墜脹11個月,加重伴骶尾部疼痛1個月。現病史:1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肛門墜脹,骶尾部隱痛,坐位時明顯,于當地醫院行腰椎MRI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口服止痛藥后癥狀可緩解,因此未行特殊治療。1個月前自感肛門墜脹及骶尾部疼痛加重,坐位時可放射至腰部,大便日行4次,如水樣,當地醫院診斷為結腸炎,經治療后大便正常,但仍覺肛門墜脹伴骶尾部疼痛,不耐久坐,行針灸治療無效,遂前來就診。刻下癥:肛門墜脹,骶尾部脹痛,次髎穴深部壓痛,不能久坐,坐5min即感疼痛放射至腰腹部,無法堅持,需俯臥休息。舌暗紅,苔薄白,邊有瘀斑,脈弦緊。中醫診斷:痛痹(氣滯血瘀)。治法:活血通經,化瘀止痛。選穴及操作:①選取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次髎、中髎、下髎等穴。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選用0.30mm×40mm 毫針,常規進針,平補平瀉;次髎、中髎、下髎選用0.30 mm×75mm毫針,進針60mm,平補平瀉,以腹部、會陰部有針感傳導為佳;②待諸穴得氣后,以次髎穴為中心,平鋪一塊大小合適的無菌紗布,噴灑弩藥液潤濕紗布,以藥液不外流為度,其上放置灸盒,每次治療30min,隔日治療1次,9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5d。第3次治療后,患者已覺肛門墜脹及骶尾部疼痛減輕,可坐15min。第9次治療后,患者可坐30min。第18次治療后,患者自覺癥狀已不明顯,坐臥如常,考慮其病程較長,建議鞏固療效繼續治療,但患者因工作原因未能繼續治療。6個月后隨訪未見復發。
苗醫學稱痹痛為“響碧抵傷”。苗醫理論認為,風毒、濕毒、氣毒、寒毒等外來致病因素侵入人體,導致氣脈、筋肉紊亂,血瘀經脈之間發為疼痛[2]。此類病變多在皮肉與經脈之間,若單純服藥內治,藥力難達,故多以外治法治療。弩藥針是苗醫常用的外治法之一[3],包括弩藥針與弩藥液,使用時以弩藥針蘸取弩藥液點刺患處,加用罐法使弩藥中的有效成分進入人體,發揮通氣散血、祛風止痛的作用。
本例患者以次髎穴深部疼痛為主,屬局部氣血瘀滯不通,故選次髎為主穴,中髎、下髎為次穴,共同調理局部氣血,疏瘀散結;配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強腰健腎。《醫學真傳》云:“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加用艾灸,可借灸火的熱力作用于疼痛局部,通過經絡的傳導使正氣得復,邪氣得祛,從而達到溫通經絡、調暢氣血的作用。
弩藥液原為古代苗族提煉的劇毒藥物,涂于箭頭用于獵殺野獸,經減毒后用于治療人體疾病。現代常用的弩藥液是以高度白酒浸漬草烏、黑骨藤、透骨香、大血藤、八角楓5味苗藥而成[4]。方中黑骨藤、草烏舒筋活血,祛毒外出;透骨香、大血藤、八角楓祛風除濕,兼以活血止痛;白酒引藥入血脈,行氣散瘀。實驗表明,弩藥液對動物皮膚無毒性刺激[5],且弩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如烏頭堿、透骨香、黑骨藤等提取物均有鎮痛、抗炎作用[6]。針刺、艾灸及弩藥液聯合應用,既可以通過灸火的溫熱刺激加速弩藥液中有效成分的滲入,使藥力直達深處病灶,又可以加強針刺疏通經絡的效力,三者聯合共奏扶助正氣、祛毒外出、疏經活絡、行血止痛之功。